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劉咸珠與"千斤溝"
劉咸珠,山西省興縣人,1953年9月至1966年夏任中共榆林縣委書記。"文革"后,曾先后擔任中共榆林地委組織部部長,西北農學院黨委書記。1987年病逝。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劉咸珠任中共榆林縣委書記期間,曾倡導樹立水地畝產千斤糧的榆林歸德堡鄉花園溝農業社為典型,并在榆林縣及榆林地區極積推廣"千斤溝"花園溝農業社治理風沙、改良農田土壤、增產糧食的先進經驗,一度在榆林地區掀起"學習千斤溝、趕上千斤溝"的農業生產運動熱潮,轟動陜西,影響全國。
1955年,在花園溝農業社(初級)黨支部的帶領下,全體社員通過搭建柴草防風沙障,擔黃土、沙土改良鹽堿地土壤以及多施肥、精耕作務等措施,使當年農業社的幾塊水地畝產稻谷達千斤。
1956年1月,《中共中央關于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公布。2月上旬,在劉咸珠積極倡導下,中共榆林縣委研究決定,推廣花園溝農業社水地畝產千斤糧的增產經驗,并對歸德堡鄉花園溝、韋家樓農業社,榆林城關區和平農業社,牛家梁鄉北岳廟、頭道河子、古城灘等農業社提出創造"千斤社、千斤鄉"的要求。這年,花園溝農業社男女老少大干苦干,在農田風口處共搭建柴草防風沙障1560多丈,將沙坡地上的林草發展到5000多畝,在所有下濕沙地墊了一層黃土,堿地壓了一層沙;擴大積肥渠道,將燒焦土、掃場土、爛窯土、廟塵土、院落臟土、茅坑臭土、道路塵土、磨道壯土、灰渣土等都積來上地,所謂"九土歸田",同時動員男女社員到20里地外的謝家渠背沙炭用來漚肥上地,共運回沙炭6萬多斤。為了鼓舞社員背沙炭,社黨支部還編了"男女社員爭模范,五更起早背沙炭,沙大路遠不怕難,一定要爭千斤田"的歌讓社員們唱,以鼓干勁。在水地耕作方面,擴大水稻、洋芋高產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復種,推廣合理密植,并實行"三看"(澆水的時間和多少要看天氣、看土壤、看莊稼)、"兩不灌"(刮大風不灌、中午炎熱時不灌)、"兩澆水"(莊稼幼苗時澆八成水,拔節揚花時澆回頭水)的科學灌溉方法。經過全體社員的艱苦奮斗,這年秋花園溝農業社的290多面水地平均畝產糧食達到1018斤,其中7畝青棵復種糜子畝產達1240斤,完成年初縣委下達水地畝產千斤糧、創"千斤社"的任務,而韋家樓、和平、北岳廟等水地區農業社均沒有完成。
1957年春,歸德堡、榆林城區、牛家梁等鄉組織農業社干部和群眾學習花園溝創"千斤社"的經驗,一些農業社的干部和群眾對花園溝創"千斤社"產生懷疑,認為"花園溝社不是畝大,就是虛報",有些干部還認為"創千斤社、千斤鄉是冒進了",一度在《榆林報》上引起爭論。在劉咸珠的領導下,榆林縣委駁斥了這些論點,同時決定在全縣水地區的農業社繼續開展學花園溝、趕花園溝的生產運動,并要求與花園溝社毗鄰的韋家樓社繼續創"千斤社"。這年,韋家樓社努力學習花園溝社的經驗,按照花園溝社的做法耕作水田。秋后,這兩個農業社的水地平均畝產糧食都達1012斤,花園溝全溝實現了"千斤溝"。中共榆林地委和榆林縣及時組織人員總結編寫出花園溝、韋家樓社治理風沙、改良水地土壤、種植高產作物、擴大復種、合理密植以及"九土歸田","三看、兩不灌、兩澆水"等創"千斤溝"的經驗;并印發各地宣傳推廣。
1957年12月申旬,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陜西省農業廳廳長趙錦峰就榆林縣治理荒沙及在花園溝創"千斤溝"的事跡作了專題發言后,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1958年2月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榆林治理荒沙及把榆林縣建成"千斤縣"的問題專門給榆林地委發來信函,全文如下:
榆林地委:
1月22日電譚震林同志閱后囑轉告以下幾點:
1、看了你們的來電所提規劃后很高興,希望你們克服困難,抓緊進行。
2、陜西省農業廳長趙錦峰同志在全國農業工作會議上的發言中提出"椅林縣歸德堡鄉歸德堡后溝(花園溝)423畝4分7K地平均年產量達到1千斤以上,其中23畝4分達到1240斤",這是極為重要的典型。請你們規劃一下,看全專區和歸德堡后溝條件相同的耕地有多少畝?可否向他們看齊?條件現在不夠,但經過積極創造條件可以達到畝產千斤的耕地有多少畝?同時,是否有條件在幾年內把輸林縣培養成千斤縣?請研究。
3、省委書記白治明同志最近來中央匯報時談到榆林有18條沙崗己經治理好了,希望你們把治理的經驗好好總結一下,在風沙地區大刀推廣,并把你們的總結和治理沙崗的規劃抄一份給我們。
4、白治民同志談到榆林在風沙地帶中有五六個海子,這些海子內能否發展水產作物?并希望把查看的結果告訴我們。
中央農業部己經派10個同志到榆林研究千斤畝問題,請通知他們更多的注意上述三個問題的研究,同時我們準備在4月中旬派幾個同志到輸林縣和你們研究這些問題,希望你們作好準各。
中共中央辦公廳(蓋章)
1958年2月4日
1958年2月中旬至下旬,中共陜西省委、榆林地委先后分別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和榆林專區專員、縣長會議,對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榆林治理荒沙及把榆林縣建成"千斤縣"來信所提及的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同時,中共榆林地委作出《關于在榆林專區水地區開展推廣榆林縣花園溝水地畝產千斤糧食先進經驗的決定》。3月3日至5日,中共榆林地委和榆林縣委聯合召開四級干部會議,傳達省委擴大會議和榆林專區專員、縣長會議精神,宣讀中共中央辦公廳給榆林地委的來信,聽取中共榆林地委書記魚得江在榆林專區專員、縣長會議上作的關于《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實現生產大躍進》的錄音報告。會議期間,榆林地委還在花園溝召開"千斤溝現場會議",全區9個縣水地區111個農業社社干和部分縣、區、鄉干部及中央農業部、中國農業科學院前來榆林研究"f斤畝"問題的專家共180多人參加現場會,進行實地參觀學習,并聯合發出"學習千斤溝、趕上千斤溝"的倡議書。隨后,《榆林報》就學習花園溝"f斤畝"經驗開設專門欄目,登載文章進行研究討論。3月22日的《榆林報》在"千斤溝創水地先例,低產區要迎頭趕上"欄目下,登載花園溝社的《談談我們作務水地的經驗》、韋家樓社主任的《韋家樓為什么能追上花園溝》、榆林地委書記魚得江的《關于召開千斤溝現場會議的幾點經驗》及《堅決改變水地區的低產面貌,有100個社向"千斤溝"應戰》、《學花園溝來個"八改"》、《迎頭趕上,今年也當個千斤社》等署名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又被《陜西日報》轉載。一時,在陜西省掀起"學習千斤溝、趕千斤溝"的轟轟烈烈的農業生產運動熱潮。
1958年8月,在中央農業部有關人員的指導下,中共榆林縣委書記劉咸珠將榆林縣花園溝、牛家梁、金雞灘等農業社創"千斤溝"經驗及治理風沙、興修水渠、引水拉沙、變沙丘為良田等事跡編寫成《人定勝自然,沙漠出奇跡》一書,同年11月由農業出版社出版,在全國發行。該書分榆林縣自然概況;多年來榆林人民的理想實現了;畝產千斤的花園溝是鼓舞全縣人民戰勝沙漠爭取高額豐產的旗幟;勝利是同保守思想作堅決斗爭才獲得的;事在人為,只要打破因循守舊的圈子,不斷總結經驗,很好地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和大膽獨創精神就能戰勝自然五大部分,記述了榆林人民治理沙漠改造自然面貌獲得豐產經驗和艱苦奮斗的事跡。
劉咸珠主政榆林縣期間,領導全縣人民在治理沙漠、興修水利、改造自然面貌和發展農業生產方面做出了貢獻,功不可沒,歷史應記他一筆。(霍世春)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26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