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言論
李瑞:醫養護結合是養老的必然趨勢
陜西省人大代表、榆林市政協副主席 李 瑞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康中國的目標要求,而作為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養老事業自然成為健康中國的重要和核心部分,沒有老年人的健康就沒有中國的健康。因此,推動醫養結合是我國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一項重點任務和必然趨勢、惠民之策。2013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和《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服務結合提出了明確要求;2015年11月1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醫養結合有關事項,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明確了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和戰略任務,全面部署進一步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養老服務需求。
當前,按照發展中國家60歲以上老齡人口占總人口比例超過10%即為老齡化社會的國際通用標準計算,我市已于2000年與全國、全省同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截止2014年,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51.98萬,占全市常住人口339萬的15.33%,并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長,而“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38.5%,失能、半失能老人占老年人口的7.5%,長期患有慢性疾病、長期需要治療和康復及護理的老人群體龐大,養老壓力陡增?上驳氖,面對養老這一時代重任,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養老事業的發展,并已初見成效。反觀“醫養結合”這一全新課題,在我市尚屬空白,現實需求空間和發展潛力巨大。全面實施“醫養結合”,必將進一步完善社會養老體系,拓展和推進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實現精準扶貧,是一項一舉多贏的重大經濟民生工程。
實施“醫養結合”,須部門協調聯動,形成工作合力。各級政府要統一規劃、統一組織,在發改、民政、衛生、人社、財政等部門之間,建立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分工明確的協調機制,聯手抓好醫養機構建設,統籌安排社會福利、醫療康復、醫療保險、經費保障等多方資源,出臺相關政策和制度,重點加大國家現有優惠扶持政策的落實,積極推進“醫養結合”事業快速發展。
實施“醫養結合”,須整合醫養資源,健全服務網絡。醫療機構辦養老,可充分發揮醫療機構既能治又能護還能養的治療、康復、護理、養生、保健、臨終關懷為一體的優勢作用,使老年人獲得優質的專業養老和醫療服務。為了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需求,應建立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多層次、多形式醫養模式,充分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首先在市、縣(區)兩級醫院增設老年康復護理科,開展對老年人的特需服務。其次對部分二級醫院或縣級養老機構進行改造整合轉型,組建老年康復護理院;第三通過建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或全科醫生診療制度,支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積極開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免費體檢等延伸服務,充分發揮村醫作用,建立個人健康檔案,簽約醫療,上門服務,并通過雙向轉診,將常規的老年病、慢性病實行分級管理,將一部分病人分解到基層醫養機構。同時根據我市老年人口現狀和未來發展需求,可以考慮在市級建設1所有一定規模的老年人醫養護理院,主要承擔全市范圍內的失能、半失能、需要長期治療和康復護理、居家養老有困難等老年人的醫療、保健、康復、生活護理方面的照料和關懷,解決這部分老年人的實際困難,也作為完善、提高我市養老事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護理院可以通過民辦公助、聯合舉辦、轉型整合等多種形式組建。對現有的養老機構,規模較大的,鼓勵其申辦內設醫療機構,規模較小的,鼓勵其與醫療機構建立醫療服務協作關系,提升養老機構的服務功能。
實施“醫養結合”,須管理培育結合,提升服務能力。按照國務院下發《關于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指導意見》要求,借鑒國內試點城市先進經驗和現代管理模式,加強準入管理和服務規程管理,制定準入標準,明確管理認證部門,建立健全老年護理院建設標準,從建筑設施、衛生條件、服務水平、管理能力等方面進行準入資質認定和監管。引入親情化服務理念,建立家庭健康檔案。建立職業化、規范化的醫養結合型服務高級人才引進和基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醫養結合型從業人員的職業發展和激勵機制,培育穩定、高質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業的從業隊伍,建立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人員的資格認證、崗位評定體系和崗位津貼制度,全面提升服務能力,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醫養需要。
實施“醫養結合”,須醫療保險支持,減輕養老負擔。將符合醫保定點條件的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開通醫保定點刷卡結算,并將現行的養老機構的門診醫保改變為住院醫保。為減輕老年人及家庭負擔,探索設立專項老年護理保險基金,在現有醫療保險資金中按一定比例劃撥一部分作為老年護理基金,專項用于失能、半失能、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醫療護理機構或居家接受長期醫療照護老人的相關費用的補償。同時,可按家庭護理(家護)、養老機構長期護理(長護),醫院專業護理(專護)等不同護理模式,制定不同補償標準;政府也可實行財政按床位補貼護理費、或者按人按年度補貼護理費等,有效減輕養老負擔。
實施“醫養結合”,須敞開融資渠道,加快建設發展。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發展養老業,可采取財政撥款、社會集資、有獎募捐、各方捐助等方式,實現養老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將養老服務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形成固定投入機制,加強多方監管。鼓勵金融部門增加信貸支持,提供優惠利率,吸引社會資本以獨資、合資、合作經營等形式興辦老年康復護理院。
面對人口老齡化趨勢,養老問題不再只是個人和家庭的問題,而是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社會問題。針對我市目前養老事業現狀,加強養老工作,在建立健全養老服務體系上下功夫,將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列入我市“十三五”規劃,突出重點,填補空白,狠抓落實,促進養老事業快速發展。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