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加快市級文化場館建設 精心打造文化惠民大餐
市政協文史委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將其作為我市打造西部文化強市的重要抓手。主要表現在一是區縣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全市現有博物館、紀念館18個,其中有6家博物館免費向市民開放。新建了一批展覽館、美術館和文化藝術活動中心。二是文化遺產保護有序推進。我市文物數量占全省四分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國家級非遺項目11個。尤其是隨著神木石峁遺址和清澗辛莊遺址的發掘,“北有石峁,南有辛莊”,榆林文物大市的形象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非遺園區、非遺項目傳習所、非遺示范點、非遺展示區等多個項目落地實施,讓文化遺產活了起來。三是文化產業發展穩步推進。通過實施項目帶動、園區支撐、企業引領、政策服務等多種措施,培育了綏德縣文化旅游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文化企業。其中榆林文化旅游產業投資公司負責的靖邊統萬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文化景區項目已正式啟動。
但是毋庸諱言,我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中規劃落實不到位、經費投入不足、市本級文化場館建設滯后等問題仍很突出,已經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短板”?偟膩砜词恰叭齻不相適應”:即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總體水平與我市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布局結構與城市化發展進程不相適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使用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太多。以國家要求的市級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三館”為例,我市規劃遲遲沒有落地。相對其他城市,甚至讓人有自慚形穢之感。如毗鄰的鄂爾多斯市早在2006年就建成了占地面積27760平方米博物館,配套有7個總計8500平方米的專業展廳。經濟發展速度低于我市的寧夏中衛和吳忠等市,均已建成有一定的規模市級博物館。延安市有高標準的大劇院2個,鄂爾多斯市大劇院的建筑面積更是達42688平方米,集劇場、音樂廳、影視文化區于一體。榆林劇院還是上世紀70年代老舊建筑,雖幾經維修,但風采不再。鄂爾多斯市圖書館建筑面積4.17萬平方米,館藏圖書48萬冊,年接待讀者100多萬人次。而我市卻是全省唯一一個沒有市級圖書館的地級市。通過對比可以看出,市級“三館”建設,明顯落后于周邊地市,甚至還不及有的區縣。
(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盡管近年來我市在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經費總量逐年有所增長,但用于公共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資金在市級財政支出占比明顯偏低。市級“三館”建設不到位,財政資金缺位是主要的制約因素。如何進一步拓展資金來源渠道,加大政府性基金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力度,支持包括文化企業在內的各類文化機構參與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更是大有文章可做。
(三)功能發揮不夠充分。近年來全市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已開始起步,但服務功能發揮還不夠充分。一些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被挪作他用或閑置,一些場館建設完成以后后續投入乏力,服務功能單一,利用率不高。縣區圖書館不但藏書量少,而且少有補充。部分民營博物館運營資金不足,一些甚至不能正常運營。
在“十三五”規劃期內,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頒發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市級文化場館建設,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充分認識加快市級文化場館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滿足群眾文化需求、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物質基礎,是展示榆林改革開放成果、講好榆林故事的重要載體,事關榆林的城市形象和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建設好市級文化場館是人民群眾的熱切盼望,需要盡快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要強化“抓文化就是惠民生”的理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均衡發展的思想,建設和管理好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推進文化惠民工程。
二、科學規劃,整合資源,統籌推進市級文化場館建設工作。一是做好規劃編制工作。貫徹全國城市工作會議精神,重點解決城市發展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同步、不配套的問題。在編制我市“十三五”發展規劃和多規合一試點中,堅持文化場館建設高起點、高標準、高品位,特別是要強化規劃實施的剛性和約束性。如榆林中心城區規劃建設用地面積96平方公里,其中文化用地84公頃,要堅守這個規劃用地指標,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或改變其用途。二是把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和市文化藝術中心等文化場館建成我市城市標志性建筑。在選址上要充分考慮服務廣大人民群眾的便利性,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優質文化就在家門口”的公共福利。三是全面加強資源整合。依托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資源,加快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的建設步伐,將其作為智慧榆林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
三、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切實加強文化場館建設和運轉的資金保障。一是進一步調整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建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財政剛性投入機制,按照中央要求 “每年對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投入不低于財政總支出的3%,各級每年新增財力用于文化建設與發展的資金比例不低于2%”,堅決不打折扣。 二是根據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免費開放的實際需要,保障公共文化設施所必須的運轉經費。三是鼓勵和吸納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積極探索社會資本以股份制、冠名權等方法興辦公共文化事業的有效途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資、多主體投入、多種所有制并存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新格局。
四、創新機制,強化措施,充分提升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和服務能力。一是加強對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監管。出臺《榆林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管理辦法》,制訂相應的服務規范,尤其是對實行市場化運作的設施,要防止隨意改變用途和性質的約定。二是積極探索大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管理的新模式。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適合文化行業特點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法,對大型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實行社會機構托管,提高服務效益。三是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管理人才隊伍建設。重視用好現有人才,加大優秀人才培養引進力度,努力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隊伍,為推進榆林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人才保障。
各位委員、各位領導: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對于文化底蘊深厚的榆林而言,文化和經濟猶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任何一位有遠見、有親民情懷的領導者,在抓經濟工作的同時,必定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必定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我們充分相信并期待,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市的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一定會有大的跨越式發展。隨著圖書館、博物館、文化藝術館、榆林大劇院等文化建筑拔地而起,必將為和諧宜居、富有活力的幸福榆林、美麗榆林增光添彩!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