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榆林文史

榆林文史您當前位置:首頁 >>榆林文史

進人黃埔軍校之前的杜幸明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303次     時間:2006年01月11日

無定河東岸,有一座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人才濟濟的縣城一一米脂古城。沿古城"玉帶"流金河東行15華里,向左一拐,便有一個不大起眼的村莊一一呂家鹼。呂家鹼雖然村莊不大,但是名望不小,因為該村是抗日名將杜幸明童年的褪袱、少年的搖籃。杜幸明就是從呂家鹼起步,進覺民小學,考入榆林中學,又走向黃埔……藍天墜明呈  "金蛋"降塵世

呂家鹼當莊,有一宅四合院,座西向東,正面五眼石窯,兩側各有兩孔廂窯,對面又有兩大間倒坐起脊房。其房與北廂窯交界之處有一座花花大門,朝東北而開,而正面窯搪、倒座房子與花花大門皆由磚瓦蓋頂,并飾以五脊六獸。若與左鄰右舍、前鹼后溝相比,你肯定會說這是該村的首戶。是的,這就是一代抗日名將杜幸明將軍的家。杜家本是中型地主,由于祖輩勤儉持家,善于經營,到清末已擁有300多響土地。杜家雖然富有,但仁慈善良,好扶貧濟困,在村前莊后有很高的威望。二十世紀初,文舉人杜良奎承家繼業,做了主人。然而盡管夫妻二人舉案齊眉,將家業整飾得好生興旺,但已過而立之年的杜良奎,卻大婆未生,小婆未育,令他常常為膝下貧寒而苦惱。人常說,行善積德,必有后嗣,終于小婆身懷六甲,全家老少,高興無比。1903年的一天夜晚,杜舉人正在看書,忽然覺得窗前火球一耀而過,不免大吃一驚;他準備出外弄個明白,又聽見小婆屋里嬰兒叭叭啼哭,趕忙過去一看,一個白白胖胖的小男孩躺在炕上。此情此景,盼子心切的杜舉人傻了眼,這比花燭之夜、金榜題名還要令他歡喜。第三天,按當地的規矩要吃"展腰面",杜舉人殺了一只山羊褐子,辯了幾升雜面,并請了親鄰好友。其中有幾位賀喜的說:"昨晚令郎降生之時,天上墜下了顆小盆子大小的紅火壇蛋,從呂家鹼后溝天上起墜,一直到杜舉人家鹼上而消失……"杜舉人心里暗想,這正與他昨晚在窗前看到的情景是吻合的,便據此給小兒起了個乳名"金蛋",又按家譜給起了個大名    杜幸明,并取字光庭,盼望他將來勤學苦練,一舉成名,為家庭爭光。

孩提敬英豪  自幼樹雄心

杜舉人而立之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再加上小金蛋聰明伶俐,更是樂極心頭。當金蛋剛懂話時,媽媽就給她講民間趣味故事,他對此頗有興趣,百聽不厭。經綸滿腹的杜舉人,更是不時給兒子講述《水游》、《三國》中的英雄人物和李自成的故事。金蛋非常敬佩諸葛亮的智慧和關云長的忠義,尤其是對李自成為天下窮苦人翻身而率領農民軍反河南進北京的那股闖勁贊嘆不已,他常常對父母說:"我長大也要當英雄。"

當時,陜北軍閥井岳秀為鞏固自己的勢力,大力攏絡各地紳士,當得知杜良奎在米脂有很高的威望時,就想方設法與他拉關系套近乎,要行八拜之禮。杜舉人深知井岳秀狼心狗肺,惡貫滿盈,很想一口拒絕,但又想井岳秀現在獨霸一方,不如將計就計,表面上與他應付往來,也好保護米脂的父老鄉親,于是答應結為"金蘭"之好。井岳秀非常高興,便送給杜良奎手槍一文,以表誠心。金蛋發現了這個"寶貝"之后,天天拿著把玩,父母無奈,只好應允。

一天杜舉人發現小金蛋竟拿著手槍和左鄰右舍的孩子玩打仗,他趕忙把金蛋強抱回家,教育他以后不敢拿出去,因為現在帝國主義侵華,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傳揚出去,會道大禍。父親誠懇的勸導,使幼小的金蛋對帝國主義列強無比憎恨,心靈里暗暗立下了愛國愛家、興我中華的志向。

"覺小"詛鼎銘  啟蒙播火種

杜良奎的父親杜為高是清末秀才,對詩詞歌賦頗有研究,而杜良奎更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因此,極為重視對兒子的文化教育,早在杜幸明6羅時,就教他識字吟詩。金蛋天資聰穎,記憶力極強,父母雙親打心眼里高興。怎奈杜良奎社會交際甚廣,各界人士往來頻繁,再加上家務繁忙,望子成龍的他常常擔心自己對兒子教育不夠,怕久而久之影響兒子的學習,為此常常感到憂慮。

1913年,杜良奎的外甥李鼎銘擔任了米脂東區區長,要求區上的工作以辦教育為中心,每個分區辦一所小學,并身體力行,利用印斗鄉陳岔村臨水寺的210畝廟產地和廟宇建筑,創辦了米脂縣農村第一所國民小學臨水寺覺民小學,又親自兼任校長。杜良奎對此喜不勝喜,立 即將杜輩明也送入此校,讓李鼎銘教育。這所學校貫徹 "團結一致,共同建校,啟發引導,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 方針,利用課堂宣傳民主革命,把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作為 救國之本,講給學生聽,還利用茶余飯后和學生共同探討救國之路,發動學生在校報上發表文章,宣傳革命,宣傳 新思想,并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種草植樹,自力更生,勞 動建校,以減輕家長負擔。在李鼎銘教育下,在環境影響下,杜幸明受益匪淺,心靈里深深埋下了民主救國的火種。

榆中逢"斌拯"接受新思想

1920年,杜幸明考入當時陜北23縣唯一的一所中學榆林中學。該校的校長是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愛國主義者、徹底的民主主義者杜斌禾先生。杜斌禾是1917年于北京高等師范學院畢業,不戀京城富貴,謝絕朋友師長的挽留,回到荒涼的故鄉陜北,以教育救國的雄心壯志,在榆林辦學的。他采用"革命元老、文化泰斗"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的方針,設法延聘李子洲、王森然、魏野疇等名師,采用新法教學,打破八股文條框,使用白話文。他們拋開了"四書五經"、"仁義道德"、"三綱五常",積極宣傳新思想。杜幸明對這種教育頗感興趣,尤其是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對他教育頗深,使他的愛國熱情更加高漲。他擠出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向導》、《新青年》、《新潮》等進步書刊,常常徹夜不眠,探索救國真理。他常恨自己缺乏李自成的闖勁、諸葛亮的智謀,于是又下苦功背析《孫子兵法》,深思作戰之術,立志救民救國。

"黃捕"再深造  為國展椎鳳

1923年,杜幸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榆林中學。杜良奎讓他在家好好溫習功課,待到來年北大招生時應試,以更好地深造,怎奈杜幸明尋求救國之道心切,不愿在家多呆一天。這時他的叔伯哥哥杜幸昌正在北大上學,他就借口對父親說:"我到北京與杜幸昌一塊復習功課,以便互相研討,共同進步,效果肯定要比家里強此父親信以為真,于是打發路費盤纏,又雇了一套"駕窩子",將他送到北京。

北京,不僅繁華美麗,而且人才菩蘋。杜幸明覺得這正是他尋求真理的理想之地,于是他一邊復習功課,一邊探尋出路。一天,一位名叫閻挨要的學生,拿來一張《新青年報》,說是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辦起了黃埔軍校,號召廣大有志青年前來報考,G期6個月,期滿輸送到各個部隊工作。杜幸明看完報后,非常高興,便與11位陜北青年一道去投考黃埔軍校。(高文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91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