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提升我市沿黃旅游品味的幾點思考
市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劉亞蓮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燦爛的華夏文明歸根到底其實就是黃河文明,黃河被稱為“母親河”,黃河流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搖籃。近年來,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戰略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今年,我市又重點推出加快沿黃生態經濟帶建設,為打造我市黃河文化生態旅游指明了方向,再創黃河文化的輝煌,已是天時、地利、人和。
黃河從我市府谷縣墻頭村入陜,到清澗縣賀家畔村離榆,流經6縣25個鄉鎮,干流長度近400公里。特別是沿黃公路的建成,為我市沿黃旅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市沿黃區域地形地貌獨特,自然景觀優美,文物古跡眾多,各類景點星羅棋布,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是黃河燦爛文化的縮影。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豐厚資源,全力打造生態黃河和文化黃河,讓我市沿黃線真正成為“處處是景點、時時在旅游”的生態文化長廊。
近年來,我國旅游趨勢正由境外旅游和城市旅游向鄉村旅游轉移!巴靡娚,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已成為對鄉村旅游最詩意的期盼和表達。面對這一正在興起的陽光產業,我認為做好以下幾點尤為重要:
一、樹立正確的保護觀
鄉村對于城市,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原生態。原生態就是青山綠水、裊裊炊煙;是發自內心的歡聲笑語;是健康綠色的瓜田李下和牛羊撒歡。但是,許多古村落為了迎合現代潮流,亂建亂拆,使原本鄉土氣息十足的田園風貌,變了味道。在美麗鄉村建設和發展鄉村旅游的過程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無可厚非,但切不可盲目地效仿城市。鄉村就是鄉村,它不是衛星城,我們要把重點力量集中在美化自然環境的軌道上來。還有些地方對古跡的保護理念存在偏差。如比許多人建議將佳縣古城的人移出去,以便更好地保護古跡,開發旅游。我個人認為,把人都搬出去了,那就不叫古跡,應該叫遺跡。一個活著的、動態的文化遺產才是有生命力的。磧口古鎮之所以游人不斷,在很大程度上由于那里依然有人居住,正是這些活著人守住了過往的歷史。對一個處古跡最大的破壞,不是居住的人,而是建起了一些與這個地方的氣質格格不入的建筑,這種破壞是萬劫不復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保護古跡和古村落,不僅僅要保護它的外觀,更要通過保護人文來保護它所承載的歷史。
二、確立明確的旅游主題
對于旅游項目,我們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要有一個明確的主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比如佳縣的木頭峪,以前一直被叫做“木頭峪民俗文化村”,大家都這么跟著叫了好多年,后來仔細一琢磨,覺得它并沒什么特殊的或者是形成規模的民俗活動。木頭峪村為什么出名?是因為該村較完整地保存了二十多院明清古建筑,是因為該村在明清至民國年,出了2進士、3舉人、1拔貢、7知縣、14訓導、70多秀才,自民國到現在的一個多世紀里,小小的木頭峪村產生的戲劇演員多達400余名;建國后,有省軍級干部4人,地師級干部15人,大學教授8人,縣團級干部60多人。一個村出了這么多優秀的人才,在全國也極為罕見,這一組驚人數字正是該村文化繁榮有力的見證,而這延續了幾百年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緣于他們對文化的重視。該村對文化的信仰到了一種近乎宗教的崇拜,所以木頭峪的主題或最大的亮點就是文化,我覺得比較切合實際的定位應該是“木頭峪文化村”。再比如佳縣縣城,石頭城,石房子,石板街,生活著一群實實在在的人,高、奇、險就它的特點。于是你就會在路旁看到許多宣傳口號,什么“中國的科威特”“中國的盧森堡”等等。試問,到佳縣者有幾人去過科威特和盧森堡的?它們到底是什么樣子?中國文化從古至今,博大精深,我覺得用李白的一句詩就足以概括佳縣城的特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佳縣赤牛坬的主題就比較明確——民俗。民俗博物館館里展示著農耕時期生產、生活及日常用具,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都是令人震撼的。赤牛坬村緊緊抓住“民俗”二字,除了展出物品之外,還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該村每年全村人一起過大年,舉辦“千人宴”,鬧秧歌,唱大戲等,這些實實在在的民俗活動,讓這里成了名副其實的民俗村。
三、力求使景觀和文化相互滲透
對于旅游,景觀是載體,文化才是支撐游游最長久也是最堅實的根基。但是在現實中,二者往往不能被很好的融為一體。許多景點很有文化內函,卻缺乏承載文化內函的景觀,而更多的地方則是重視了景觀,忽略了文化。怎樣才能做到有東西可看,有故事可聽,這就要求我們把景觀和文化有機地滲透和融合在一起,給旅游賦予更長久的生命力。
關于木頭峪深厚的文化底蘊已無容置疑,只是,那些搖搖欲墜的老房子,已經承載不起如此厚重的歷史掌故。木頭峪就像是一個骨骼健壯、內心強大但渾身長滿了瘡痂的病人。一批又一批的專家、學者、設計師來該村調查、研究、討論、定位,預測他不可估量的巨大潛力,規劃他無與倫比的美好前景,如此海闊天空一番之后,發現動輒數千萬計,于是一次次地不了了之。我從事木頭峪史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已經快十個年頭了,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非常有感情,十分渴望看到木頭峪再度輝煌的那一天。其實,我個人以為,在資金不足的前提下,不一定非要一次性完成其宏偉藍圖。不妨有計劃地分步實施,量力而行的修舊如舊,可以先把那些搖搖欲墜的墻院修補好,把院子里的野草清理干凈。歲月走了,可是故事還在!木頭峪的輝煌雖然逝去了,但至少我們可以讓他干凈整潔地面對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訪客,至少我們還可保住他應有的尊嚴。其實,人們尋找的也許不是什么小吃一條街,民俗幾大院,那種略帶老舊的蒼滄之感,也許比燈紅酒綠更讓人懷古思遠。既然木頭峪的主題是文化,那就不妨在文化上下大功夫,力爭花最少的錢,四兩拔千斤,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古時候,人們路過木頭峪村的時候,在離村2里的地方,文不乘橋,武不騎馬。人們用步行的方式進村,以示對該村文化人的敬畏。光緒年間,“秀才模子”苗滋榮的學生到榆林趕考秀才,25名木學生就考中24人,而那年榆林總共考中秀才的人數是32人。苗滋榮之于木頭峪,正如孔子之于中國,他是木頭峪村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無人超越,更無可替代。識文斷字的木頭峪人天生喜歡晉劇,1947年,毛主席轉戰陜北來到佳縣,在白云山觀看的晉劇《反徐州》,便是木頭峪劇團演出的。
基于以上史實,我們不妨假設一些有意義的文化活動:一是塑孔子和苗滋榮的像,接受文人的朝拜,渲染文化氛圍;二是恢復舊學堂,把木頭峪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一個國學教育基地;三是凡進木頭峪村的游客,在離村2里的地方下車步行,既可欣賞沿途風景,又可還原歷史,體驗文化的魅力和由之而帶來的榮光。四是恢復祭祀文昌和魁星的文化宗教活動;五是重新打造木峪戲班,隨時為游人演出,讓游客體驗偉人風采。
以上舉這些例子,我只想說明也許還不很成熟的一點見解,我市沿黃鄉村旅游的魅力在于特色化、個性化。人們常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對于旅游來說,我認為,創意才是第一生產力!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