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關于對我市“十三五”規劃編制的建議
市政協委員、市統計局總統計師 賀曉京
從2012年下半年起,我市經濟下行壓力逐年增大,前期快速發展帶來的各種矛盾、問題、困境等逐漸凸顯,這些都需要在制定“十三五”規劃中加以研究、破解,確保在新常態下,“十三五”規劃編制符合我市實情。為此建議:
1、編制“十三五”規劃要結合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在當前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檔期、深化改革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以能源為主的我市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因素多,下行壓力不斷加大。因此,制定一個科學合理、切合我市實情的目標任務,將有效化解當前各種矛盾問題,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更好地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提高百姓的幸福感。
2、編制“十三五”規劃要與小康目標結合起來。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是首要任務,是一個龐大系統工程,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要達到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協調發展,人民在物質和精神文化層面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相銜接。
3、編制“十三五”規劃要與我市在國家層面的多個規劃相銜接。自我市成為國家級能源化工基地后,我市陸續被納入多個國家級規劃中,包括《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呼包銀榆經濟區發展規劃(2012—2020年)》、《呂梁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規劃(2013—2022年)》以及《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等,這些國家級規劃為我市提供了多個發展路徑。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要有效地與這些國家層面上的規劃銜接,牢牢抓住發展機遇,將各項政策、資金真正落實到位,使得“十三五”取得卓有成效的發展,讓各個規劃開花結果,惠及所有百姓。
4、編制“十三五”規劃要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突出產業發展方向和布局。在深入調研分析我市當前三次產業的發展優勢和潛在增長動力的基礎上,“十三五”規劃的編制中盡量明確全市及縣區三次產業的結構、發展方向和布局,以及轉型升級的總體方向,特別是通過引導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壯大,形成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共同支撐我市“十三五”經濟穩步增長。
5、編制“十三五”規劃要提出逐步縮小南北差距、貧富差距的新舉措。近年來,隨著我市能源經濟的崛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GDP總量位居全省第二,但同時也形成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突出表現在南北差異擴大,貧富差異懸殊。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要從全市整體出發,從產業規劃、項目布局到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適度向南六縣傾斜,支持其依托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經濟、同時積極調整收入分配制度,逐步縮小南北差距、貧富差距。
6、編制“十三五”規劃要以提高內需為主,突出旅游、文化和體育在規劃中的地位。我市居民的本地消費不足,特別是近年來百姓熱衷的旅游、文化、體育等的消費,因相關產業落后,制約了本地消費。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要以提升本地內需為主,加大對旅游、文化、體育等產業的發展規劃和布局,以旅游景點、文化和體育場館建設為突破口,夯實基礎設施,拓展內需空間,通過發展旅游、文化和體育產業推動經濟增長,并形成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7、編制“十三五”規劃要把握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以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為主的資源型工業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榆林經濟走上了一條以資源為支撐的發展道路,面對脆弱的生態環境,經濟增長方式粗放,隨之而來的是環境保護壓力逐年加大。因此,在編制“十三五”規劃時,在產業布局、項目設置時要結合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重視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好經濟的轉型升級,加大污染治理,恢復生態平衡,確保我市擁有青山、綠水、藍天,營造一個宜居城市。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