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文史
185隊與神府煤田
榆林地區地下資源十分豐富,有很多種礦藏,但長期無人間津,稱之為未被開墾的處女地。煤田地質勘探,歷史上因某種需要,斷斷續續搞過局部、單項工作,只有1982年陜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的185隊受命在榆、神、府一帶大面積、全方位普查找煤是史無前例的。
1、歷次地質勘探始末據資料記載:陜西省陜北考古隊考古證明,"在公元前295至前251年陜北己用煤作燃料,并具有簡易煤炭開采技術的出現。"考古還發現陜北神木縣窟野河上游、秦長城敖包梁段,"城垣的夯層中夾有煤炭灰和未完全燃燒的煤渣"。這段長城是戰國末期秦昭襄王(前309—前305)時修筑,是迄今在中國境內發現用煤作燃料最早的古代遺址,也是我國發現燒煤最早的唯一記載。
沈括(1031~1096)任棚延路(今富縣、延安)經略使時,曾踏勘了陜北的石油和石炭,并將宋代陜北居民以煤作燃料的情形寫進了詩中:"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M素農人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期,老一輩著名地質家王竹泉、潘仲祥等,到陜北作過地質調查,踏遍了延安、榆林各縣主要的川、溝、梁、峁,搜集了大量地質資料,發表專著,確認了陜北的地層構造屬鄂爾多斯盆地構造,是我國華北產煤區的主要組成部分,給后來找煤奠定了理論基礎。
由于地理位置偏遠,交通閉塞,自然條件極差,這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長期無人間津。這里的煤田地質工作最早始于1956年7月,經這次調查,陜西省工業廳資源調查勘探隊提交了《陜西省橫山煤炭普查報告》。
1958年,鄭州煤田地質學校受原西北煤田地勘隊委托,派出120多名師生的普查找煤隊,在榆林、神木進行了兩個多月的勘探工作,測制1:10萬地質填圖2500平方公里,寫出榆林、神木區域侏羅紀煤田踏勘報告。
1958年,煤炭部地質勘探公司185隊在榆林縣城一帶,進行煤田普查勘探,提出《陜北株羅紀煤田榆林礦區歸德堡古城灘普查找煤報告》、《陜西省榆林專區煤田預測報告書》,第一次提出榆林專區是陜北煤海的看法。
1959年至1960年,榆林專區也曾兩次組建煤田地質勘探隊,并在榆林——橫山一帶開展煤田地質普查工作,因設備、資金、技術等困難,相繼下馬,不了了之。
1964年,陜西煤田地質勘探公司194隊又在神府地區概查,提交了概查報告。
1973年,周恩來總理到延安視察,看到老區人民依然過著沒有解決溫飽和靠燒柴做飯的生活,不由地清然淚下。他諄諄告誡各級領導,要盡快解決老區人民的生活問題,要為陜北人民找礦。
1976年5月,榆林地區計劃在橫山建設10萬千瓦火電廠,陜西省煤田地質部門派185隊兩臺鉆機在橫山縣境內波羅、樊家河一帶進行地質勘探,歷時兩年,提出了波羅井田和樊家河井田的精查地質報告。這一勘探本應繼續進行下去,又因種種原因,鉆機被調離陜北。
1978年至198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00928部隊,按國家規定要求,在神木、榆林兩縣進行了1:20萬水文地質普查,比較詳細地論述了區域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形成、分布狀況,為以后開展煤田水文地質工作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基礎資料。
1980年,煤炭部把鄂爾多斯盆地列為全國三大找煤區之一,并要求在兩三年內有所突破。根據這一設想,陜西省煤田地質勘探公司提出了西進(彬縣)、北上(神木)的口號。1980年5月,在地勘公司技術總負責人田明和、黨委書記孫修昌同志的率領下,地質、煤研、設計相關部門的同志10多人,在榆林地區工業局長劉漢武同志陪同下,歷經20多天時間,踏遍神府兩縣西北部的山山水水, 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鉆探施工的初步意見。同年7月盛夏,106隊組成15人的普查分隊北上榆林野外踏勘,接著185 隊總工程師季成龍率17名地質工程師也到煤田踏勘,兵 分八路,從神木高家堡一線向北,府谷孤山、新民一線向 西,直至陜蒙交界處,共9000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地質調 查,并于1980年9月提出了《陜北株羅紀煤田神木、府谷 地區地質調查報告》,規劃了神府煤田范圍和勘探邊界。
1980年10月31日,以186隊為主,185隊參加,共同 編制了《陜北侏羅紀煤田神木、府谷、榆林地區普查找煤方案》。
1981年4月,186隊506鉆機從關中調往陜北,在神木紅堿淖一帶開始找煤鉆探。506鉆機是5月6日開鉆,克服了缺水、沙子埋鉆機、隊員生活難以適應等重重困難,艱難地打出了第一鉆。這一年共打5個鉆孔,孔孔見煤,煤層埋藏之淺,煤質之好,出乎地質勘探工作者所料,徹底否決了"神府煤沒有工業價值"的誤傳誤導。
按理說,打開神府煤田"黑色寶庫"第一鉆是186隊506鉆機全體員工之功績,作為煤田勘探隊伍能找到這樣的寶地是求之不得的,是英雄大顯身手的用武之地,但是卻不知何故,這支隊伍在當年初冬匆匆撤離。
2、185隊奉命揮師北上,挺進神府
1982年在山東參加兗州會戰的185隊全部調遷北上,隊部立足點是榆林,搞基地建設,安營扎寨,在榆神府開戰。這一舉措對當地政府和人民來說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理所當然地應受到地方歡迎,并提供方便,盡東道主地方服務之責。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因為從解放以來,在這塊被遺忘的土地上,對所有礦產資源的普查勘探都是隸屬于政治任務或某一需求蜻蜓點水而已,從未有任何一地質部門做過系統的全面普查勘探,都是有始無終不了了之。這種印象,無疑對185隊立足陜北極為不利,個別人認為雞窩里不會落下金鳳凰。1982年初185隊隊長來永春前來榆林和地區工業局洽談征地、修建隊部辦公樓、 鉆機上神府開鉆事宜。工業局積極協助185隊開展工作, 局長劉漢武陪同來永春隊長在榆林南郊、北郊、東沙、西 沙四處篩選地址。初擬在榆溪河西部流動沙丘處征幾十畝沙地,但很費周折,久拖不決。工業局只得擬提案,提交 專員辦公會討論。當專員辦公會決定同意征收,以示支持,并通知榆林縣執行,此事才得已解決。就是在這樣困難的條件下,185隊并不氣餒。這個隊組建30多年,曾南征北戰,有過勝利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印記。文革期間,三 線建設需要,185隊被送進秦巴山區,幾百人的大軍耗在 秦巴崇山峻嶺之間,全隊付出10年辛勞,耗資不少,只找 到1億噸沒有開采價值的褐煤。他們深知這次在陜北塞外開戰,大有金娃娃可撈,所以橫下一條心,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困難只能嚇到懦夫。大隊部辦公地址沒有,搭臨時工棚開戰,全隊幾百人馬挺進陜北,各工區就位,5臺鉆機當年春天全部開鉆。隨著鉆機一聲轟鳴,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又一次拉開了普查找煤的序幕。
鉆探過程中,自然條件惡劣,交通不便,受風、沙、冰雹侵襲更是司空見慣。沒有青菜、有時沒有糧食、人機缺水等問題,真是無時不有處處遇。這些鮮為人知的困難一個個都被185隊征服,鉆機工人曾對新聞采訪人員說,"當初聽說陜北很艱苦,還不想來。要是真不來,會后悔一輩子,差點丟了金娃娃。"有的技術人員說:"干了一輩子煤田地質,還沒見過這么大的煤田,人生能有幾回搏。"
185隊那年鉆探任務是1·1萬米,當年春天開鉆,10月底全部完成任務,但是滿足不了當年編地質報告的要求。鉆機進尺是和經費捆在一起的,再超額鉆探一部分,沒經費。要多干,就要勒緊褲帶,動用職工年終獎金。隊長來永春、主任工程師白宗鏞主動和各鉆井隊長商量,5位機長群情激奮,異口同聲回答,要干,要達到年終提交編制地質報告的目標。推遲放假,推遲回家,經費不足自己搭上,一場超計劃鉆探又連續開戰了。
3、一次別開生面的匯報會
12月9日185隊向地區作了一次普查找煤成果匯報,榆林地委、行署全體領導,各部委、辦、局、室負責同志百余人相聚一堂,聽取了主任工程師白宗鏞和有關技術人員匯報。白宗鎬同志匯報時圖文并茂說:今年施工鉆孔24個,鉆探工程量12038,5米。另有186隊1981、1982年在神木北部鉆孔14個,鉆探工程量5253米;有內蒙174隊,1968年至1969年在神木北部鉆孔7個,鉆探工程量2752米;在此施工區內,永文地質部門也曾經進行過施工鉆孔。他們還調查了小煤窯51個,共見煤點計108個,含煤面積7894.45平方公里,依據這些資料,得知榆、神、府煤田儲量(目前技術可開采的1000米以內)877億噸,相當于關中地區4個煤田儲量總和的10倍之多。
本區煤質優良,是特低灰、特低硫、特低磷的長焰煤、不粘煤、弱粘煤,是良好的工業動力煤和城市氣化用煤,也可以作低溫千餾用煤的原料。
白宗鎬同志一席精彩講演、介紹,使與會人員聽著聽著驚呆了,聽著聽著茅塞頓開,贊嘆不已,驚訝地說,原來神府煤田是沉睡多年的大寶庫,正如老鄉說的爛皮襖里裹珍珠。地委、行署領導同志深有感觸地說,原來我們是坐在金山上過著貧困日子,并高度贊揚185隊取得重大成果,為打開地下金庫提供了金鑰匙。中共榆林地委辦公室將185隊匯報資料以《迭閱件》形式送達各地,逢會必講,廣為宣傳。185隊隨著工作成果的出現,也在塞北聲威大振,地方政府各方面的政策對185隊優惠了,傾斜了,什么農轉非戶口、招工指標分配、職工子女入學等優先考慮185隊,隊部大本營擴大基建用地,家屬樓宅基用地也綠燈大開了,原認為185隊是"飛鴿牌"的看法也變成了185隊是"永久牌"了。民間對地質工作者的贊語、佳話廣為傳頌,185隊地質功勛的紅旗高高飄揚在榆神府大地。
4、185隊年終提交地質報告的結論章節
1982年11月,185隊提交普查找煤地質報告第九章"結論"中主要內容是:
此次大面積的普查找煤工作,從我隊5臺鉆機全面開始施工算起至今僅9個月的時間;從186隊1臺鉆機開始施工算起,也只有1年零9個月的時間。共施工鉆孔38個,投入機械巖芯鉆探工作量17792.44米,編測結合,完成1:10萬地質填圖90OOkm',采集各種樣品1151個,物探測井15424實測米,小煤窯調查51個,及其他相應的控測量、工程測量、水文地質調查等工作,控制含煤面積7894.4Skm,其他單位先后在本工作區內施工的各類鉆孔中,經過分析可茲利用的共19個,總計各種見煤點108個,平均73·1lkm'有一個見煤點。
通過上述工作,對工作區地質特征及煤層賦存分布狀況已初步了解,煤層層浸透基本搞清。主要煤層(或煤組)對比基本可靠,媒質特征己經有了相當了解。完成了設計中所提出的各項地質任務和公司下達的地質報告儲量任務,達到了煤炭工業部制訂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規范》中對找煤階段工作程度的要求,可以轉入更高階段的勘探工作。
煤炭工業部301地質勘探隊147隊1970年提交的《鄂爾多斯臺向斜北部休羅紀煤田東勝地區煤炭資源普查總結報告》中,在我省境內獲得D級儲量1481087萬噸,業經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批準。本次工作時,在該范圍內增施鉆孔8個,對儲量級別作業重新評定,儲量作了重復計算,其結果為D級儲量1347748萬噸,地質儲量231371萬噸,合計1579119萬噸,比原計算儲量增加98032萬噸。
除上述范圍外,其余廣大地區,從未提文正式儲量。經本次工作,獲得新增D級儲量6469889萬噸,地質儲量723792萬噸,合計7193861萬噸;全區共有D級儲量7817637萬噸,地質儲量955163萬噸,合計8772800萬噸,并完成1:10萬地質填圖9000平方公里。
185隊提交的《陜北株羅紀煤田榆神府勘探區普查找煤地質報告》,徹底揭開了神府煤田面紗,真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5、新聞煤體的報道
185隊于1982年11月10日一份激動人心的普查找煤報告面世之后,新聞媒體以爆炸性的新聞作了大量報道,轟動了國內外各方人士,引起了廣泛關注。1982年12月26日《陜西日報》頭版頭條新聞:"榆林地區發現一個大煤田,儲量達八百七十多億噸,相當于渭北煤田探明儲量的十四倍。"1982年12月28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發布了榆林有877億噸儲量的大煤田的消息;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新聞:榆林發現一個大煤田,儲量達870多億噸;1983年1月1日,《榆林報》頭版頭條新聞:"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我區煤炭儲量達877億噸。"隨之《經濟日報》、《中國煤炭報》和省、市級地方報紙及其他新聞媒體也紛紛轉載了這一重大新聞。從此神府煤田馳名中外,成為人們關切的熱門話題。(劉漢武)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