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加快打造沿黃旅游帶 厚植產業發展新優勢
市政協常委、清澗縣人民政府副縣長 米勁
清澗縣旅游資源豐富,但過去由于交通閉塞,許多旅游景區景點處在“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原始狀態。沿黃公路的建成通車,大大縮短了旅客與目的地的時空距離,給清澗縣旅游業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極大地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清澗沿黃區域自然景觀獨特、紅色足跡遍布、傳奇典故無數,有以黃河太極灣、母親峰、魚兒峁、兩河(黃河、無定河)風光為代表的自然奇觀;有以袁家溝毛澤東舊居、高家洼《沁園春·雪》誕生地、紅軍東征渡口為代表的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有以辛莊遺址、李家崖鬼方都城、白草寺、唐王寨為代表的歷史遺存;有以王宿里千年古棗林、沿黃公路沿線近百萬畝紅棗林為代表的棗鄉風情帶,這些旅游資源是清澗縣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的核心區域。
一、近年來清澗旅游業發展成效顯著
近年來,清澗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旅游產業發展,堅持保護和開發相結合原則,以陜北黃土文化和清澗紅色革命文化為背景,以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為鋪墊,以棗鄉特色風情為靈魂,累計投資近3億元高標準打造“東西線兩日游”精品旅游線路,旅游產業呈現新氣象。2015年全年接待游客10余萬人次,實現文化旅游產業增加值1350萬元。
1、著力打造特色旅游品牌。立足《沁園春·雪》誕生地、路遙文化和“中國紅棗之鄉”三大品牌優勢,編制完成《清澗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13—2025》,以紅色革命、人文歷史、自然生態構成的獨特資源為核心,集中力量建設、提升了一批風格鮮明、品味獨特的旅游景點。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建成筆架山生態園、革命烈士陵園、路遙紀念館、棗林則溝會議舊址、東征抗日辛關古渡口等景點;利用沿無定河、黃河兩個棗林風景帶生態資源,打造出王宿里千年棗樹博覽園、牛家灣紅棗研究中心等景點;依托清澗道情、秧歌與道教文化資源,打造出王宿里民俗文化村、筆架山道教觀、魁星樓、白草寺古建筑文化遺址等景點;辛莊遺址出土晚商青銅器陶制模具,這是黃土高原首次集中出土;無定河魚兒峁被確定為省級水利風景區,無定河曲流群地質公園申報成功,同時,還被評為“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文化旅游縣”。
2、加快重點旅游項目建設。堅持把旅游項目建設作為推動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出重點來抓,投資近3億元積極推進袁家溝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北國風光景區、黃河太極灣、路遙書苑等重點旅游建設項目。袁家溝紅色革命基地投資2300萬元,融窯洞建筑文化、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棗鄉風韻為一體,目前完成室內布展、廣場卷洞等前期工程;北國風光景區投資2億元,分三期在高家洼塬打造一個全國獨一無二的(5A級)領袖詩詞文化園區,標志建筑有毛澤東詩詞館、藏雪樓、文化長廊等,將形成一個集旅游休閑、詩詞研討、藝術創作、革命再教育為一體的綜合基地,目前藏雪樓全面完工,進入室內外設計、布展階段,毛主席詩詞館完成主體工程;黃河太極灣景區投資3000萬元,目前門戶區、觀景臺和南廣場主體基本完工;路遙書苑及路遙作品實景園投資2000萬元,是一處追尋路遙足跡、緬懷作家當年風采、弘揚人文精神的文化場所,目前完成主體工程,進入室內布展階段;王宿里民俗文化休閑村開發,將建成集休閑觀賞、民間風情、農家樂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3、努力提升旅游城市形象。舉全縣之力、凝全民之智,加大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集中打擊亂擺亂放、亂搭亂建等行為,重點對賓館、飯店、車站、娛樂場所等行業進行規范和整治,加強行業管理,切實樹立“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理念,積極為旅游業發展營造和諧優質的服務環境,努力提升清澗宜居宜游的城市形象。積極推動旅游與文化融合,突出陜北文化、黃土文化等地方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清澗文化底蘊,積極開展旅游宣傳促銷和市場開拓工作,充分展現旅游特色和亮點。同時,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石板及棗木資源,并將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風俗民情等元素巧妙融入到石雕、木雕中,從而制作出一批批深受游客喜愛的旅游商品與紀念品,力爭將清澗打造成陜北黃土高原腹地一處富有獨特魅力、富含特色文化、富集人氣商機的生態宜居、大美宜游之地。
二、幾點建議
1、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當前,清澗正處于文化旅游業加快發展的機遇期,一定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更新發展觀念,搶抓新一輪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機遇。站在建設“四個清澗”的戰略高度,正確處理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中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事業與產業的關系,文化與旅游的關系,宣傳與建設的關系以及資源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要統一全縣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切實做到“對內凝聚人心,對外打響品牌”。
2、要進一步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打造。要實現旅游產業趕超跨越發展,當務之急還是要抓緊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和景點打造。一是對縣內旅游交通線路進行改善,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停車場、對外出入口、交通標識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同時,積極協調推進綏德至延川、清澗至子長2個高速路建設項目,以“四縱四橫一大環”的發展思路來打造交通網絡,打破制約清澗文化旅游發展的交通瓶頸。二是著力打造特色旅游產品,圍繞“北國風韻棗香城、極曲黃河道情鄉”旅游定位,積極整合紅色革命舊址、自然生態景觀、黃土風情文化等旅游資源,加快開發建設黃河太極灣國家地質公園、無定河峽谷風光、路遙文化產業園、北國風光景區四大旅游區,力爭成為“民族圣地·紅色延安”旅游重要組成部分。三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內涵,在景區、廣場、公園建休閑長廊,以棗樹為景觀樹,同時采用剪紙鏤空手法制作展示城市風貌的文化景墻,打造一條具有古風石韻特色的旅游休閑街區,展示清澗石板之城的建筑魅力,突出紅棗文化的個性特色。
3、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發展投融資機制。景點建設需要大量資金,但清澗縣域經濟落后,地方財政拿不出更多的資金來打造景點。因此,要整合資金,大膽探索各種有效的融資渠道。一是引導投資多元化。目前,清澗縣紅色旅游開發主要依靠單一的政府投資,力量十分弱小,遠遠不能滿足紅色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需求。要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共同開發、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運作機制,按照國家項目扶持切一塊、發行貸款借一塊、民間參股集一塊、招商引資拉一塊、地方財政擠一塊的辦法,多渠道籌資,全面解決紅色旅游產業發展項目投入不足問題,立足實際、腳踏實地,謀求跨越發展科學發展之路,走出一條做大做強清澗紅色旅游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的新路子。二是充分發揮好政府在文化旅游政策研究、產業規劃、市場監管、宣傳促銷、環境營造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職能,發揮好行業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健全行業自律機制,推動行業良性競爭。要從市場準入、土地征用、證照辦理、稅費收繳、信貸投放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積極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促其不斷發展壯大。
4、要進一步加強旅游市場宣傳營銷。以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年”為契機,把宣傳營銷作為重要抓手,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封閉想法,加大宣傳營銷力度,千方百計擴大影響力,想方設法提高市場占有率,把清澗旅游推出去。一是抓好“硬廣告”宣傳,在中心體育場和西溝砭、秀延、華頓、魁星樓等廣場安裝LED顯示屏,在縣境交界處、交通要道口和延安火車站、梁家河等區域路段設置戶外廣告牌,大力宣傳清澗旅游形象。二是認真組織籌辦好毛澤東詩詞書法大賽,通過組織這一活動讓更多的人群知道《沁園舂·雪》誕生在清澗的高家洼塬,筑牢誕生地的地位。同時,也給毛主席詩詞館留下書法素材。三是與榆林、延安、西安、甚至省外的規模大、牌子亮的旅行社合作,綜合縣內情況,針對市內游客、周邊縣游客和省內外游客,分別量身訂制切實可行的一日游、二日游,把游客的量抓上來。四是抓好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宣傳,加強與中省市電視臺,以及周邊市縣電視臺的合作,充分宣傳和展示清澗美景。同時,引導廣大群眾樹立“人人是旅游形象、個個是旅游環境”的意識,著力營造文明有序、誠信經營、熱情友善、開放包容的人文氛圍。唱響“山水人文、游在清澗”旅游品牌,讓更多的游客來我游玩。
5、要進一步加大旅游人才隊伍建設力度。實現旅游業發展的宏偉目標和重大任務,必須要建立一支素質優良、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旅游從業隊伍作為人才支撐。一是抓好重點人才培養。對旅游行政領導人員進行培訓,培養和造就一批既懂專業知識,又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的領導人才。優化旅游經營管理人員的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推動旅游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強導游解說隊伍建設,大力培養不同層次、不同服務方向的導游員、解說員。二是建立旅游人才的培養模式。有計劃地組織各類專題培訓和短期輪訓班。特別是在道情人才的培養上,集中資金加強師資力量,發掘可造之材,加大培訓力度,盡快排練推出時代特色鮮明、質量水平過硬的演藝節目,發揮文藝助推作用,提高道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是加大激勵和保障力度。實行高素質旅游人才收入與經營業績直接掛鉤,拉開分配檔次,允許他們獲得較高的報酬,逐步實行年薪制等激勵機制,更好地調動高素質旅游人才的積極性。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