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科技引領 創新驅動 加快沿黃區域特色農業發展
市政協委員、榆林學院教授 高海清
近年來,我市沿黃區域立足實際,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優勢,穩步推進現代特色農業發展,著力打造小雜糧、紅棗、海紅果等區域特色品牌,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帶。
一、 沿黃區域特色農業發展主要成就
1.特色農業生產快速發展。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沿黃區域糧食產量達16.6萬噸,紅棗面積187.3萬畝,紅棗產量53.5萬噸,產值18.7億元。我市沿黃區域在產業培育上積極探索,在發展現代農林牧漁業方面積累了不少成功經驗,涌現出不少好的典型和樣板。如神木沿黃的馬鎮鎮盤塘村在千畝地膜花生示范種植、百畝西甜瓜和軟玉米標準化種植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經全國專家測產小組現場驗收測產,該村千畝地膜花生平均畝產達508公斤,創下全國最高紀錄。2014年,全村在家人口中,僅地膜花生、西甜瓜、軟玉米三項人均收入就達1.24萬元。
2.特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迅速,品牌和基地建設成效明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發展壯大,目前,有農業園區17個,農業龍頭企業53家,農民合作社857家,專業大戶515戶,家庭農場183個,農產品加工企業333戶,畜禽養殖企業1114戶。同時,我市沿黃區域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市場運作,打造了一批國內知名品牌,大大增強特色產業對地方經濟和農民增收的帶動效應。
3.觀光農業功能有所拓展。我市沿黃區域地形地貌獨特,自然景觀優美,文物古跡眾多,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成為拓展沿黃區域特色農業、休閑旅游功能的客觀基礎。近年來,社會在休閑旅游方面的需求激發了沿黃區域特色農業休閑旅游業發展。棗林長廊北起府谷,南至清澗;沿黃各縣鄉鎮圍繞當地的紅棗文化開展盆景、賞花和采摘等特色旅游服務,游客絡繹不絕。
二、 特色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1. 農業生態脆弱,基礎設施薄弱。黃河流經我市地區屬于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土地貧瘠,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限制因素較多,特別是水利建設滯后,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農業抗災減災能力薄弱。如綏德縣無定河沿岸水利設施破壞制約了農業發展,靠天農業的困境依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在調研過程中看到山西臨縣、柳林縣與吳堡的黃河河道非法挖沙嚴重 河床傷痕累累。挖沙之后,留下的深坑就像一個個陷阱,危及防洪設施,不僅破壞了河道自然景觀,也造成了不安全的隱患。
2、農民素質偏低,貧困面廣、程度深。留守農村從事農業的主要是婦女和老人,導致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和綜合能力不斷下滑,對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制約十分顯著。受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等影響,連片特困地區的貧困面廣、程度深,農民收入低也制約著農業的投入,進而影響特色農業發展。調研顯示,沿黃各縣縣紅棗產業缺乏品種更新,品種退化嚴重,栽培技術落后,管理粗放,市場上被新疆棗取代,嚴重制約農民收入提高。
3、特色農產品生產專業化、規;蜆藴驶写岣摺沿黃區人多地少,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滯后,仍有大量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同時貧困人口將更加依賴于土地,土地作為生存的基本保障和最后底線而不愿流轉,小農經營和兼業經營成為主要方式,制約了農業適度規模發展。如果沒有規模經濟,專業化生產將難以推進,也就難以統一標準,實施標準化生產,進而不利于特色產業加工及貿易,也影響農業特色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4、龍頭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與可持續發展能力亟需增強。盡管近幾年沿黃區涌現出了一批成長較快、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但大多是規模小、起點低的家庭作坊,且多采用產銷一體的初級產品經營模式,缺少精深加工技術和產品,佳縣、清澗縣的紅棗、吳堡的手工掛面品牌帶動能力較弱。而且,龍頭企業普遍缺少高層次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營銷人才;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弱,新工藝、新技術應用能力較差,產品檔次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龍頭企業在市場開拓、營銷渠道建設等方面的能力不足,也大大限制了對基地和農戶的輻射帶動效應。
三、加快沿黃區域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對策
熊彼特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創新理論。創新可以取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土地、勞動力的制約,把知識、科技、管理要素加進去,獲得新的經濟增長,這就是創新理論的本質。要打破沿黃區資源貧乏與要素報酬遞減瓶頸,只能走創新之路。創新要依靠企業家、農村能人驅動,政府要創造有利于企業家創新精神發揮的環境。因為創新是以市場競爭為前提的,企業家要面對市場競爭,承擔創新的各種風險,獲取創新收益,這就是企業家精神。
(一)科技創新推動農業升級
1、要推進產學研政用合作。建立高校、科研機構、基層農技部門和企業之間的長效合作機制,為特色農業主產區輸送科技成果和提供智力支持。要大力推進產學研政用合作,積極推廣科技部支持縣域經濟的“星創天地”項目,使基層農技人員的能力提升和技術難題能得到地方高;蚩蒲袡C構的即時支持,也使地方高;蚩蒲袡C構擺脫研究與生產脫節的困境。
2、要重視農村實用人才的開發。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失所造成的社會結構失衡使特色農業的持續發展受到威脅。中青年勞動力過度流轉到非農產業,使得以往世代相傳的特色農業種養及加工制作方面的經驗技能難以傳承。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特色農業主產區小城鎮綜合發展和美好鄉村建設,使農民能在家鄉獲得充分就業機會和享受良好的社區公共服務,是農村社會繁榮的根基。同時,也要按照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規律,按照現代產業特征開發種養能手、農村合作組、織管理人才,特色農產品市場代理人和加工制作人才等不同類型實用人才。在評選和登記備案基礎上,加強對農村實用人才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3、為基層農業科技人才成長搭建良好平臺。基于沿黃特色農產品工業企業技術能力弱、利潤較低等問題,政府可以針對企業的一些共性需求,建立企業共享的地區科研試驗站或實驗中心。由高;蚩蒲袡C構承擔地區農業實驗站管理。地方農業科研平臺應設立在特色農業主產區所在的城鎮或位于主產區的特色農業企業。從而為基層農技推廣人員、企業科技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創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和能力提升的平臺。
(二)體制創新引領農業發展
1、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要加強引導和支持,發展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托、農民合作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的特色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特別要發揮一批實力雄厚、具有影響力的龍頭企業的組織帶動效應,加快推動家庭經營向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的方向轉變,統一經營向發展農戶聯合與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經營服務體系的方向轉變,實現特色農業生產標準化、經營規;娃r民組織化,提高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能力。因此,加快特色農業發展,必須敢于先行先試,大膽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著力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切實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2、推進農村土地制度創新。要尊重農民在土地使用和經營決策上的主導地位,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規范流轉行為,搞好流轉服務,引導土地合理有序地向龍頭企業和專業農戶集中。當前可借鑒東部地區、陜西藍田縣簸萁掌村經驗,探索由農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土地合作社與具有市場競爭力和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相互持股,形成“龍頭企業+土地合作社(生產基地)+農民”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產權型緊密利益合作機制。龍頭企業按市場需求引導合作社實施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合作社以入股土地為生產基地,向龍頭企業提供數量較穩定、質量有保障的特色農產品,龍頭企業即可進行精深加工塑造品牌,特色農業發展概況。如:山西臨縣蘑菇基地、柳林縣凌志集團。最大程度地提升產業鏈附加值。如此,農民既可獲得農業經營性收入,還參與了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股份分紅,增收渠道拓展,經營收益增加,土地流轉或入股的積極性將會充分調動。同時,加快探索林權制度改革,明確產權,設立林業要素市場,構建林權流轉服務市場,引導林農靈活實施家庭經營、聯合經營或承包經營。推進適合沿黃區特點的特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著力破解特色農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的瓶頸。
(三)保護生態環境,拓展特色農業的休閑旅游功能
1、建議在沿黃流域生態工程建設中,將鄉村公路建設、淤地壩建設作為重點,申請設立中、省、市生態補償專項資金,加大對沿黃區域生態補償力度,建立支持沿黃區域發展的長效機制,既可以減少黃河泥沙輸入,又可以淤積高產穩產的壩地田,還可以解決當地的交通問題。
2、要重視特色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生產垃圾循環利用問題。像畜禽糞便、植物秸稈等,應優先考慮實現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需要重視糞便循環利用、保持空氣清新及良好的人居環境。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雙重目標。
3、生態環境保護要與食用特色農產品的安全生產相銜接。如對能夠實現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特色農業基地、標準化產區,在農業保險和特種經營補貼方面給予特定獎勵。推進特色食品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參與農業生產源頭的控制,包括對劇毒農藥和虛假農資的監管,建立種植和養殖生產記錄制度。對開發有機食品的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獎勵。同時,政府公共科研機構與高校需要在技術上支持主產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科學用藥和節水灌溉等。
4、拓展自然生態和社會文化資源,發展特色鄉村旅游。近年來,我市沿黃旅游得到長足發展,前景十分廣闊。開發沿黃特色農業先天所具有的良好自然和社會文化資源,地方政府打破小農分散經營造成的資源分割,實現區域統籌規劃;同時,要利用網絡、對外招商引資和企業產品開發等各種渠道,加強對特色農業產區自然資源和社會文化的宣傳。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