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關注鄉村教育 促進教育公平
政協綏德縣委員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教育改革中提出“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教育公平”第一次被黨中央提到教育改革日程上來,可以看出新一屆黨中央對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的決心。教育公平有多重含義,就我市而言,由于勞務輸出、市場經濟牽動、城鎮化發展等客觀因素導致了農村人口和農村學校在校學生逐年減少,特別是2004年開始大規模實施的撤點并校,使農村學校大幅度銳減,導致了城鄉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造成了農村孩子就近入學難并引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一、鄉村學校的凋弊與縣城學校的擁擠形成鮮明對比
以綏德為例,在上世紀末,全縣661個行政村,有農村中、小學500多所,幾乎達到了凡是冒煙的地方都有學校。目前,全縣共有農村中、小學校94所,其中大部分還是三年級以下的教學點,全縣農村的完全小學只有25所。自2004年以來,全縣農村學校,特別是農村小學減少了76%(陜西省減少了69.8%,全國減少了52.1%)。與之相隨的是縣城學校的班額超編現象十分嚴重,每到開學時間,校長們為了躲避說請,不敢在辦公室辦公。全市類似的現象是十分普遍的。
農村學生進城上學,從追求更好的教育資源,到相互攀比成為潮流,加之全國性的撤點并校使農村教育陷入惡性循環。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到縣城讀書,導致農村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下降;而教育質量下降,流失的學生就越多,農村的學校就越辦不下去。隨著學生的流失,農村教師失去了在鄉村任教的基礎和積極性,其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想盡一切辦法進城。導致鄉村任課教師缺失,一個教師帶幾個年級的課程,音、美、體專業教師更是少之又少。而縣城一個教師只帶一個年級的課程,還有部分教師,因沒課帶只能從事與教學無關的工作。隨著鄉村學校的減少,教育工作也在鄉鎮黨委、政府的議事日程上逐步消失。有好多鄉鎮黨委不再考慮教育工作,鄉鎮黨委、政府失去了管理教育的功能,放下了發展鄉村教育的責任,城鄉教育差距不言而喻。
二、鄉村學校凋弊帶來的社會問題
一是農民負擔加重。一個孩子牽動一家,為了讓孩子上學,山區農民被迫進城,或者到鄉鎮所在地租房,一方面經濟負擔加重,另一方面撂荒了土地,談不上發展農村產業,更為嚴重的是現在農村青年娶媳婦,女方在城里要地方已成為一種潮流。農民供孩子上學,成為壓在農民肩上最重的負擔,成為拖累農民脫貧的關鍵。
二是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在“普六”、“普九”期間,中、省、市、縣為農村學校投入了大量資金,校舍和教學器材等硬件設施徹底改善。現在這些教學設施都閑置了起來,有的甚至荒廢、流失。
三是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首先是加速了空殼村的出現,在改革開放初期,農民進城是自覺的,主動的。為了方便孩子上學,農民進城是被迫無奈的,他們不得不拋下家里的窯房、土地,到城市租房住,買菜吃。在城里他們生活在最底層,在農村他們失去了發展產業的基礎。其次是城市管理壓力加大。農民進城,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同,其自由散漫的習性給城市環境衛生、交通帶來許多壓力。還因為他們沒有一技之長謀生,生活來源沒有保障,受一些社會閑雜人員和不法分子的影響,干一些不正當的勾當,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第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誘惑引起進城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思想行為上發生脫變,有的甚至家庭破裂。
三、對加強鄉村教育的建議
教育公平是教育改革的基本出發點和共同目標,始終左右著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最終決定著教育改革的成敗。農村基礎教育的缺失,制約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如何加強和改進鄉村教育是各級黨政部門必須正確面對和認真思考的問題。
1、正確面對,積極處理好“撤點并!苯o鄉村教育健康發展帶來的難題!俺伏c并!边^程中,只注重規模效益,未能充分考慮自然環境、交通條件、農村孩子入學困難等實際問題。大力提倡撤點并校,硬性規定撤點并學校的時間和數量,提出在兩年內撤并一半以上的農村學校,先撤小村的學校,再撤中等村的學校,再后來把聯辦小學撤并到鄉鎮中心小學,現在鄉鎮中小學的人數也在逐年下滑。在2012年全國“兩會”上,農村學生難以就近入學是代表、委員們的熱門話題。2012年4月份教育部發出通知,叫停農村撤點并校,2012年7月份國務院又專門召開會議,指出撤并學校要征求鄉村意見,如有必要對農村撤掉的學校要恢復。農村人口逐步減少是客觀的,特別是一些山區的小村莊,人口本來就少,外流人口增加后確實不具備辦學條件。但擁有500人以上的村辦一所小學或教學點還是有條件的,特別是一些鄰近幾個村聯辦一所完全小學是完全有必要的。從良好的愿望出發做工作欠妥當是屢見不鮮的,最關健的是還要從良好的愿望出發,回過頭來敢于面對,敢于糾正。
2、關注鄉村教育,剔除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隨著鄉村學校的銳減,大多數學生涌向城市,教育部門把更多的眼光都關注于城市。而在鄉村,大部分鄉鎮只保留一所完全小學,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干部也搬出政府大院,有的轉任校長,大部分則回城待崗。
3、建立科學管理機制,加強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鄉村學校設施總體是好的。但鄉村學校師資隊伍,良莠不齊。學生人數的銳減,導致有好多年青教師請假外出打工,或者轉行、借調從事其他工作。在教學點常年任教的絕大多數是一些年齡較大的老教師或未經過專業培訓的臨時代課教師。破解城鄉師資力量失衡的問題,首先是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城鄉、鄉村教師流動機制。這既可以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又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其次是引進專業人才。在以往的人事分配制度中,有好多非師范人員被分配到教育行業,在短期內難以真正發揮作用。只有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機制、教師流動機制,才是解決城鄉師資失衡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大力促進教育公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這正是黨中央摸清了制約農村、偏遠落后地區教育發展的瓶頸之后作出的正確決策,各級黨政部門必須認真貫徹,切實解決好農民子女的入學問題。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