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榆林小曲溯源及發展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366次     時間:2023年10月16日

郭新英

元曲是繼唐詩、宋詞之后,中國文學藝術發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據現有資料證明,元散曲最早由山西忻州元好問與交城張德輝二人與忽必烈會晤,在山西渾源縣龍封山開堂講學發興的。據考證,現在山西河曲、保德二人臺仍然保留元好問早時期散曲的纏令形式。現在榆林小曲的演唱中也有明顯的纏令形式。

榆林小曲是榆林古城一種獨特的座唱藝術,主要流行于民間巷閭間。榆林小曲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一相傳是由明武宗來榆留下的,這種說法缺乏相關佐證材料。其二是由清康熙同知譚吉璁從南方引入!堆咏楁傊尽愤@樣記載陳文道與榆林譚使君的書信:“絕塞高秋,著述復何耶?以作史之才作志,定有可觀也。劉第說傳奇頗靡靡,可聽聞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間,劉第即不能及其萬一,而韶聲飛揚,殊有風情,無復稱尊,不即江南之敬亭乎?笑笑!”這段文字,說明譚吉璁與劉笫都擅長彈唱,榆林小曲可能是由譚吉璁從家鄉嘉興帶來的南方之曲音。其三是劉厚基引入或承上開啟了榆林小曲。同治年間左宗棠部將劉厚基在《圖開勝跡》一書中記載:“招募善歌者教伎之!焙怅枴段氖焚Y料》第六輯《祁劇的源流風格及發展》一文中講到:劉松山與劉厚基并肩作戰!秷D開勝跡》云:“松山歿,軍伎班留榆焉!眲⑺缮綆淼能娂堪嘤锌赡芫褪呛怅柕胤狡顒“喔淖兌鴣。此外,清代南方官員也將南方絲竹之音帶到榆林,與榆林方言經久融合演化,形成一種既有宮庭風雅韻味,又有江南絲竹纏綿曲聲,又有榆林古城貼近民情的獨特韻頌。

榆林小曲既有元曲的基礎,又有江南絲竹樂器的韻味,自成一派,既不同雜劇、影戲、線戲,也不同河曲、府谷二人臺。男聲假嗓女唱與弦索腔相配,繼承昆山派的女兒腔,音似昆弋腔,而尾聲以弦索悠然以長。演奏目前以揚琴、箏、琵琶、月琴、三弦、二胡為主體器樂,在清未還有簫、笛、鈸、小鼓等。樂器在使用過程,逐漸變的簡單化。

榆林小曲在近代以父子相傳、師徒相傳,從清末以來出名的民間藝人有王才德、高儀丞、王子英、王尚卿、王云祥、王子和、謝玉長、朱四玉、張云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繼先、葉子豐、朱崇義兄弟、賀健良、李茂、陳元娃、文子義、謝天士、胡英杰、吳天華、吳國彥、羅新民、謝花籃姐妹三人等。解放后又有李醒華、林玉書、林玉壁、葉萬秀、吳國珍、吳春蘭等,F在,有享受國家非遺傳承人的王青,及梁梅、喬文新等傳承人。

榆林小曲與時代休戚相關,藝人的興衰繼替,有著鮮明的時代印記。其中最為重要的李、謝兩家傳承人對榆林小曲的貢獻最大。

李家從乾隆末由李財業傳嘉慶李義,傳道光李殿魁。李殿魁自創李家班,用琵琶譜音記符,已是音律大家。咸豐初傳曲書唱本、三件器樂于李芳。同治傳李國珍。李國珍妻妹許配榆林總兵譚仁芳,盧氏姐妹精于小曲彈唱,在祖上遺留曲本上,改編整理了《進蘭房》《懷胎十月》《女娃要漢》《光棍哭妻》等曲目,豐富和發展了榆林小曲的內容。民國李國珍傳李茂,李茂在四七年圍城期中流彈而亡。李鴻善繼承祖業,在十歲時就會唱榆林小曲曲本,一九五六年從榆林師范畢業,開始整理祖傳曲目曲本。李鴻岳先生在富平工作,幫助胞兄在文字、曲詞、曲調方面進行整理。在《榆林文史》曾發表有李氏整理保存的榆林小曲資料。

謝謙光緒年大挑舉人,任四川大竹縣知縣,因家有變未成,回鄉逢教育變革,放棄榆林中學堂教職,到榆林一小任校長。謝謙祖居常官下巷,與吳春蘭女士娘家一墻之隔。謝謙一生喜歡榆林小曲,先后購買琵琶、三弦、二胡、笙、箏、月琴等,教子孫彈唱弄琴,為榆林小曲器樂最全的家庭?箲鸪,冀晉蒙各地避戰的軍政官員,紛紛至榆,榆林一時百業繁榮。時任國民政府榆林三青團總干事長的謝天士,自幼喜愛榆林小曲,購置了大量器樂,常邀小曲藝人到家中吹拉彈唱。當時謝花籃姐妹三人是榆林小曲女唱最先。解放后謝氏三姐妹分別隨丈夫到外地,女聲唱榆林小曲以吳春蘭最好。吳春蘭少小就喜歡小曲,沒事就跑到謝家大院跟謝家三姐妹學唱,也應算是謝家傳人。

榆林小曲各個時期的藝人都是一專多能的,任何樂器都能拿得起,以應急各個場面,現在榆林小曲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傳承人王青身上就表現得很突出,吹拉彈唱,樣樣在行,值得小曲學習者借鑒,以促進榆林小曲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展。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9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