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惠中權在靖邊
薛立強
在靖邊縣提起惠中權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是為什么呢?一是因為惠中權在靖邊縣當縣委書記時,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實事,好事,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惠青天”;二是因為惠中權“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政績斐然,受到毛主席的表揚,授予“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獎牌,這八個金光閃閃的大字,至今鐫刻于靖邊縣委、縣政府大院之內的巨石上,成為一任一任領導的座佑銘,試金石。
惠中權同志﹙1916—1968﹚,是陜西省清澗縣人。由于他參加革命工作后,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經受了鍛煉和考驗,表現出了非凡的工作能力,二十一歲就出任甘洛縣委書記,二十五歲調任靖邊縣委書記。
靖邊縣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南緣,白于山脈的北邊,土地貧瘠,缺水少雨,十年九旱,廣種薄收,靠天吃飯,人民生活十分貧困,再加上國民黨的經濟封鎖,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雪上加霜。惠中權來到靖邊后,看到眼前的荒涼景象,人民忍饑受餓的愁苦面容,心急如焚,恨不得能有呼風喚雨,移山倒海的本領,把人民從水深火熱的苦海中拯救出來。他上任伊始,就深入實際,開始調查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惠中權一進入縣委機關,看到機關干部的伙食太差,每天只有小米飯,腌酸菜充饑,就決定抽出人員辦農場,以減輕人民負擔,改善機關灶伙食,就將坐馬讓出供農場使役,自己下鄉全靠“11號車”行走。
經過一段艱苦細致地工作,除了寧條梁國統區外,惠中權的足跡幾乎踏遍了靖邊的溝梁山峁,山澗沙窩,基本摸清了這里的實際情況,經過認真地分析研究,總結出靖邊的地形、地貌概括起來就是那么三大塊:北部草灘風沙區,南部丘陵溝壑區,中間山梁灘澗區。對它的治理一定要因地制宜,經過會議討論,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他指出:北部風沙區,以楊橋畔為代表,那里雖然黃沙漫漫,但土地平坦,中間有水源,毛嘴子河從中流過,早在民國初年,就有人在河的上游筑堤打壩,引水灌溉。民國十七年,陜北大旱,龍州紳士樊幼樵,利用小橋畔天主教會“華陽賑濟會”資金,以工代賑,用長城城磚筑起了高三丈,寬五丈的梯形堤壩一座,發展水地200余畝,產量大增,但后來還是被有錢人占據了,窮人仍然過著饑寒交迫的日子,這是政權問題。1935年,靖邊解放后,新政府號召人民大力發展水利事業,有橫山老石匠張仲誠,利用水漲的機會,做了三個大木槽,一個安在引水的地方,一個安在滴水處,一個安在接水處。水由木槽上灌進去,沖到溝里的木槽里,上面的沙就塌下來了,混著泥沙由退水溝流出,日復一日,沙梁被拉平,就發展為水地。他們已經給我們得出了經驗,現在我們以此為龍頭,帶動北部風沙區人民大力發展水地。開完會,惠中權和西北局領導魯直,縣長王治邦親臨現場勘察,做了具體部署:一是按政策,解決土地權問題;二是政府出資打窯洞200孔來安置移民;三是將楊橋畔定為水利直屬鄉,以便加強領導。由于縣委、縣政府的措施得力,從1941年下半年開始,到1942年,兩年間從榆林、橫山引來移民60戶,500多農民,由政府出資,張仲誠承包施工,加固了將要倒塌的堤壩,拓寬了窄狹的水渠,向上提高了滲水渠,重新開挖了涵水洞。這些工程竣工后,基本達到了一晝夜可灌溉1440畝地的能力和引水拉沙的需要。經過楊橋畔人民幾個月的艱苦奮戰,使用引水拉沙的辦法,在水腦溝新造良田1200余畝。在楊橋畔的帶動下,北部風沙區人民,采用打馬槽井,沿河岸修小梯田等辦法,發展了不少的小塊水地,解決了吃糧問題,有的還略有儲備,提高了生活水平。
中部山澗區:包括四十里長澗,席麻灣澗、韓伙場澗、龍州大小澗、中山澗等地方,是靖邊的主產糧區,但由于缺水和攔洪能力差,水毀拉溝嚴重,產量很低,惠中權號召群眾攔水打壩,引洪漫地,產量成倍增長。凡是經過治理的水漫地,溝壩地,產量基本達到了“跟墑打石”,除解決了農民的吃糧問題,還給邊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統計:全縣1942年到1943年,兩年間就打壩、引洪漫地10000余畝,發展水地7000余畝。
南部山區:主要是造林、種草,發展畜牧業。地處靖邊的白于山區,過去曾是林草豐美的好地方,后來,由于人們亂砍伐,過度放牧,到了三、四十年代,基本上是“山禿水難留,大雨拉成溝。畜無飼草喂,人無糧果肚”的悲困情景。1940年天遭大旱,全縣僅大家畜就死了兩萬多頭,羊子更是不計其數。惠中權來到靖邊后,組織群眾割青草500多萬斤,解決了牲畜過冬缺草問題,翌年,就繁殖羊子六萬多只。在養羊的同時,大力提倡植樹造林,當時提出的口號是“多栽一棵樹,養活一只羊”、“少燒一斤糞,多打一升糧!苯涍^干部動員,群眾努力,建起人工草園子1500多畝,種苜蓿2000余畝,發動群眾栽沙柳、柳樹、楊樹、榆樹,種檸條,酸刺幾十萬畝。據統計,僅1942年全縣就栽樹23萬棵,既解決了群眾的用材、燃燒問題,又起到了防風、固沙作用,也減少了水土流失,美化了環境。
靖邊縣在惠中權領導下,在種草,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的同時,也注意科學種田,合理復種、套種,當時有順口溜說:“先種麥子插黑豆,黑豆地里帶蘿卜!边@樣一來,單位面積產量大幅提高,在正常年景下,水地高出旱地10倍以上,壩地、水漫地高出山地兩三倍。1943年,惠中權離開靖邊時,糧食達到了自給有余。
1941年,國民黨對解放區實行經濟封鎖,妄圖困死共產黨政權。為了解決群眾生活日用品短缺問題,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惠中權抓住靖邊牲畜多的優勢,動員能人田寶霖采用入股的辦法,創辦合作社,名為“田寶霖合作社”。貨物來源,主要組織馱運隊搞運輸,從定邊、鹽池買回鹽,然后到三原、耀縣換回糧食、棉花、布匹、日用百貨等,按平價賣給老百姓,軍烈屬讓利按優惠價格賣給,當時的基本行情是:“一馱鹽,一匹布;一斗鹽,二斗麥”,僅1943年,就發動群眾馱回鹽35000馱,獲利邊幣8750萬元。在搞長途販運的同時,也搞自紡、自織,以解決穿衣問題。在“田寶霖合作社”的帶動下,各區都辦合作社,搞運輸,據統計:1943年,全縣就有長腳毛驢2300頭,其中長年運輸隊中有毛驢600頭,駱駝250峰。
靖邊縣在惠中權的領導下,積極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帶領全縣人民開展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打破了國民黨對邊區的經濟封鎖,克服了困難,度過了難關,吃飯穿衣問題,得到了自給有余,為陜甘寧邊區樹立了榜樣。
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召開了陜甘寧邊區高級干部會議,毛主席在作邊區《經濟問題和財政問題》報告時,專門介紹了靖邊縣大搞小型水利建設,興修水漫地的典型經驗,并強調指出:“特別是靖邊同志的這種認真努力,實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各縣效法!辈⒃谝钅暾匍_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模大會上,為勞動英雄惠中權﹙唯一的縣委書記模范﹚,頒發了“實事求是,不尚空談”的獎牌,這既是對惠中權同志的鼓勵,也是對各級干部提出的要求和鞭策,F在靖邊縣委大院內,還將這句話鐫刻于石頭之上,作為對干部們的警策。
惠中權在授勛大會回來后,感慨萬千,賦詩一首,自謙,自勵。
膚施授勛心自愧,赤膽忠心鬧革命。
實事求是當公仆,不尚空談為百姓。
惠中權在靖邊工作期間,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政績外,還辦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把已收公的教堂土地分給無地耕種的農民。1935年,駐扎在當地的紅軍將天主教堂非法占去的農民土地收歸國有,總計5850坰﹙一坰為五畝﹚。1942年1月,惠中權主持縣委擴大會議,通過了將這些土地,除了留給學校、軍墾和機關用地300坰外,其余5550坰,全部無償地分給農民耕種,并頒發給臨時土地證。無地農民分到土地后,笑逐顏開,直夸惠中權是個好書記,增加了對共產黨的向心力,生產積極性高漲,多生產,多打糧食,為支前,擁軍優屬做出了貢獻。
第二件事,是解放了閆寨子。1935年,劉志丹領導的工農紅軍解放了鎮靖城,除寧條梁、新城等少數地區還被國民黨占領外,靖邊縣基本實現了一片紅,但在龍州紅區內的閆寨子還被國民黨民團占領著。這股民團,依仗榆林井岳秀的支持,憑借閆寨子地勢險要,負隅頑抗,并多次滋擾解放區,搶糧,編保甲,殺害共產黨干部,對解放區形城很大的威脅。我地方部隊,游擊隊多次攻打不得,造成不少人員傷亡。
1941年7月,惠中權和八路軍警備三旅九團團長賀吉祥共同策劃,決定采取智取,就找了一名女共產黨員,假借探親,打入寨子內,找到了在民團里當班長的親哥哥鄭文明,曉之以大義,指出了利害,勸其棄暗投明,這位兄長幡然醒悟,并決定在內部策動起義,將時間定在了7月7日。到了那天,鄭文明利用民團吃早飯時間,和其他愿意起義的兩個人員,有意拉在后頭。三個人做了分工:一個人走到操場架槍處,下了全部槍拴,扔在溝里頭:一個人快步跑到碉堡內,開了寨門;鄭文明手提盒子槍快步走到飯堂外,對空連鳴兩槍,對團丁們大喝一聲:“都不許動,誰動我就打死誰!”民團頭子趙子平正準備吹哨集合抵抗,只聽“叭”地一聲響,差點沒讓腦袋開花,嚇得連忙舉手投降。
寨外的八路軍戰士聽到寨內槍響,趁機攻入寨內,沒費一槍一彈就解放了閆寨子,為解放區拔去了國民黨嵌入的一個楔子。
惠中權從1940年11月到靖邊任縣委書記,到1943年8月離任,只有短短的兩年零九個月的時間,但干出的事業卻是驚天動地的,在靖邊人民心中樹起了一快豐碑,靖邊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為此,靖邊縣委、縣政府在舊縣城鎮靖堡內為其修起了“惠中權紀念館”,再現了當年的艱苦奮斗環境和他們浴血奮戰的革命精神,將激勵一代一代后來人,沿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同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奮斗不息。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