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誕生在晉陜大地上的北方紅軍
田 斌
談起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誕生創建的地方,大都注意到了當年南方江西中央蘇區和淮河、長江以南的部分省區,每當緬懷那早已遠去的浴血奮戰苦難輝煌艱辛歲月時,讓我們翻開這部紅色革命的光榮史冊,去回顧其中所記載的精彩篇章,那就是誕生在晉陜大地上的北方紅軍。
一
最先在山西揭竿而起的是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游擊大隊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1930年10月中共中央北方局指示時任山西臨時省委書記劉天章(陜西高陵縣人),谷雄一(即蘇一雄,河北人,時任臨時省委軍委書記),兩人在山西盡快“組織紅軍,創建蘇區”,迅速開辟山西革命根據地。劉、谷遵照黨的指示籌劃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呂梁山區開展工作。之前,經北方局部署,中共山西特委和陜北特委先后派遣楊重遠(陜西綏德縣人)、拓克寬(陜西子洲縣人)、閻紅彥(陜西子長縣人)、白錫林(陜西清澗縣人)和吳岱峰(陜西子長縣人)等人來到山西汾陽、離石、柳林一帶,聯系地下黨員、社會進步人士和具有革命傾向的工人農民,醞釀組建紅色游擊武裝。
1931年5月初,中國工農紅軍西北游擊大隊晉西游擊隊第一大隊在山西省孝義縣樓底村正式成立(一說隰縣辛莊村),該隊正副大隊長為拓克寬、閻紅彥、政委黃子文(陜西三原縣人),大隊黨的總支書記為楊重遠,一、二中隊負責人為白錫林、胡廷。兾鹘椀驴h人)。
自此,在中國北方的山西省誕生了第一支由黨領導指揮的工農紅軍武裝。
在以后的戰斗中,游擊大隊在隰縣、孝義、汾陽、離石、中陽縣一帶沉重的打擊了當地的反動勢力,至1931年8月下旬,因敵軍集結重兵圍剿,中共山西特委為保存革命力量,做出該隊擇機西渡黃河的決策。游擊隊過河后在陜北延安的安定、延川,榆林的清澗、綏德等地繼續斗爭。1931年9月,以晉西游擊隊為基礎組建陜北游擊隊與劉志丹領導的南梁游擊隊會合。同年10月兩隊合編為反帝同盟軍,次年2月又改編為紅軍陜甘游擊支隊。
這支最先誕生在山西的紅軍武裝,為后來陜甘邊、陜北紅軍的創建,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
繼晉西游擊大隊后,1931年夏季在晉東重鎮平定縣城又一支工農紅軍隊伍拔地而立。之前,中共山西特委召開軍事會議,谷雄一等研究制定在有不少共產黨人隱蔽活動、群眾基礎好、開展兵運工作較早的國民黨第47軍高桂滋部實施兵變武裝暴動。后經請示中央同意,1931年7月4日晚共產黨領導的平定起義瞬間爆發。5日,這支由1100余人組成的起義部隊在盂縣清城三岔口村集結整編,同時宣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正式成立,赫光(籍貫不詳)任軍長、谷雄一任政治委員,蒲子華(陜西綏德縣人)任參謀長,該軍副軍長竇宗融、副政委劉明德、政治部主任劉子祥。對此,敵人急忙調集軍隊進行圍堵剿滅,在敵強我弱形勢下紅24軍決定突圍撤轉,路線選定過滹沱河再轉進河北省阜平縣,同年7月下旬攻克阜平,并宣告成立華北地區第一個人民民主革命政權機關——中華蘇維埃阜平縣政府,其震動之大,影響之廣,使國民黨反動派和當地反動勢力惶恐萬狀,千方百計設法撲滅這團革命烈火。后因中了反動軍隊的假投降奸計,赫光、谷雄一、竇宗融、劉子祥等人誤入圈套,殘遭殺害。之后紅二十四軍余部在蒲子華、劉明德等人領導下撤出阜平北去向晉東北靈丘一線退卻,然后往應縣經晉北山陰、朔州地段進入呂梁山區,并在河曲、保德之間西渡黃河,退至陜北府谷西北老高川、大昌汗及內蒙新廟一帶繼續堅持斗爭。紅24軍撤過黃河時,全軍僅剩百余人,由蒲子華代理軍長(一說劉明德)率領余部分散活動。1931年10月下旬蒲子華在府谷城被敵警察局長認出被捕,后被押解至榆林城英勇就義。之后紅24軍余部輾轉至延安北部與劉志丹領導的紅26軍會合。
紅24軍僅存在了100余天,但其經戰晉、冀、陜邊10數個縣域,所到之處明確宣傳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除廢剝削制度,拯救勞苦大眾的政治主張,嘗試蘇區建政模式,推行工農政權管理,產生了巨大廣泛的社會反響。它的意義和作用也與晉西游擊大隊一樣,既是在中國北方地區最先誕生的由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第一支有正式番號編制的紅軍武裝力量,又為后來創建的陜南、陜北紅軍演示了發展模式和斗爭范例。
今年正好是這兩紅軍隊伍創建85周年紀念年,謹以此文獻給當年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
二
在舊中國風雨如磐的三十年代,陜北大地紅色革命之火也正升騰。
1932年春初,中共陜西省委根據中央指示,召開會議醞釀在陜南建立紅軍意向,決定派遣陳淺倫(西鄉縣人)接替時任陜南特委書記賈拓夫(神木縣人)一職,回家鄉負責籌建紅軍的組織創立,并在靠近四川北部的西鄉、城固、洋縣、鎮巴一帶開辟根據地等革命活動,約9月初陜西省委決定孟芳洲(洛川縣人)接任陜南特委書記一職,由陳淺倫專門負責陜南紅軍組建工作。
1932年10月5日(農歷九月初六)晚上,在西鄉縣張家壩陽崔灣村,中國工農紅軍第29軍宣布成立,省委特委任命陳淺倫為軍長,李艮(長安縣人)為政委,王泰誠(或程子文)為參謀長,劉瑞龍(江蘇南通縣人)為政治部主任(1933年4月由紅四方面軍特派到任),后又派杜潤滋(米脂縣人)以特派員身份到紅29軍協助工作。軍部設在巴山北麓的馬兒巖村中,馬兒巖連結陜南漢中、城固、西鄉、洋縣鎮巴等地交通要道,地形奇特,地勢隱蔽又有利進退。以此為依托為中心,比較適合紅軍開展軍事活動,部隊成立后即多次進行游擊運動戰斗。同年10月紅四方面軍自鄂豫皖西征,輾轉陜西境內龍駒寨、漫川關,兩越秦嶺進入陜南。紅29軍熱情迎接積極配合并在紅四方面軍指導下沉重打擊當地反動勢力,使革命力量大大發展。至1933年3月,全軍擴增至2個團、16個連,約3千余人;又分配給農民土地2萬余畝,根據地占有范圍方圓達四百公里。紅軍斗爭的勝利,使當地的反動派恨之入骨極端仇視,便施設毒計來剿滅這支革命武裝。1933年4月1日,隱藏在紅軍內部的29軍游擊隊負責人張正萬原形畢露,在馬兒巖趁機叛變,瘋狂追殺陳淺倫等人,期間,李艮、程子文、杜潤滋、孟芳洲等人相繼遇害,5日,陳淺倫在當地曾家巖村被捕,6日在敵人刑場上壯烈犧牲。
后劉瑞龍等收攏了紅29軍余部改為陜南游擊隊繼續堅持戰斗,至1934年10月該部編入紅四方面軍進行長征。
三
大致與山西紅軍、陜南紅軍建立同一時期,人更多勢更猛地域更廣泛影響更深遠的紅軍建隊建軍活動在陜北高原迅速發展,老區的道道山水到處呈現一派“鬧紅”景象。
陜北分為延安、榆林兩個部分,自清末、辛亥革命后其軍事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在榆林,特別是著名的榆林中學和綏德第四師范學校是陜北紅色革命的搖籃。至1936年以前榆林轄今宜君以北23個縣,之后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延安以北吳起、安塞、保定、安定、延長、延川等縣逐漸成為陜北政治軍事的中心。延安以北各縣和榆林沿黃河的清澗、綏德(含子洲)、吳堡、佳縣、神木和米脂東區府谷南區以及榆西橫山、靖邊、定邊南部山區一帶歷來土地瘠貧荒蕪僻遠,加上干旱少雨等惡劣的自然條件,萬民百姓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然而地主老財的貪婪盤剝,反動軍閥的嚴酷壓榨猶如雪上加霜,使他們無法生存下去,于是就奮起反抗,跟共產黨當紅軍鬧翻身。
1928年秋,中共陜北特委成立,白樂亭(即白明善,清澗縣人)、趙伯平(藍田縣人)等人先后任特委書記,劉志丹、謝子長、吉國禎(華縣人)等人先后特委軍委書記。
西北革命根據地是由陜甘邊和陜北兩塊根據地發展融合而成的。劉志丹等人領導的陜甘邊游擊隊根據地中心在南梁,南梁地區處在延安富縣、保安以南與甘肅東部華池境內接壤地段,該地梢林遍布,山巒疊嶂,并有著名的豹子川、平定川、荔園堡川、百馬廟川等八大川道,地勢極其險要,非常適合游擊隊開展斗爭。
1931年10月下旬陜甘邊南梁游擊隊和以晉西游擊隊為基礎而組成的陜北游擊隊在甘肅省合水縣林鎮廟村會合,改稱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在中央指示下,1932年2月12日首次冠以紅軍名稱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陜甘游擊隊,由謝子長、劉志丹先后任總指揮,李艮任政委,高崗任隊委書記,下轄第一、二、三支隊。同年12月24日在宜君轉角鎮,中共陜西省委依據中央指示做出決議,將陜甘游擊隊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由杜衡(佳縣人)任政治委員,后該職由汪鋒(藍田縣人)代理,下轄第二團,團長為王世泰(洛川縣人)。紅26軍軍部設在聞名于世的銅川耀縣西北,橋山山脈南端,接壤淳化,旬邑,宜君,銅川等地,北依子午嶺山,南連渭北高原,群眾基礎較好,地理位置險要的照金革命根據地。1933年3月8日中共陜甘邊特委正式成立,金理科為書記,習仲勛為特委軍委書記,此舉極大地推動了照金根據地周邊紅軍建隊建軍工作的向前發展。1933年7月23日,陜北特委在佳縣高起家洼召開第四次擴大會議,決定進一步在安定北區,綏清邊、神府邊擴建游擊支隊,開展游擊戰爭的活動。1933年8月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部成立,總指揮為王泰吉(臨潼縣人),副總指揮兼參謀長為劉志丹,政委為高崗。11月3日,該軍又編為紅26軍42師轄第3團騎兵團。師長為王泰吉,后為劉志丹,楊森(乾縣人),政委先后為高崗、謝子長、張秀山(神木縣人)。自此,陜甘邊紅軍在子午嶺山脈東西兩端照金、南梁地區許多個村寨莊堡,無數次的與國民黨反動軍隊、反動民團、反動勢力進行了殊死的斗爭。
陜北紅軍基于當地各紅軍游擊隊而立而發展而壯大,這要追溯到1932年春至1935年春之間,在陜甘邊、陜北特委的領導下,陜北榆林地區的清澗、綏德(含子洲)、米脂、吳堡、佳縣、神木、府谷、靖邊、橫山等地和延安地區安定、子長、延川等地先后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陜北游擊隊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和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等18個支隊,分別由陜北早期著名共產黨人劉善忠(清澗縣人)、高郎亭(延川縣人)、王聚德(清澗縣人)、白雪山(清澗縣人)、強世清(子長縣人)、崔田民(綏德縣人)、李成榮(綏德縣人)、王兆相(神木縣人)、李成蘭(神木縣人)、張達志(佳縣人)、馬佩勛(山西介休縣人)、馬萬里(子長縣人)、薛俊山(吳堡縣人)、崔正冉(綏德縣人)、樊文德(吳堡縣人)、韓峰(府谷縣人)、賀吉祥(子長縣人)、劉明山(延川縣人)、拓嘉禎(橫山縣人)、賈如勝(神木縣人)、霍維德(綏德縣人)、王錦秀(靖邊縣人)、馬明方(米脂縣人)、薛英桂(吳堡縣人)、慕生忠(吳堡縣人)、王再興(米脂縣人)、許培仁(神木縣人)、吳亞雄(橫山縣人)、曹動之(橫山縣人)……等陜北早期著名共產黨人領導指揮,在陜北的山川大地,手握長矛大刀,揮舞赤色戰旗,激烈暴動,踴躍鬧紅,以初閃星光變為燎原大火。同時,以南梁根據地為中心,還在陜甘接壤地帶也相繼成立了慶陽北部、華池、定邊南部山區、環縣、柔遠、溫臺等地紅軍游擊隊。期間及之后,上述紅軍游擊隊伍又經過多次整合、改編、重組、擴展和隸屬領導、名稱番號(部分編為師團建制)、戰斗區域的沿變,最終成為陜北紅軍之中最勇敢、最堅強的一支軍事力量。
1934年4月上旬,中共陜北特委在佳縣南區神堂溝召開擴大會議,討論組建新的游擊支隊和擴大陜北紅軍規模等問題。同年7月8日,在安定是楊道峁村,中國工農紅軍陜北游擊總指揮部成立,謝子長任總指揮,郭洪濤(米脂縣人)任政委,賀晉年(安定縣人)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支隊。陜北總指揮成立后的第一仗就一舉攻克安定縣城,殲敵數百人,戰后謝子長率改編后的紅軍陜北獨立師南下與紅26軍會合。7月下旬陜北紅軍游擊隊總指揮部所屬團隊與陜甘邊紅軍臨時總指揮所屬師團各部在南梁閻家洼村召開聯席會議。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盡管會議存在分岐爭論,甚至存在某些不恰當的觀點意見和處理方式,但最終求同存異服從大局達成一致。這次聯席會議標志著陜甘邊、陜北兩塊根據地的兩支紅軍,形成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新的局面,并共同取得陜北第一次反“圍剿”和多次的戰斗的勝利。
1935年1月30日,經中共陜北特委與中共駐北方代表意向及西北軍事特派員謝子長意見,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八十四師在赤源縣白廟岔村成立,楊琪(子長縣人)任師長,張達志任政委,朱子休(今榆陽區人)任參謀長,下轄由原陜北獨立師各團改建成的三個團。紅二十七軍的成立,標志著陜北革命從廣泛的游擊戰爭進入了創建正規紅軍的新階段。
同年2月初,陜甘邊、陜北特委在子洲縣周家鹼村召開聯席會議,決定成立西北工委和紅軍西北軍委,5月初紅42師與紅84師白岔廟村會合。
至此陜北南迄延河流域,北至長城沿線,東臨晉陜黃河中段西岸,西至白于山區,先后建立起赤源、秀延、懷遠、延安、橫山、清澗、吳堡、綏德、葭縣、靖邊、米脂東西兩區,神木、府谷和延川延長等16個縣地蘇維埃政府和革命根據地,陜北紅軍發展到5000余人,游擊隊赤衛隊4000余人,陜北紅26軍、27軍彼此呼應聯合戰斗,陜甘邊、陜北(包括神府)革命根據地牢固的屹立在西北高原,也為紅軍長征選擇陜北落腳,開辟了奠定了可靠、堅實、穩定、寬闊的屯養之地和生存空間。
四
1935年9月紅25軍先行與陜北紅軍在延川永坪鎮會師,隨即召開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陜省委聯席會議,決定將紅25軍與紅26軍、27軍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由紅25軍軍長徐海東(湖北黃陂縣人)為軍團長,原紅25軍政委程子華(山西運城人)為軍團政委,劉志丹為副軍團長兼參謀長,高崗為政治部主任,郭述申(湖北孝感縣人)為副主任,下轄75師(由原紅25軍組建),師長張紹東,政委趙凌波,第78師(由原紅26軍組建)師長韓先楚(湖北紅安縣人),政委崔田民(綏德縣人),第81師(由原紅27軍組建),師長賀晉年(子長縣人),政委張達志。并以原紅25軍一部組建第223團、224團。上列整合,使原有陜北紅軍的組成人員和建制格局發生了一些變化和改動。
1935年10月,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葉劍英、王稼祥等人領導的中央紅軍來到陜北后統領全局并妥善處理了一些具體問題。從此包括由紅一方面軍紅一、紅三軍團、軍委縱隊組成的中央紅軍第一、第二、第三縱隊與改編后的紅十五軍團原紅25軍、陜北原紅26、27軍以及陜北原有的紅軍游擊隊、赤衛隊等全部歸屬中央紅軍陜甘支隊統一領導指揮,陜北紅軍創建史也自此翻開新的一頁。
同年11月初,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同年12月30日,中國工農紅軍第28軍在延川境內成立,劉志丹為軍長,宋任窮(湖南醴陵人),同時組建紅29軍,由肖勁光(湖南長沙人)任軍長,朱理治(江蘇南通人)任政委(后為甘渭漢,湖南平江人),從1936年2月下旬開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指揮萬余紅軍發起聲勢浩大的東征戰役,期間(1936年4月初)紅30軍在延川境內成立,由閻紅彥任軍長,蔡樹藩任政委(后杜平,江西萬載人),同時組建由白志文(子長縣人)任師長,李赤然(子長縣人)任政委的紅軍關中獨立師和以王兆相為師長,楊文謨(神木縣人)為政委的紅軍神府獨立師。至此,在陜北境內誕生的所有紅軍,在毛主席黨中央的統一領導正確指揮下在后來的革命戰爭歲月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鑄就了“毛主席等領導的中央紅軍長征到此猶如紅日照亮陜甘,陜甘紅軍全力托起紅日”的光輝史冊。
參考書目:
一、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匯編 紅旗出版社
二、中國共產黨榆林地區組織史資料 本地印刷社
三、中共陜西歷史人物轉第一、二冊 陜西人民出版社
四、《革命英烈》1984、4期,1985、6期
五、《陜北紅軍》 解放軍出版社
六、《陜甘寧革命根據地史》 人民出版社
七、《黨史資料征集通訊》 中央黨史研究室
八、《榆林黨史通訊》1990年4期
九、榆林地區志、神木縣志、綏德縣志、米脂縣志、清澗縣志、靖邊縣志、延安市志。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