榆林文史
漫游榆林古城 漫品李棠墨寶
墨耘
在陜北大地上,矗立著一座已有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她依山傍水而建,城墻厚實高大,街道主次分明,房屋錯落有致,這就是早在1986年就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榆林古城。古城坐落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地帶,幾個世紀的風云變幻、世事變遷、文化交融,不斷上演著新的傳奇。
仰慕“南塔北臺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美譽已久,初夏的一個周末,便和幾位好友相邀,一同去領略她的獨特風采。
因為事先沒做旅游攻略,一時也不知從哪里出發。其中一位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的朋友告訴我“不如就按照那句‘概括語’所講,以凌霄塔為起點,從南到北看一看騎在大街上的六座樓,有時間再去看看城北的鎮北臺如何?”這個主意不錯,于是一行人欣然從榆林古城外的“南塔”——凌霄塔開始游覽。
凌霄塔聳立在山崗之上,即使被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筑所包圍,仍然顯得卓爾不群,有直沖云霄之感,看來“南塔凌霄”之景名不虛傳。塔已處于被保護的狀態,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遠處縱覽,更能感受它的氣勢。塔旁不遠處,是一座拱形老橋,橋拱中央橋壁上,遒勁有力的刻字“榆陽橋”赫然在目,氣勢不凡,落款是“李棠”。這幾個字馬上吸引了我“這是哪位高人,寫得一手好書法?”隨行一位對李棠頗有研究的朋友不無得意地說“李棠這個人物可了不起,是晚清到民國初年榆林名人,當時陜西書壇三杰之一!睉阎磁逯椋R上上網搜索李棠簡介,果然不凡。李棠,字鏡蓉,榆林市榆陽區人,曾任靖邊縣長,陜北六縣商會會長,清末民初著名書法家,“陜西三杰”之一,與于右任、王雪樵齊名。著名書法家為榆林古城題字,為古跡增添了內在神韻,也讓我們一行人興奮異常!拔覀儾蝗绲焦懦抢锾教綄,找找李棠書法遺跡吧!”有朋友提議道。大家紛紛贊同,于是此行有了重點:穿行六樓騎街,探訪李棠墨寶。
從榆陽橋往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氣宇軒昂的駱駝雕塑和肅穆端莊的南門城墻,古城地貌因東西走向酷似兩座駝峰而得駝城之名,古城雄姿因兩次成功抵御叛軍,被康熙皇帝御賜“兩守孤城,千秋忠勇”而愈發高大。進入古城,街道青石板鋪就,寬闊整齊,兩邊古建筑群或仿古建筑鱗次櫛比,與沿街的古樹交相掩映。
順街北望,六樓中的第一座樓文昌閣,端端正正“騎”在街道之上,石基中空、木柱重檐、巍峨高聳,閣樓行人如織。
文昌閣始建于清乾隆19年,與崇尚文化相關。嘉慶17年,榆林舉人、后做過多地知府的著名書法家葉蘭捐資重修樓體,并親書“五星會垣”,中層為其子所書“天下宗師”,下層為其孫所書“文昌閣”。祖孫三代,墨寶薈萃,傳為佳話。由此可見,在明清時期,榆林不乏葉蘭、李棠等飽學之士,引領了一方文運?上У氖,墨寶原跡已不復存在。
穿行而過文昌閣,就來到了萬佛樓,這是榆林古城唯一一座寺院式閣樓。
萬佛樓始建于清康熙27年,后經多次加固。顧名思義,因其樓內供奉銅佛像近萬尊而得名。
萬佛樓為三層,底層為青灰磚砌筑的四孔拱洞,南北過往車輛,東西通達行人,樓上是兩層木結構樓閣。其建筑風格承載著榆林人古老質樸的宗教文化,寄托著人們守護塞北古城世世代代平安幸福的祈愿。
繼續前行,對李棠頗有研究的朋友忽然指著旁邊一條小巷說“李棠曾為這個巷子內的住戶寫過一幅字,很有氣勢!庇谑且恍腥藖淼矫麨槌9傧锏男∠锟冢噲D尋找當年懸掛李棠墨寶的小院,竟未果。收藏李棠所寫唐詩《望洞庭 湖贈張丞相》的人家早已搬遷,不過留下了一段趣事。原來,李棠任六縣商會會長時,有不少商界朋友,其中一位名吳文俊,字修,是從湖南到榆林城做皮毛生意的客商,與李棠過從甚密,希望會長給他題一幅字,李棠鑒于他來自湖南,欣然題寫了孟浩然的這首詩,或許“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等詩句能勾起吳先生對家鄉的深刻記憶。這幅字行楷結合,濃淡相宜,于細微處見功夫。吳的后人一直珍藏著這幅字,使我們在百年以后,仍然能目睹它的真容。一條巷子,因人、因事、因字而留下許多傳奇,可見文化魅力之一斑。
類似常官巷這樣的東西走向的巷子在古城有近百條,和貫穿南北的幾條主街共同構成了主次分明、長街短巷縱橫交錯的古城路網,可見明清兩朝的城市規劃意識已相當先進。
再往北走便到了新明樓,新明樓原名星明樓,建于明嘉靖年間,是一座大三間三重檐亭閣,與文昌閣造型相似,規制略大。每層樓閣結構輕巧,斗栱舉架,雕梁畫棟,彩畫精美,雄偉壯觀。
取“星明”二字,暗含“日月星”,據說建樓時取登樓可觀天象之意。三樓原懸掛文昌閣重修者葉蘭書“無上高真”橫匾,后遺失。
再往北走不遠,就到了榆林古城的南北大街分界點——鐘樓前。在六樓騎街的大街上,鐘樓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是是一個奇特的存在。
鐘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但屢建屢毀,如今看到的這座鐘樓,則是1921年所建。由于建成時間較晚,受民國時期西洋建筑風格的影響,鐘樓底部4個磚拱洞基臺,為通街洞道,臺上的兩層樓則明顯帶有簡歐風格,樓頂正中又起了一座中式八角鐘亭,別具一格。民國時在樓頂懸大銅鐘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可謂題字藝術的寶庫,不同的石額、磚匾、門楣上刻有李棠、白介微等當年著名書法家的墨寶,其中,李棠的最多,也最有鑒賞價值。
其四個門洞上方的門楣題字均為李棠所書,大氣磅礴,字樓合一,體現了高超的書法藝術。東為“駝峰險峻”,說的是駝城雄姿;南為“南控烏延”,故烏延城在古城之南,是戰略要地,榆林在明朝為九邊重鎮,故有此說;西為“芹水流芬”,榆林城西門外有榆溪河,芹河是榆溪河的支流,取榆林八景“芹澗春香”之意;北為“北臨雁塞”,雁塞特指城北的長城,“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也就是概括語中“北臺”的最好注解。
關于這幾個字,還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文物保護故事。文革期間,紅衛兵要鏟除這四幅字,好在文化館的工作人員想法用泥把字糊住,刷上白灰,再寫上紅色標語,使字躲過一劫。今天,這精神飽滿的16個字,仍然神態自若,剛柔相濟,展現著李棠書法的最高境界。
鐘樓眾多楹聯中的一幅“千里烽煙眼前過,萬家燈火望中來”吸引了我,字里行間涌現的既是老百姓的柴米油鹽,也是文人墨客的人生理想,讓人頓生樂得逍遙之感。舊時的繁華雖已遠走,但古城的優雅仍然靜守,這就是歲月給我們的最好回饋。
再往前走,就是榆陽區的非遺展示館和非遺劇場。展館內的彩繪、刺繡、泥塑、石雕、銀匠、柳編等非遺展室,承載著榆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人文故事,讓人感慨萬千。非遺小劇場,則常態化演出陜北民歌、陜北說書、陜北道情、榆林小曲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節目,深得大眾喜愛。進里面小憩片刻,欣賞了部分特色文化節目。想起全國首屆非遺年會于2023年2月18日至20日就在榆林舉辦,欣慰于全國非遺與古城厚重、種類繁多的非遺傳承共放異彩。
還在陜北說書《刮大風》的情景里陶醉,轉眼就到了寫有“榆林呂二師下巷”的巷口。聽說這個牌匾是毛澤東主席所題,一行人馬上來了興致,向熟知此段歷史的朋友請教,原來其中飽含著偉人和人民交往的感人故事。
張季鸞是榆林人,民國時期大公報的主筆,被譽為“文壇巨擘,報界宗師”。上世紀30年代,其家在呂二師下巷5號?谷諔馉幈l后,張的一個朋友、在報界頗有名氣的楊令德攜家眷于1938年1月輾轉來榆,住在張季鸞家。同年,楊因外甥在陜北公學學習期間被誤會拘押,幾次給毛主席和陜北公學校長成仿吾等去信請求協助。沒料到,不到40天內就獲毛主席的兩封親筆復信。信封上均書“榆林呂二師下巷楊令德先生,毛緘”。主人便將“榆林呂二師下巷”幾個字制匾敬立于巷口,以資紀念。這是老榆林人重視文化藝術的一個重要佐證。
呂二師巷不僅有主席題匾、名人故居,還有體現家學淵源的著名呂氏四合院。于是一行人深入巷內,慕名探訪。
進到門前,就被高懸于大門之上的兩幅匾額所吸引,一幅是“榜眼及第”,一幅是“武魁”。原來,明朝時期,呂氏先祖就開始奉命駐守榆林,清雍正年間,呂家的呂傑武舉考中第二,賜武進士——“榜眼及第”。清乾隆年間,呂家的呂調陽中第43名武舉。乾隆帝特御批呂宅大門側豎雙斗旗桿,明示呂家出“武魁”。進入院內,“功在桑梓”、“愛人以德”等牌匾充分展示了主人的武學淵源和守邊戰士尚武精神的傳承。
由此想到榆林四合院的底蘊。城內原有四合院千余座,遍布全城,多建于明清兩代,是正宗的京式四合院。當年,戍邊將士不停更換輪替,有許多官員攜帶家眷駐扎古城四合院,所以形成了青磚灰瓦、高墻低檐十分考究的四合院。因此,榆林便有“小北京”之美譽。上世紀,著名作家老舍游覽榆林后在《綠樹清泉的榆林》中寫道“城扁街寬,堅厚的墻垣,寬敞的庭院,鋪戶家宅,都略具北平的局面”。時至今日,四合院已經成為榆林古城文化傳承的核心內容,它是建筑的藝術,文化的載體,歷史的見證。
離開呂二師巷,返回大街,正想即刻前往樓前欣賞門樓題字,隨行那位對李棠頗有研究的朋友指著斜前方一處店鋪道“這是當年著名的一個油坊,李棠曾為它題寫過招牌”,我說“那我們去看看吧!”朋友笑道“油坊早已換作其他商鋪了,招牌也早已丟失啦。”“看來你是吊我胃口了!”,我笑道。他從容答道“我給你講一講與此相關的故事,也不亞于看到匾額本尊喲!”,于是就有了下面這一段有關保護李棠所書門店招牌匾的軼事:
1921年,在此處經營油坊的劉姓老板生意做得不錯,找到商會會長李棠,求寫招牌名,李棠欣然應允,揮筆寫下“新盛泉”三字,據說老板得此招牌,達到了極好的廣告效應。奈何世事變遷,油坊不適應時代潮流而沒落了。上世紀70年代某天,老字號的住戶覺得這個招牌的材質好,開始用鋸子鋸成燒火用的柴。緊要關頭,剛好一個懂文化的干部路過此地,看到這么好的幾個大字,馬上叫停了這一舉動,并說可以給主人10捆柴火換這塊牌子。主人感到大賺,欣然接受,雙方如約成交,李棠的一件寶貴作品得以“虎口脫險”。
后來,在朋友處看到了這件已有明顯鋸痕的“新盛泉”真品,確為李棠墨品的代表作。其見規矩于方圓,凝重中有典雅之風韻,傳神達意,雄深雅健,穩重大方,是李棠楷體榜書映帶行書筆意的傳世墨寶。
榆林,因為有一代一代的文化學者,如李棠、張季鸞、柳青、路遙等而底蘊深厚,也因為有一批一批的文化熱愛者而文脈流長,這可能是塞上古城特別吸引人的優點之一吧!
繼續游覽古街,眼前是一個敦厚莊重的建筑——凱歌樓。該樓始建于明弘治年間,舊稱“懷德門”,是六樓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個,以華美著稱。凱歌樓還因為一個皇帝,地位凸顯。
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巡幸榆林,住進此樓后,看到建筑飛閣流丹,富麗堂皇,加之山川秀色、高天白云盡收眼底,龍心大悅,改稱其為太乙神宮,并在此住了整整5個月。到了正德末年,當時延綏巡撫率領大軍擊敗了入侵敵軍凱旋而歸,在懷德門前舉行了盛大的祝捷儀式,便改懷德門為凱歌樓。
走過此樓,那雄偉富麗的建筑、宏大的皇家氣派、盛大的凱旋場面若隱若現浮現在眼前;秀敝,來到了此行的最后一站——鼓樓。
鼓樓始建于明成化年間,為磚砌窯洞式,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擊鼓報時,遇到戰事,則擊之報警,故稱“鼓樓”。斗轉星移,歲月更替,如今巨鼓早已不在,惟余鼓樓靜靜守候秋月春風。
鼓樓臺基東、南、西、北居中有四門洞開,洞頂磚拱平行,彎度一致,不留棱角,中央部位用四塊大磚相連封頂,是建筑藝術精品,被國內外古建筑專家稱奇。門洞上方均有匾額鑲嵌,東為“駝峰”,南為“譙樓",西為“芹水”,北為“更聲”,字體莊重典雅,與鼓樓肅穆警醒的氣質相輝映。
匆匆參觀了1.5公里長的古城大街,這六座樓承載的厚重歷史文化仍然縈繞在心,久久難去。5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邊防英雄,為了保家衛國,在邊境線上,在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沙漠苦寒之地,硬生生建成了一座功能完備的塞上城市,規模雖不大,但足以起到戍邊和安民作用。經過歲月的洗練積累,還積淀起了讓后世景仰的眾多文化遺存。這不能不說是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縮影。由于時間倉促,只能略覽大街概貌,簡述其中精華。概括語所說的“北臺”鎮北臺之前游覽過(見《鎮北臺——自然人文大舞臺》),就未再次前往,留下些許遺憾。
本次游覽,雖漫無目的,卻也深刻感受到文化的浸染。其中的大街小巷、騎街六樓、四合院以及李棠墨品、毛主席題詞、非遺文化等,無不為此行增添了文化感染力,這或許就是漫游古城的意外收獲。
時光荏苒,六樓原有功能已慢慢進入歷史,但它們獨樹一幟的“騎街”風格,鮮明的文化理念,依舊與古城同在,一梁一木、一花一獸、一字一畫,都凝聚著高超的建筑藝術和歷史文化。如今這六座樓(文昌閣、萬佛樓、新明樓、鐘樓、凱歌樓、鼓樓),仿佛是由六粒珍珠組成的“串珠”,被從南到北被連接歷史和現實的大街串在一起,成為了榆林一張靚麗的名片。更為人稱道的是,這六座樓,因為“騎”在大街上,古人、今人、后人,將不斷地穿行其中,演繹出一段段精彩的故事,所以它是“活”的“六樓騎街”。古城之“活”,還體現在其文化內核上,其中諸如李棠墨寶、非遺文化、建筑藝術等等,為這座古城賦予了靈魂,也就讓城市更有活力,并且其活力,將一直延續下去。
與其說歷史讓人感動,不如說創造歷史的人讓人感動。榆林古城之所以值得細細品味,在于它承載著眾多創造地域歷史的人物。這些創造歷史的人,也把自己創造進了歷史,成為榆林歷史的一部分,為古城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膀T”在歷史脊背上的六樓,將與古城一道,隨著時代的洪流,時時發散出別樣魅力。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