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榆林風光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106次     時間:2006年09月18日

榆林古城,屹立于茫茫毛烏素沙漠與巍巍黃土高原的交匯之處,坐落在萬里長城中段南側的駝峰山的半山坡上,東依駝山,西傍榆溪,俗稱駝城,是一座著名的沙漠城市。榆林以其獨特的歷史風貌、豐富的文物古跡和深厚的文化傳統,于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據《延綏鎮志》記載,榆林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設榆林寨,為綏德衛的一個軍事屯所,正統十四年(1449年)筑城堡,成化七年(1471年)置榆林衛。成化九年(1473年),延綏鎮巡撫都御史余子俊為便于抵御北方蒙古族騎兵南侵,再次修筑榆林城,將鎮治所由綏德北移至榆林,并設榆林衛指揮使司,這里便成為北方長城線上九大軍事重鎮之一,即所謂歷史上的“九邊重鎮”,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此后,由于軍事需要,榆林城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擴建,即史稱“三拓榆陽”。第一次是成化二十二年(1486)北擴,第二次是弘治五年(1492)南擴,第三次是正德十年(1515)再次南擴。榆林城墻由黃土夯筑,外包青磚,底寬15米,頂寬9米,高12米,全長6789米(據文物部門檔案資料)。城墻上設有五座城門,東有振武門,西有宣威門(大西門)、新樂門(小西門),南有鎮遠門,北有廣榆門,各城門上均有箭樓,設有千門閘,并設有馬道,東門和南門還有甕城,整個城池構成一座完整的軍事重鎮。明成化年間,巡撫余子俊還率4萬將士和民工,在榆林衛城的東北、西南兩翼修筑長城1770里,折800多公里(據《明史》),并在長城沿線設置36座營堡,形成強大的軍事防御體系,曾駐守將士57310名。(據《榆林長城研究》)

榆林古城,襟山帶水,東扼雁并,西衛甘寧,南蔽三秦,北控蒙地,虎踞河套之南,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就被譽為“秦關鎖鑰”、“塞上雄鎮”。榆林這一帶自商周以后就一直是著名的古戰場。商帝武丁與北方游牧民族鬼方進行了多年的戰爭。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和長子扶蘇鎮守這一帶(時為上郡),經略邊務,筑長城,修直道。漢武帝討伐匈奴亦曾在榆林一帶征戰。漢代名將灌嬰、李廣,唐代名將尉遲恭、郭子儀,宋代名將楊業、狄青、文彥博、范仲淹、沈括、種諤,明代名臣余子俊、涂宗浚和清代名臣劉厚基等,都在這一帶駐守活動過。歷史上著名的宋夏永樂大戰就曾發生在這里。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明末農民起義領袖王嘉胤、張獻忠、李自成都是這里人。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后,回米脂祭祖,李過、劉芳亮攻占榆林,建立了農民政權。

在歷史上,曾有五位皇帝巡幸榆林,分別是: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隋煬帝楊廣,明武宗朱厚照,清康熙玄燁(據《榆林府志》)。

其中清康熙于三十六年(1697)率大軍第三次征討蒙古族準格爾部頭目葛爾丹時,渡過黃河曾駐蹕榆林,寫下《出塞》詩云:“森森萬騎歷駝城,沙塞風清磧路平。冰泮長河堪飲馬,月來大野照移營。郵簽紀地旬余驛,羽轡行邊六日程。天下一家無內外,烽銷堠罷不論兵。”表達了康熙決心平定叛亂、統一天下的志向。舊時榆林城南門外榆陽橋邊還立有一塊康熙親題的“兩守孤城,千秋忠勇”的石碑。這據說是康熙微服私訪有一次半夜來到榆林城喊叫打開城門,守門軍卒遵守門規堅決不開,康熙回京后嘉其忠于職守而賜旌旗。榆林也是西夏李繼遷、清代倡導新學的胡鼎彝、—代報人、《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共產黨人張德生和香港愛國人士胡星元的出生地。

民國初年,軍閥井岳秀任榆林鎮守使,統治陜北達二十多年。西安事變前夕,張學良、楊虎城曾來榆向國民黨駐軍宣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1937年抗戰爆發后,著名愛國將領鄧寶珊坐鎮榆林,同陜甘寧邊區合作抗戰。1947年8月,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率軍來到榆林,采用圍城打援戰術,在沙家店戰役中殲滅胡宗南的一個師部、兩個整旅共6800多人,標志著西北戰場由戰略防御轉入了戰略進攻。11月,解放軍再次進行圍城打援,在榆林城西袁大灘一帶給援軍馬鴻奎部以重創,殲敵5500多人,為解放榆林創造了條件。1949年6月1日,榆林駐軍國民黨22軍起義,榆林和平解放。

經過幾百年的風雨滄桑,榆林城內外文物古跡甚多!澳纤迸_中古城,六樓騎街天下名”的民謠,高度概括了榆林城古建筑的布局。在南門外的臥虎丘上,矗立著一座八角、十三層、二十九點三米高的寶塔,外觀十分雄美,即為凌霄塔。其構造塔基為條石,塔體為青磚,塔頂為琉璃瓦圓冠形。傳說該塔是一支飽蘸濃墨的如椽巨筆,塔下的榆陽橋是一方硯臺,橋下的清流是四時不息的墨水,喻示著古城的文化源遠流長,興旺發達,不斷地涌現文人才子。在城北三公里處的紅山之巔,便矗立著氣勢磅礴、巍峨高大的鎮北臺。鎮北臺本是萬里長城線上最為龐大的一個軍事觀察哨所,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臺”,為軍事防衛和保護蒙漢人民貿易發揮過重大作用,登上鎮北臺,方圓百十里風光盡收眼底。榆林古城平面圖呈古刀幣形,南北較長。城內大街現辟為明清風貌步行街,一些在“文革”中遭到破壞的樓閣得到重建恢復,由南向北依次建有文昌閣、萬佛樓、星明樓、鐘樓、凱歌樓和鼓樓六座樓。其中建于明正德年間的星明樓最具代表性,設計奇特,典雅精巧,除基座為石砌臺明和頂覆琉璃瓦外,全為木式結構,由28根大柱支撐,其中四根通天柱直達樓頂,取古代天文星象28宿和四大金剛之意;十字歇山頂,重檐三滴水,三層樓閣以木板鋪設,飛檐斗拱,翩翩欲飛;脊頂立體龍獸相望,脊上人物走獸栩栩如生,檐下雕梁畫棟,玲瓏秀麗,成為古代建筑中少有的杰作,被收入《中國名勝辭典》。六樓騎街而過,而且與“南塔”、“北臺”處在同一條中軸線上,可見古人的建筑藝術是何等高超!城內布局為長街短巷,縱橫交錯,十分考究的民居四合院遍布全城,青磚灰瓦,高墻低檐,穿廊虎抱,雕畫富麗,與北京的四合院十分相似。這就是榆林城一向被譽為“小北京”的緣由。

在榆林城東北部的駝峰山麓,還有一座有名的梅花樓。此樓本是古剎壽寧寺的藏經閣,磚木結構,典雅秀麗。分上下兩層,上為藏經樓,下為羅漢堂。梅花樓的名氣,還得益于樓下面的普惠泉,此泉便是聞名遐邇的榆林桃花水的源頭。婦女久飲此水,就能面若桃花,于是解放后人們編出了新的諺語:“米脂婆姨綏德漢,榆林姑娘賽貂蟬”。普惠泉水自半山涌出,清涼甘甜,曾經從泉口修明渠到南門,流經大街,供全城居民生活之用。如逢三九寒冬,則見該泉水涌蓊勃,霧氣蒸騰。如前人有詩贊日:“駝城十里涌寒泉,冬日云蒸眾壑前”。故而“寒泉冬蒸”成為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用普惠泉水做豆腐,細嫩白亮,清香可口,成為地方名產。明正德年間,武宗朱厚照巡視榆林,住了三月之久,地方官員獻上豆腐,他吃后非常滿意,贊嘆為京城所不及,于是每天必吃,從此榆林豆腐譽滿京師。清康熙皇帝到榆林小駐,吃了菠菜燴豆腐后,覺得味美異常,拍案叫絕,當即寫下“清香白玉板,紅嘴綠鸚哥”的贊語,使榆林豆腐更是名揚天下。外地客人到榆林,如不嘗榆林豆腐,便成一件憾事。用普惠泉水釀酒,也是特有的美酒。榆林普惠酒業集團生產的老榆林酒,具有清香、醇厚、綿柔且不上頭的特點,已被評為全國濃香型優質酒,列入中國名酒。

古城不僅名樓、牌坊林立,而且有許多古寺廟,其中較大的有戴興寺、無量寺、東岳廟等。在城外東南方向不遠處還有金剛寺、青云寺等。在城內駝峰山腰,坐落著著名的榆林中學,是名副其實的陜北“革命搖籃”。創辦于1903年,是20世紀初陜北23縣唯一的中學。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杜斌丞先生于1917年在北京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來校任教,遂任校長,聘請思想進步、學識淵博的魏野疇、李子洲、王森然等來校執教。他們傳播新思想,提倡民主與科學,公開宣傳馬列主義,并提出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教育方針,于1925年在榆林中學建立黨團組織,培養出劉志丹、謝子長、劉瀾濤、閻揆要、霍世杰、王子宜等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陜北紅軍、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創立和發展以至整個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名人張季鸞、高崗、杜聿明以及著名作家柳青、劇作家馬健翎、科學家高景德等,也都曾在榆林中學學習過。

在城內二街(新建路)坐落著標志性的文化窗口—星元圖書樓。這是20世紀80年代由香港愛國人士胡星元先生捐資80萬元所建,前全國政協副主席屈武賦詩贊賞:“育才啟智千秋業,萬卷圖書百代香。一片丹心深愛國,星元樓畔唱興邦!痹搱D書樓藏書15萬冊,設有兒童閱覽室、青年閱覽室、老年閱覽室、電子閱覽室和講視廳、展覽廳等,功能齊全,服務一流,被評為國家二級圖書館。胡星元先生還先后捐資90萬元、800萬元,分別修建了星元小學和星元醫院。

陜北民歌、信天游、大秧歌、民間舞蹈踢場子、跑驢、跑旱船以及道情、二人臺、榆林小曲等民間藝術,絢麗多彩,久負盛名。1983年成立的榆林民間藝術團,就是專門挖掘、整理和繼承發揚這些民間藝術的專業文藝團體。該團表演的節目充滿民族、民間彩,散發著濃郁的泥土芳香,深受人民群眾喜愛,也倍受外賓的青睞,先后受邀到亞洲、歐洲、南美洲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演出過!拔鞑扛柰酢蓖跸驑s、“信天游歌王”孫志寬都是該團演員。

古城的中醫傳統悠久而濃厚,大小中藥店鋪遍布街道,但仍然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榆林世代出名醫,一代更比一代強。1973年,王震將軍(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后任國家副主席)離京下基層查訪,患了腹瀉病,一路上途經西安、延安等地治療,總不見好。來到榆林后,地方官員推薦讓名醫張鵬舉醫治。他診脈約半個時辰,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只有三味藥,將軍服一劑見效,三劑而病愈。張鵬舉為王震看病的事跡傳為佳話,榆林中醫更加名聲大播,四方來榆求醫者絡繹不絕。

解放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榆林城的建設速度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在保持原有古典建筑及其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對一些破舊房屋和落后街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拓建,使新建路、長城路、人民路等街道變得寬敞整潔,建筑物新穎亮麗,呈現出繁華的現代城市景象。新建的世紀廣場,處在古城中心位置,占地177畝,設計優雅,建造精美,噴泉、雕塑、彩燈、畫廊等錯落有致,健身、游樂設施一應俱全,花草樹木掩映,成為古城的一個新亮點。世紀廣場和另外新建的凌霄廣場、火車站廣場并稱為三大廣場,成為人們健身和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昔日荒涼的西沙區和東沙區,早已變成樓房林立、街道縱橫的新城區。榆林城生產的毛線、毛毯、地毯、皮鞋、皮衣等傳統的毛紡和皮革工業產品暢銷國內外,煤電、化工、建材等工業方興未艾,文化、教育、科技、衛生、廣電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公路、鐵路、民航和郵電通訊網絡四通八達,整個城區一派繁榮、祥和景象。市區面積由原先的2.2平方公里擴展到28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萬,榆林城正在建設成為晉陜蒙接壤區的區域中心城市。(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38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