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話說哈鎮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093次     時間:2006年09月18日

(作者:姬寶順)哈鎮位于府谷清水川左岸,明長城以北50公里處。清水川的支流惠家溝在這里與清水川匯合,將哈鎮分成南北兩半,中有橋梁連接。惠家溝的水源自溝掌石縫,大旱之年也長流不絕,溝中土地灌溉、鎮中人畜飲用綽綽有余。此水清爽甜潤,稱為當地一絕。溝南高山聳立,為鎮之屏障。清水河對面山名蒼房梁,綿延不斷,宛若游龍,其間常見怪峰突出,偶有青松翠柏點綴,蔚為大觀。哈鎮恰在三山對峙二水環流之中。如果你順清水川向北向南遠望,可看見不出十里處,河道都拐了一個彎,正像兩扇大門緊閉,擋住了你的視線。這時的感覺,哈鎮又像是在四面環山之中。古人建筑選址講究風水,面對哈鎮的奇妙之處,你不得不服氣古人的眼光。

哈鎮原名哈拉寨。民國時府谷曾設八鎮,哈拉寨為鳳凰鎮駐地。鳳凰鎮轄今清水川流域諸鄉鎮。清水又名鳳凰城,長城與清水川交叉處村名叫鳳凰塔,鳳凰鎮之名由此而來。解放后廢舊名,鳳凰鎮就成了哈鎮,哈鎮實際應是哈拉寨鎮的簡稱。“哈拉”是蒙古語,意為黑色。明朝后期實行蒙漢隔離政策,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規定長城以北“五十里為蒙漢禁留之地”,禁止在此隔離帶內居留耕種放牧。清建立后沿襲不變。禁留地東起河曲,西至寧夏與定邊交界處的花馬池,全長一千二百多里。到了清康熙年間,禁留地閉耕禁牧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界內草木茂盛,植物殘枝敗葉堆積腐爛,地呈黑色,已成沃土。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下諭旨,準許長城內漢民出口墾植。此即長城內漢民走西口之始?滴跷迨四(1719),為限制漢民無界限地亂墾亂種,劃定距長城北“五十里界內有沙者以三十里立界,無沙者以二十里立界。”并向蒙古王族交租。叫做“界地”。乾隆元年將“界地”又向北拓展二、三十里不等,并在新界以北劃出寬十至十五里一段新的隔離帶,叫“禁閉地”。蒙漢均不得入內。界地也叫“伙盤地”,禁閉地就是人們所知的“黑界地”。哈拉寨,屬界地之內,現哈鎮與準旗交界處有村名二里半,應為伙盤地與黑界地之界限。從康熙三十六年開放禁留地至今,哈鎮已有三百年的歷史了。哈拉寨,歷史上是邊防與軍事重鎮。“哈拉”是蒙語,“寨”卻是漢語,就是駐兵的地方。鎮中有廟宇“靈杰寺”,正殿供奉伏魔大帝,伏魔大帝就是關羽。此廟文革后期被毀,去年哈鎮人集資重修,除恢復原有規模樣式外,新添琉璃瓦蓋頂,彩繪瓷磚貼面,大門與殿前石獅雄踞等,氣勢宏偉,非往昔可比。靈杰寺的來歷就與軍事有關,傳說乾隆年間回民造反,一姓宋的將軍受命前去鎮壓,屢戰屢敗,路過哈鎮時請求武圣關羽保佑,并許愿勝利后在此蓋廟。果然打了勝仗,于是蓋設還愿,取名靈杰寺。神府蘇區時期,有紅三團(團長王兆相、政委楊文謨,后改為獨立師,師長王兆相、政委張秀山)三進哈拉寨的故事。1934年9月,國民黨調集兩個營的兵力對神府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11月24日紅三團北上府谷,與七支隊匯合,進駐哈拉寨,消滅一個民團,處決了聯保主任趙智等四人。此為一進。1936年8月28日獨立師夜襲木瓜民團,次日一早又消滅清水民團,下午五點進到哈拉寨,時正遇廟會。獨立師先頭部隊身穿國民黨軍服直達臺前,后面部隊一到,前后夾攻,民團束手就擒。槍聲停后,臺上演員看到臺下紅軍規規矩矩看戲,只好繼續演唱至結束,此為二進。1937年1月2日獨立師經新民、廟溝門再次進入哈拉寨,途中消滅新民民團,擊潰廟溝門民團,把哈拉寨民團圍困在部團總的大院內,繳槍十多支,俘虜若干人。并抓獲了前來騷擾的蒙古軍長韓守信,從韓口中才得知“西安事變”的消息,此為三進。當然,最使哈鎮做為軍事重鎮出名的,是馬占山及其東北挺進軍。馬占山在東北奮起抗日,后被迫退出東北,1937年在大同奉命組建燕北挺進軍,隨即進駐伊盟,擔負堅守河防,警衛伊盟,扼制蒙奸重任。10月,所部騎三師先期到達哈鎮,1938年春司令部遷哈鎮,在趙家大院掛起了“東北挺進軍司令部”和“黑龍江省政府”的牌子。傳說他崇尚黑色,認為黑色對己吉祥,穿戴多選黑色,早年曾駐黑虎嶺,到伊盟后,聞“哈拉”意即黑色,就將司令部駐哈拉寨。其實駐哈拉寨自有他軍事意義上的考慮。馬部駐哈后主動出擊,與日偽激戰不下數十次,陣亡將士近千人,其中以黃油干子一役最為慘烈。1938年3月16日夜,馬占山率部渡黃河,出敵不意,攻克河口鎮。17日晨克復托克托。同日騎六師占領薩縣車站。4月1日渡河分兩路進襲綏北日寇后方——武川等地。中旬日寇調集大軍將挺進軍包圍于大青山。30日夜,馬部突圍至固陽黃油干子。22日,日寇飛機三架、汽車百余輛載敵千人來犯,戰斗異常激烈,后日寇大量援兵擁至,終因寡不敵眾,騎六師全軍壯烈犧牲,傷亡軍官23人,師長劉桂五殉難。劉桂五原為張學良心腹,西安事變時為團長,親自參與捉蔣,馬占山組建東北挺進軍后擔任騎六師少將師長。馬占山為紀念陣亡將士,在河對面山底鑿石為屋,建忠烈祠,從奉陣亡將士牌位,中間職銜最高者即為劉桂五。又在山腰建“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今原塔已毀,新塔已建成。在哈鎮馬占山最為百姓稱道的,一是軍紀嚴明,凡發現擾民或嚴重違軍紀者,均處決。據估計8年間共槍決超過百人,其中有旅長、總參議等軍政要員。據說當地有的百姓怕槍斃人,輕易不敢告狀。二是興辦公益事業,1944年秋,捐款15萬元建中山中心學校,校園內建有秀芳圖書樓和中山堂。為鼓勵女孩上學,規定給女學生發一套制服。又在惠家溝建育嬰堂,收養孤兒棄嬰。1945年8月18日挺進軍開始撤離,鎮上百姓結隊送行。鎮中人為馬占山將軍樹立了“馬公德政碑”。哈鎮在歷史上也是邊貿重要集鎮。從清代到民國一直是蒙漢貿易三鎮(沙梁、古城、哈拉寨)之首。上世紀三十年是全縣手工業和商貿最發達的地方,手工業作坊遍地都是,店鋪林立,商賈云集,人口近三萬人。真正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手工作坊主要有酒作坊(20多處),炮(爆竹)作坊,靴作坊(制皮靴,專銷蒙古地),鐵匠鋪、木匠鋪、繩匠鋪、碾坊、磨坊、油坊、染坊、毯坊等。共中最負盛名的是油坊、毯坊,油坊七十二座(號稱七十二道油梁),每年秋后內蒙古及府谷各地的油籽就源源不斷地運到哈鎮,加工后又遠銷內蒙古與晉西北各地。毯坊源自清同治光緒年間,同治七年(1868),甘、寧一帶回民造反,途經哈鎮,一任姓回民厭倦軍旅生涯,潛離造反隊伍,在哈鎮隱居下來,他身懷織毯技藝,欲在當地開辦毯業,但當地人無此需求,他就帶了程二毛人等三個徒弟到了包頭發展。程二毛人學成后另走他鄉開辦毯業,這時哈鎮人劉三毛生活無著就投奔程二毛人。劉三毛當了4年徒工,學成后又干了6年,技藝已臻精湛,到光緒十一年(1885),回到哈鎮,哈鎮毯業由此開始,哈鎮地毯以工藝精美,質地優良聞名,一度曾遠銷歐洲,上世紀六十年代曾派技師到西安,參加了首都人民大會堂大型地毯的制作。染坊亦較出名。靈杰寺中有梅仙閣、葛仙閣,供奉梅、葛二仙,梅、葛皆行業先祖,其中葛仙指晉代葛洪,為印染業祖師。印染業供奉葛仙,就如木匠供奉魯班一樣,由此可見哈鎮紡織印染業興旺發達源遠流長。府谷諸集鎮商號之多,以哈鎮為最。大的商號有經營糧油酒的恒元義、復成厚、道生恒、三和恒,其中恒遠義店員就有30多人;經營棉布百貨的恒生泉、恒元成、義聚成、萬元成;經營絨毛皮張山貨的義泰興。另外還有全和成、廣順成、廣盛美、全成魁、福和成、吉慶源、永茂成、德盛全等。商貿手工業發達,富裕大戶自然就多,過去的說法是先有康潘楊,后有牛郭趙,三十年代富甲一方的趙三斜眼,雇有長工三千多人。紅三團三進哈拉寨就是沖著富裕大戶來的,目的之一就是籌集款物。一進哈拉寨殺了趙三斜眼兒子趙智,布匹等物馱了70馱,據趙智弟弟趙沛后來說,那只是一點浮財。過去說:金黃甫,銀麻地溝,銅哈拉寨,鐵古城,此四處皆為蒙漢貿易最重要集鎮。但黃甫在明嘉靖年間已是延綏境沿邊開放的10處互市之一(府谷只此一處)。繁榮于明朝后期,鼎盛于清道光年間,金黃甫的說法由此而來。那時哈拉寨能稱為銅,說明已經很繁榮了。若是民國時期排位,就應該是金哈鎮了。現在的哈鎮,過去最繁華的街道,已不成其為街道了,街西河畔一側房屋拆毀殆盡,東邊商號、鋪面遺跡,還隨處可見。雖斷壁殘垣,但仍難掩昔日風光。哈鎮這一條街的建筑如能保存至今,搞一個“民國一條街”或其他名目的旅游項目,那是很有意義的。多少年來我們毀掉了不少的好東西,黃甫別具風格的大院都拆了,哈鎮街上的商號、鋪面解放后成了公房,被一些人差不多拆光賣光了。毀壞容易建設難。靈杰寺(當地人稱大廟)是恢復了,而且質量還不錯,街北的城樓也在恢復之中。但昔日曾經繁華一時的一條街及其兩旁的古建筑永遠不見了,給人留下了遺憾。

近年來,哈鎮籍一些有識之士,欲為振興哈鎮做貢獻,做了不少工作。他們的行為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哈鎮黨委政府制定出了發展的宏偉規劃。通過引資集資捐資,現已修復文物古跡四處,其中三處已被省政府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挺進軍抗日將士紀念塔已落成;哈鎮以南的沿河公路正在建設之中,亦通車有日。哈鎮的前景將會更輝煌(作者系榆林市政協副主席、榆林市各界人士聯誼會會員)(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3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8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