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論壇您當前位置:首頁 >>專題欄目 >>委員論壇

促進土地合理流轉是紅棗產業化發展的必由之路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995次     時間:2014年04月09日

市政協委員、市林業產業開發辦主任 狄龍

 現代農業的內涵是集約化、科學化、商品化、產業化。農業產業化的核心問題是規;。農村實行土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特殊性決定農業生產規模和經濟規模都比較小,只能在農戶進行自愿聯營的基礎上達到適度規模,走集約經營的產業化道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和服務,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允許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我市積極探索實踐主導產業推動、專業合作社引領、種養大戶示范、龍頭企業帶動、基層組織協調、產業園區統籌等土地流轉模式,對激活農村土地流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在紅棗基地建設中,以土地流轉為契機,加快高標準紅棗示范園建設步伐,嘗試老棗林的合理流轉,實現棗業富民、強市,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制約因素。探索破解這些難題的途徑,是生產實踐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紅棗產業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現狀:榆林市黃河沿岸土石山區是全國五大集中連片紅棗產區之一,我市紅棗主產區涉及神木、佳縣、吳堡、綏德、清澗等9縣(區)的100個鄉鎮,2470個行政村,棗農人口72.58萬人。

1、基地建設初具規模。建國初,我市僅有棗樹5萬畝,通過多年的發展和實施“百萬畝紅棗基地建設”等項目,目前全市紅棗保存面積17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35萬畝,年鮮棗產量40萬噸。有紅棗萬畝鄉43個,從清澗至府谷的黃河沿岸,形成南北長347.5公里,東西寬約10公里的紅棗林帶。清澗被命名為“中國紅棗之鄉”,佳縣被命名為“中國紅棗名鄉”。

2、加工業正在崛起。全市紅棗加工企業100多家,龍頭企業10多個,個體加工企業2000多個,從業人數3.5萬多人。加工的主要品種有飲料、棗酒、棗醋、棗泥、蜜棗、貢棗、灘棗和棗膨化食品等六大類系列60多種產品,行銷全國50多個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國、日本及東南亞地區。

3、經濟效益顯著提高。紅棗產業已逐步成為我市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據市統計局數據, 2009年我市鮮棗產量首次突破40萬噸,產值15.6億元,棗農人均收入1686.4元,占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0.2%。2010年全市紅棗產值18億元,清澗、佳縣等地農民人均紅棗收入超過3000元。2012年鮮棗產量50多萬噸,產值20億元。2013年,全市紅棗受災嚴重,產量產值均減少70%。

(二)存在問題:

1、管理粗放,單產低且產量不穩定。紅棗優果率低,經濟效益不高。

2、自然災害影響棗產業發展。棗樹開花、坐果期忌多風、陰雨、冰雹等天氣,成熟期,遇連陰雨天氣,造成紅棗裂變腐爛甚至絕收。

3、加工以初級為主,精深加工少。品牌雜亂,知名度不高。生產秩序混亂,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和衛生要求,產品附加值低。

4、紅棗銷售網絡不健全。

5、科技含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紅棗產業化發展的趨勢

我市紅棗產業化發展趨勢主要表現為以土地流轉為契機,科技引領,大戶承包建高效棗園,加快老棗林的改造提升,積極探索紅棗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一)、土地流轉建棗園的主要做法

近年來,全市土地流轉、大戶承包新建高效棗園7.5萬畝。多分布在佳縣、清澗、神木等紅棗主產區。        

1、積極探索,創新形式。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探索推進土地流轉新建棗園的有效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流轉模式:

一是 “孟岔模式”。依托退耕還林工程,承包大戶通過規模經營棗園得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退耕戶在8年之內可享受國家補貼,8年后可享受承包大戶的補償,20年后仍可享受土地重新流轉獲得的利益。 如米脂孟岔村、清澗惠國海棗園等。

二是租賃。農民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出租給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等承租方,承租方獲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經營權,農戶按年度以實物或貨幣的形式獲得土地經營權租金。清澗縣楊文初流轉牛家灣村土地1340畝,建高標準棗園和智能大棚棗園100畝。棗園的產量產值顯著提高,公司和農戶實現雙贏。

三是產業園區統籌。由政府組織協調土地流轉交由企業承包管理,如吳堡張家山紅棗生態示范園,成功流轉土地1100畝,由巨人紅棗公司建園經營管理。清澗縣石咀驛鎮政府組織7個行政村集中土地建立萬畝紅棗基地。

四是入股。將承包土地經營權作價入股,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憑借土地承包權可擁有合作社股份,并享受盈余返還或按股分紅。

五是紅棗加工企業牽頭。將土地或棗林作價入股,形成企業+農戶+基地的經營模式,企業預付或無償扶持部分生產資料費用,定購回收紅棗,如清澗縣巨鷹、宏祥、人和仙、佳縣益民紅棗公司等。

2、完善政策,加強引導。為了提高栽棗大戶的積極性,進一步加大對土地流轉和大戶承包建設高效棗園的扶持力度。市政府及林業等有關部門加大了對山地滴灌、保鮮庫等項目進行了扶持,鼓勵發展高效山地矮化密植棗園。

3、優化服務,加強指導。市林業局、科技局、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大力推廣山地紅棗滴灌技術和優質紅棗栽培技術,通過開展科技下鄉、舉辦大戶技術培訓、召開現場會等多種形式,把先進適用的新技術、新品種及時送到廣大棗農手中。

、幾點啟示

1、優化土地資源及勞動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了家庭承包制和紅棗產業發展的有效對接;吸引民間資本的注入,挖掘了紅棗產業增收的潛力;順應了現代林業的發展方向,是我市紅棗基地建設上臺階的希望之路。

2、有利于紅棗規;图s化經營;有利于統一實施修剪、防蟲、施肥、灌水等措施;有利于帶動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形成,是我市紅棗基地上臺階的希望之路。

3、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實現了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目標,是我市紅棗基地上臺階的希望之路。

4、通過豐產技術改造,全面提高我市紅棗整體產量和質量。

三、發展對策

1、理清發展思路

一是基地建設上調整思路,不盲目追求規模面積的擴張,以鞏固提高老棗園的產量、質量為主,實施低產棗林改造工程,堅持推廣紅棗優質高效管理技術,新建棗園走土地集中流轉、大戶承包經營、標準化建園的路子;二是建設比較發達的棗產業體系,以棗產業的全面開發利用為切入點,開展區域戰略品牌工作,增強棗業發展活力。

2、堅持科技引領

從規劃設計、良種繁育、標準化建園、低產園改造、栽培管理技術、產品加工等各個環節要堅持科計是第一生產力要素的理念。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

3、深化紅棗加工

一是要提高紅棗產業加工能力。扶持發展一批技術領先、設備先進、生產能力高的龍頭加工企業,提高加工能力;二是要優化加工產品結構。增大深加工產品的市場份額,加大紅棗飲料、棗酒、棗醋、棗茶等產品的上市量;三是要擴大冷鮮貯藏的能力,把鮮食棗進行精加工包裝,反季節上市。

4、改變投資方式

一是改變撒胡椒面的投入方式,集中資金扶持一批精品示范工程,以輻射帶動整個紅棗基地建設;二是抓住林權制度改革的機遇,加大信貸扶持試點工作的力度;三是采取有償使用、投資入股等方式,把有限的資金注入紅棗產業中去;四是要重點扶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對自然災害的應對和抵抗能力。

5、完善服務體系

政府職能部門要對紅棗產業的發展提供完善的保障服務,產前進行政策優惠、信貸扶持、技術培訓;產中進行技術推廣與指導;產后搞好銷售服務,尋求市場,搭建銷售平臺,努力打造榆林紅棗產業升級版,讓榆林紅棗產品走出榆林,走出陜西,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82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