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十三五”期間要全力打造沿黃經濟帶
市政協常委、民建榆林市委副主委 曹雨生
榆林市黃河沿岸土石山區位于黃河中游晉陜峽谷中段西岸,涉及我市府谷、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6縣的44個鄉鎮、1183個行政村、1293個自然村,總人口45.86萬人。沿黃區以農業為主,工業、服務業發展滯后。當前,沿黃地區仍然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區域之一。一是基礎設施滯后。交通條件極差,雖然道路實現了村村通,但多數屬于簡易鄉村道路,給農業生產和日常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人畜飲水困難突出。該區域屬嚴重的干旱地區,特別是夏季人畜飲水十分困難。農業基本是靠天吃飯;農網改造未實現全覆蓋,農業生產力非常低下。二是社會事業發展落后。教育衛生基礎薄弱。學校、醫院基礎設施破舊,專業人員短缺,甚至影響正常運轉。人口基本文化素質差,群眾普遍思想落后,觀念守舊,擴大再生產能力弱。三是產業基礎薄弱。沿黃一帶以紅棗為主的農業為主產業,但尚未形成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缺乏產業化和品牌化,產品競爭力不強,而且農業投入普遍不足,僅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四是區域貧困面大。沿黃地區人口密度是全市最高的區域,達140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僅2畝,有近三分之一的村子人均耕地僅1畝,且土地瘠薄,發展空間狹;沿黃所涉6縣除神木縣是省定貧困縣外,其余5縣均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域。
沿黃地區雖然自然條件較差,經濟、社會、基礎設施等發展比較落后,但是在榆林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于重要的戰略地位。沿黃地區既是我市“雙人字形”發展軸的重要一軸,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和紅棗等特色農副產品,發展文化旅游業和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優勢獨特、潛力巨大;又是國家確定的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呂梁山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人口占到全市貧困人口的60%以上,是我市扶貧攻堅和振興南部的主戰場。同時,沿黃地區還是我市重要的生態屏障和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水源地,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建議將打造“沿黃經濟帶”作為全市“十三五”期間的重大戰略,帶動當地百姓脫貧致富,實現共同富裕。一是打造沿黃產業帶。 重點發展以文化旅游、農副產品生產、勞務輸出為主的支柱產業,進一步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著力做好產業示范和引導,不斷提升產業化水平,積極打造產品品牌,多層次、多方面帶動農民增收。二是全面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全市一體化布局的思路,在積極爭取中、省相關政策和資金支持的同時,加大全市基礎設施建設對沿黃地區傾斜力度,加快推進引黃入榆工程,多點取水。同時聯合山西啟動磧口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沿黃公路二級化改造。三是實施精準扶貧。深入研究、充分銜接《呂梁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榆林市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移民搬遷規劃(2011-2015)》,力爭中、省更大的政策扶持。同時,要針對沿黃區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確保沿黃區早日脫貧,實現全市共同富裕,為早日建成小康榆林、幸福榆林做出更大貢獻。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