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在抗美援朝鏖戰中的榆林籍開國將軍
田 斌
發生在七十年前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剛剛奪權國內革命解放戰爭全面勝利后首次對外出擊的一場保家衛國、抗擊侵略、維護和平、援助鄰邦的正義之戰,立國之戰。我們最可愛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全體將士在朝鮮的一千多個日夜里,面對強大的敵人毫不畏懼浴血奮戰,打的侵略者心驚膽顫,打的美國佬四散逃竄……讓軍魂激蕩云天,讓國威震撼天下。本文著重從曾經經歷過國內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里走出的陜北榆林籍十九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將軍行列里,記述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五位革命戰將的英勇往事,他們是中將崔田民、少將賀大增、崔文斌、汪洋、王扶之。
鐵道運輸線上建奇功的崔田民
崔田民,1912年出生于綏德縣崔家灣鄉鐵茄坪村,1927年入團,1928年入黨,是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從陜北榆林地區走出的堅強的共產黨人。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同年9月15日數萬侵朝美軍、韓軍在半島中部海岸仁川登陸,攔腰切斷正在向南進擊的數十萬朝鮮人民軍的退路,并沿西海岸東側寬大正面一路北上,企圖把戰火燒到中朝界河鴨綠江邊,進而兵鋒指向中國東北本土,在這唇亡齒寒、中國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緊要關頭,毛主席、黨中央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英明決策,決定派出中國人民志愿軍協助朝鮮人民軍作戰。自1950年10月19日夜晚起,志愿軍第13兵團所屬第38、39、40、42、50、66軍6個軍和兵團所屬的炮兵第1、第2、第8師3個師共30余萬大軍,分別從中朝邊境輯安江岸、鴨綠江橋和長甸河口先后過江。25日拂曉,韓國軍隊第1師2千余人沿朝鮮平安北道云山地區溫井公路地段繼續北犯時正遇先期到達此地的我志愿軍第40軍118師354、353團和120師360團將士的迎頭痛擊。此戰持續了2天2夜,打響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第一仗。
前線戰斗打響的同時,各個戰場后方運輸補給亦要跟進。在抗美援朝的戰爭期間,鐵路運輸是所有交通運輸的主要運送力量。
1950年11月5日,志愿軍鐵道兵團組成,崔田民先后擔任兵團副政委、中朝聯合鐵路運輸司令部(聯指)副政委、中朝聯合前方鐵路運輸司令部(前指)副政委、政委,還兼任鐵路搶修指揮所和鐵道兵指揮所副政委等職。他和指揮所李壽軒主任實際負責指揮聯指和前指的鐵路運輸軍務工作。當年11月6日,李、崔倆人率鐵道兵第1師并直屬橋梁團、獨立團2個團的人馬,首先入朝搶修被炸壞的各段線路。當時志愿軍鐵道兵的運送條件十分困難,整個后勤運輸部隊是邊打邊建,臨時作業,體制不健全,銜接不緊湊,既無整齊劃一的鐵道工程部隊,又無自己的防空部隊掩護施建,且當時前線部隊的縱深反擊已進至“三八線”附近,更為緊要的是從中國進入朝鮮的兩條鐵路運輸線(新義洲至漢城、滿浦至新安洲),才修到朝北清川江地段,距前線遠離二百多公里,加上天降暴雨洪水肆虐,槍炮彈藥、食品干糧、醫藥衣物等物資難以有效補給,因而形成鐵路運輸速度遠遠滯后于前線戰斗的進展速度。
面對嚴峻的鐵路運輸明顯遲滯的困難局面,做為一名曾經揮刀策馬身經百戰的革命軍人,崔田民和他的戰友們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隨時商討對策,具體部署,并與指揮部成員,分別深入到各個車場、路段、橋梁、涵洞、堤壩、隘口等處,冒著敵人的炮火,組織搶修搶運,至1951年夏季,抗美援朝鐵路運輸局面初為改觀,兩條鐵路線上的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了前線。
不畏強敵勢兇猛,鐵流滾滾向前奔。崔田民在朝鮮三年多的時間內,與“聯運司”、“前運司”指揮者一道率領共10個師的志愿軍鐵道兵部隊,近20萬大軍先后奔赴朝鮮戰場浴血奮戰,錢力搶運,總是身先士卒,帶隊沖在前面,在緊急關頭時又冒著敵機轟炸掃射的危險,親臨現場、火線指揮。取得反轟炸、抗洪水、反“絞殺戰”等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使朝鮮戰場戰時通車里程由戰爭初期的107公里延伸增加到1953年夏季停戰后的1400公里,用血與火、靈與肉創建了一條真正的“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在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92年11月在崔田民將軍逝世1周年之際,他的老戰友楊得志、馬文瑞、賀晉年等人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悼念文章,稱崔田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把愛國主義、國際主義、革命英雄主義情操,把不畏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的戰斗精神灌輸到每個鐵道兵的心頭里,展現在自己的行動中。還稱崔是“鋼鐵意志,屢建奇功”。
赴朝參戰期間,崔田民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頒發的兩枚朝鮮二級國旗勛章和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勛章。
1955年崔田民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軍銜,并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軍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勛章。
久歷沙場經戰朝鮮之賀大增
賀大增,1906年出生于佳縣店鎮鄉店鎮村,1924年考入綏德第四師范,受李子洲等革命先驅影響于1927年加入共青團,同年轉黨,1934年參加陜甘紅軍,是一位經歷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資深革命軍人。
1949年志愿軍入朝前,賀大增先后擔任第4野戰軍2縱5師政委和第39軍政治部主任等職,1950年10月志愿軍入朝時賀大增在吳信泉軍長、徐斌洲政委等指揮的中國人民志愿軍13兵團39軍任副政委,后為志愿軍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等職。這里,值得一提的是賀大增與39軍創建前后的一段沿革。1935年9月從鄂豫皖根據地范圍河南省羅山縣何家沖一帶出發進行長征的工農紅軍第25軍為迎接中央紅軍北上最先到達陜北保安縣永寧山地域,同年9月中旬,在延川縣永坪鎮會合時,紅25軍與陜北紅26、27軍合編為紅15軍團,軍團下轄的紅75、78、81師分由紅25、26、27軍編成。至1936年4月紅15軍團再編為西方野戰軍右路軍,其中78師師長韓先楚、政委崔田民下轄234團的政委為賀大增。紅27軍基礎上組建的81師調出15軍團序列由軍委直接指揮。1937年抗戰爆發后紅15軍團改編為八路軍115師344旅,下轄687、688、689三個團,其中1937年底組建的689團,由687團2營和688團2營組成,賀大增時任689團政治處主任。這2個團的2個營均為原紅26軍的基本力量。1938年6月,344旅一分為二,代旅長楊得志率一部組建冀魯豫支隊,政委黃克誠率該旅5個團南下與新四軍6支隊在安徽北部會合,1941年以后已改為新四軍4師10旅的344旅原南下各部最終歸建新四軍3師。賀大增先后任3師22團政委和10旅政治部主任。1945年9月,3師奉命開赴東北加入東北解放軍序列,次年9月,3師及8、10、獨立旅改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賀大增所在的22團改為2縱4師10團。1948年11月,2縱改為4野39軍,1950年10月39軍改編為志愿軍第39軍。賀大增任該軍副政委,協助分管全軍后勤保障服務。
在那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上,作為老紅軍、老八路軍老新四軍和老四野出身的賀大增,肩負人民的希望,滿腔愛國主義國際主義情懷,戰斗的足跡布遍39軍經戰之地,云山戰斗獲捷后,軍部領導下到師團一級戰斗部隊助陣,1951年2月11日攻擊砥平里戰斗打響后,賀大增趕到115師343團攻擊梯隊,與該團王扶之團長等團領導一齊部署進攻方案,后戰局變化攻擊轉為防守,敵人猛烈反撲,狂轟濫炸,形勢危急,而賀大增臨危不懼,堅守在團部給343團將士們鼓勵助威,穩定了戰斗局面。二次戰役中,賀大增下到116師347團又與該團李剛團長等團領導一齊在云山南部某凹地處施計圍殲敵軍,迫使美軍步兵25師24團C連(3連)140余名黑人組成的連隊全體交械投降。1952年5月15日朝鮮臨津江東岸群山中的190.8高地攻防戰打響后的第2天,117師350團負責防守的陣地上,坑道里武器彈藥、干糧飲水告磬,賀大增及時組織炮火掩護反擊,組織力量搶運,硬是把物資送到陣地上。
賀大增參加了抗美援朝的5次戰役、朝鮮中部夏季防御和西海岸的防御等的全部戰斗,他和他所在的39軍將士敢打敢拼,英勇善戰,打出了國威軍威,39軍贏得了“王牌軍”之譽,并創造了39軍在志愿軍入朝作戰的“7個第一”,其在朝鮮輝煌顯赫的戰績,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讓全世界矚目景仰,讓侵略者望而生畏。
1953年5月,賀大增隨軍凱旋回國。賀大增赴朝參戰期間獲得朝鮮國家二級國旗勛章,一級、二級自由獨立勛章。
1955年9月,賀大增被頒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77年3月,賀大增將軍在北京寓所走完了自己輝煌壯麗的一生。
激戰長空揚威九霄之崔文斌
崔文斌,1917年出生于綏德縣崔家灣鄉鐵茄坪村。1929年在綏德四師讀書時加入共青團,1934年參加陜甘紅軍,1936年入黨。后在紅15軍團73師任班長、排長、培訓隊教員,又在保安縣紅軍大學特務團任連指導員兼教員,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崔文斌從17歲起投身革命,立志為理想而戰,為人民大眾翻身解放而戰。
志愿軍入朝參戰前1949年的解放戰爭中,崔文斌任華中野戰軍6縱18師團政委,后又任第3野戰軍8兵團24軍71師政委。
1950年3野第24軍71師改編為中南軍區空軍預科總隊,崔文斌任總隊政委,次年5月,總隊改編為空軍第15師,崔仍任政委。1951年10月崔文斌積極加入到人民空軍抗美援朝的行列之中,與黃玉庭師長一起率空15師在朝鮮半島上空與美機進行了殊死搏斗。志愿軍地面部隊打響后一段時期,空15師和江對岸朝鮮義州、溯州地域和東北吉林公主嶺、大孤山一帶進行戰前的升空、搜索、巡航、攻擊一系列空戰技術的強化訓練,時刻準備著和美國侵略者的飛機在空中格斗拼殺。1950年12月21日,志愿軍空四師10團28大隊首次升空迎戰美機,并當場擊傷美機一架,同月29日空四師勇士再次升空作戰,擊落擊傷美機各一架,創造了自愿軍首次升空作戰擊落擊傷美機的記錄。戰后師部領導特別注重空4師這次戰斗的作戰經驗總結,從技術要領上一節一節琢磨探討,同時積極備戰捕捉時機,期待及早升空殺敵。1952年3月20日防空警臺報有8架敵機來襲,崔文斌隨黃師長來到指揮塔臺,命令45團1大隊飛行員分別駕駛8架米格戰機起飛迎戰,該團飛行員林廣山、樊玉祥、孫忠國果敢搏殺,三架戰鷹猛烈開火,一舉擊落擊傷3架美國F-51飛機,其余5架狼狽逃竄。這是空15師在朝首次升空激戰,并且完勝。戰后崔文斌激動地說:此戰揚國威振軍威,我志愿軍戰機絕不容忍美國侵略者飛機在朝鮮領空狂轟濫炸恣意妄為。從52年2月至53年,黃玉庭、崔文斌率15師全體指戰員戰斗休整,休整戰斗,先后2次往返朝鮮進行戰斗,高度展示中國人民志愿軍空中勇士、保家衛國保衛和平的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在每次空戰之前,崔文斌都要深入到地面保障服務單位精心檢查各個環節,耐心做好思想工作,并提出“一切為空戰勝利,一切為飛行服務”,“勝利表現在空中,勝利保證在地面”和“故障不過夜,故障不上天”的戰斗口號,進一步激發了各參戰團隊英勇戰斗、殺敵立功的戰斗熱情。在后來數10次空中拼殺中,空15師參加了“反絞殺戰”和“抵御美軍夏季攻勢戰”。43團功勛飛行員韓德采在安東以南地區的一次戰斗中英勇果敢將美國空軍51聯隊“雙料王牌飛行員”費希爾駕駛的美制F-84戰機打得從近萬米高空上栽了下來,費希爾跳傘被俘。45團功勛飛行員樊玉祥在朝鮮昌城、伊川上空多次與敵搏殺。1953年6月22日,樊玉祥在攔截敵轟炸機的一次戰斗中,先擊落一架敵機后被多架敵機包圍,其座機被擊中,最后血灑長空英勇犧牲。在整個抗美援朝空戰中志愿軍先后出動10個殲擊航空兵師21個團,2個轟炸航空兵師又3個大隊參加戰斗并取得很大戰果。
崔文斌入朝作戰期間,被授予朝鮮國家二級國旗勛章和二級自由獨立勛章。
1953年5月,崔文斌凱旋回國。1961年崔文斌榮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勛章。
1998年12月11日,長期為人民空軍強大事業而奮斗的崔文斌將軍在北京逝世。
“云山之虎”汪洋
汪洋,1920年出生于橫山縣付家坪鄉黃城山村。1927年汪洋在米脂縣龍鎮第一小學讀書,1934年考入綏德第四師范學校,在綏師期間汪洋受學校內進步學生的影響,于1937年10月進入黨中央在延安楊家灣附近創辦的革命學校陜北公學,這年年底,汪洋在“陜公”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初汪洋被選調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結業后,汪洋被直接分配到八路軍115師344旅689團1營3連任職,奔赴抗日前線。汪洋早期接受了革命思想影響,又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光榮時段,為了人民的解放革命的勝利,半生戎馬矢忠矢勇。
1948年11月,汪洋所在的東北野戰軍2縱5師改編為人民解放軍39軍116師,汪洋任參謀長!捌浇驊鹨邸眲倮Y束后,汪洋被調回東北軍區任警衛師師長。朝鮮戰爭爆發后的50年7月初,遠在河南漯河一帶駐扎的39軍軍長吳信泉被急電召至武漢,時任4野兼中南軍區司令員林彪指示吳率39軍反轉趕赴東北,準備去打抗美援朝戰爭。吳信泉領命著即日夜兼程北上。同年7月底,吳軍長在遼寧遼陽見到了東北軍區參謀長賀晉年,當面要求將汪洋調回39軍116師仍任師長職務。
汪洋重回被他引為自豪,被列為4野頭等主力師之一的116師,又回到了曾與自己生死相依患難與共的老戰友身旁,也回到了用無數烈士鮮血染紅戰旗的以陜甘紅軍為底子的老部隊,去共同抗擊侵略馳援朝鮮而萬分激動。
1950年10月20日,汪洋率116師渡過鴨綠江后,直插朝北云山城垣西北準備攻擊,11月1日5時,該師所屬346、347、348三個團6個突擊營同時發起猛攻,2日半夜,3個團從東、西、北三個方面迅速推進合圍突擊,早晨6時左右攻克云山,火紅的戰旗高高飄揚在云山城頭。云山戰斗是39軍3個師出國的第一戰,也是赴朝志愿軍痛殲美國侵略者的首次戰斗。主攻師116師此戰功績卓著,戰果輝煌。此戰共殲滅美國王牌騎1師8團大部、騎1師51團和韓國1師10團、15團一部及美軍2個炮兵營、1個坦克連的一部,共斃俘敵人2000余人,其中美軍1800余人,共繳獲飛機4架,擊毀和繳獲坦克28輛,汽車176輛,各種火炮119門及大量武器裝備。云山之戰,也讓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軍嘗到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厲害,并在世界上丟盡了臉面而威風掃地,此戰,英勇的志愿軍打出了國威軍威,也讓全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聲稱贊刮目相看。戰斗結束后,汪洋隨軍首長來到云山北諸仁橋的一處山崗上望著美國王牌軍騎1師丟棄在山野里的尸體、戰場四處的槍支彈藥裝備和仍然沒有熄滅的殘煙,都發出了勝利的微笑。戰后多年,日本陸上自衛隊干部學校編寫的《作戰理論入門》一書中特別將云山戰斗作為經典戰例錄入。據說美國西點軍校學員讀過了志愿軍云山之戰典型教材后,稱贊汪洋為“云山之虎”。
汪洋在朝鮮近1000個日夜里,率部出擊,經戰云山、取平壤、渡津水、奪漢城、過漢江、戰水原、反攻臨津江、雄踞三八線、打進攻戰、打防御戰、反“絞殺戰”、反“立體戰”之壯烈戰事,展示出其智勇雙全英勇善戰,敢打敢拼不畏艱難的英雄氣概虎將風采。他的軍人精神英雄事跡被后世長久傳頌。
汪洋在朝參戰期間,被授予朝鮮國家二級自由獨立勛章和二級國旗勛章。
1964年汪洋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1955年被授大校軍銜時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一級紅星勛章。
2001年4月17日從陜北榆林走出的一代著名戰將汪洋在北京逝世。
驍勇傳奇王扶之
王扶之1923年9月出生于子洲縣三眼泉鄉樓子砭傅興莊村,不久隨父到延安子長一帶逃荒。1935年劉志丹領導的隊伍在子長、子洲一帶“鬧紅”打仗時,年僅12歲的王扶之憑自己個頭高、想跟上隊伍鬧革命就報名當了紅軍,成為紅軍少共營的一名小戰士。王扶之經歷了土地革命戰爭,當了八路軍新四軍經歷抗日戰爭,走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全程。在那硝煙彌漫、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里,王扶之在殘烈的血火戰場沖殺中,英勇頑強,敢打敢拼,英雄氣概,赤膽忠心。鑄就了一個堅強共產黨人革命奮斗史上的苦難輝煌。
志愿軍赴朝前王扶之任東北野戰軍2縱5師14團副團長、團長,入朝時為改編后的志愿軍13兵團第39軍115師343團團長。39軍115師343團、116師347團、117師350團,三個團大多數人是從陜甘幾支紅軍隊伍中走出來的老紅軍,素以作戰勇猛作風過硬而著稱全軍,343團就是115師的一把利劍。云山戰斗打響后,王扶之率全團從云山西南龍城洞地域穿插迂回,然后包抄合圍。美軍發現后倉慌抵抗,王扶之命令部隊改為強攻,戰至深夜12點后,殲滅美軍騎1師第5聯隊(團)的1個連,并俘敵28人,繳獲一批物資。這是343團入朝參戰的空前勝利。志愿軍司令部專門傳令嘉獎了343團擔任主攻的第一連。軍部譚友林副軍長、賀大增副政委和汪洋師長、石瑛政委等親自向343團第1連頒授錦旗。1951年2月,39軍各師拿下平壤、漢城以后,343團又進行了漢城以南橫城以北的砥平里爭奪戰,這是一場血戰,王扶之率團左沖右殺,整整2天2夜,4連170多人打的只剩下30幾人還在堅持戰斗,直至把美國鬼子打的落荒而逃。然后王扶之奉命率343團后撤。此戰343團將士連同在前發起的馬山戰斗,共擊潰美騎1師坦克營、美2師23團和法國軍隊1個營、荷蘭軍隊1個連的敵人,共計600余人。王扶之的驍勇還展示在朝鮮溯寧東4打老禿山爭奪戰中,王將343團各連分成兩部,然而按指揮所下達的戰斗目標由各連包打,戰斗要領是短促突擊、穿插隔斷、合圍殲之,這一招在連續四次爭奪老禿山戰斗中屢試不爽,最后象割肉一樣,一塊一塊地把敵人剔掉。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為什么大地春常在,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是英雄的生命開鮮花。王扶之和343團指戰員在抗美援朝的烽火歲月激戰之中,有許多許多的英雄戰士血灑疆場長眠異國,又有許多許多的熱血青年前赴后繼奮勇殺敵。
王扶之的傳奇故事除了冒充大年齡當紅軍;抗戰時期打日本攻阜寧城時,騎自行車指揮沖鋒克敵營;解放戰爭打天津當團長時,親自扛著炸藥包連續炸掉敵人的兩個碉堡等。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就是1952年8月2日,已是115師代師長的王扶之與師部其他人員在“三八線”北梨木洞師指揮所坑道被突然來襲的敵機炸塌,被埋了30多個小時,最后被一名工兵連戰士發現炸塌坑道的石縫中飛出蒼蠅,分析還有生命存在,繼續搜尋,最終把王扶之救了出來,王得以大難不死。
另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就是1964年王扶之41歲時,決定回陜北老家探望久別了的父親,那時候交通條件極不方便,快到家鄉的時候,王扶之便找到一個趕驢拉車的農村老漢帶自己回村。一路上這位老漢和王扶之閑聊時說自己也有一個兒子12歲時就離家參加紅軍了,如果現在活著應該就是王扶之這般大小,王扶之聽后大驚,便問:“你兒子叫什么名字?”老漢說:“王扶之”。王扶之一下摟住父親抱頭痛哭……。
王扶之參加了在朝全部戰斗戰役后,于1953年5日凱旋回國。在朝鮮期間,王扶之獲得朝鮮國家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
1955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并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據悉,王扶之將軍現仍健在,我們祝愿王老將軍幸福安康的頤養天年。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