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言論
榆林大力提振政企信心 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關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思考---陸治原
今年以來,隨著全國經濟持續減緩,我市經濟下行的壓力進一步加大,民營經濟發展首當其沖,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嚴冬”:生產經營大幅下滑,外部環境陷入窘困,企業發展的信心受到重創。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我們究竟該如何應對?結合當前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我在走訪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以下意見,與大家共勉。
一、共克時艱,提振發展信心是關鍵所在。
我市民營經濟起步于改革初期,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借助全球能源市場的旺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形成了一批具有區域特色、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大型能化企業。但這些企業在經歷快速擴張之后,相繼陷入產品積壓、價格下跌、經營虧損、資金鏈斷裂、債務緊逼的困境之中。盡管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努力,解危紓困,但局面仍未得到根本緩解。以致近一個時期以來,民營企業內外消極悲觀情緒蔓延,人心浮動,士氣低落,有些人甚至借此唱衰榆林。
面對不斷加深的困難,整天等在那里怨天尤人、叫苦求救不是辦法。尋求政府、銀行、社會的支持幫助也很必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提振發展信心,樹立依靠自身力量戰勝困難、渡過難關的信心和決心。俗話說,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我們不僅要對戰勝當前的困難懷有信心,而且要對民營經濟發展未來充滿信心。應該看到,經過煤炭十年黃金期的快速發展,我市民營經濟的基礎實力大幅提升,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大大增強。據統計,2013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已達到千億元以上,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左右。非公有制經濟組織達145985戶,從業人員達59.38萬人。這些都為民營經濟的調整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潛能和空間,進一步整合資源,盤活存量,實施戰略改組,余地和空間很大。能源型經濟經歷低谷之后必然回升,這是經濟發展的規律,也是這些年我們發展的經驗。從世界范圍來看,以煤炭、石油、天然氣為主的一次性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仍占主體地位,我市蘊藏豐富的礦產資源仍將是我們加快發展的重要依托。隨著新一輪改革的全面推進,民營經濟的地位將不斷提升,發展環境將大幅改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中省市在鼓勵民營經濟發展方面,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降低產業準入門檻,逐步將金融、石油、電力、鐵路、電信、資源開發、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過去難以涉足的領域向民營企業開放,改革的紅利將持續釋放。非公有制經濟將會迎來寶貴的發展機遇。因此,無論從改革開放的視角,還是用發展的眼光審視,我們都沒有理由悲觀泄氣、喪失信心,必須要堅定信念、振奮精神,勇往直前地走下去。
二、用好政策,搶占改革先機是當務之急。
近年來,中、省、市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從國家層面講,有國務院先后頒布的“非公經濟36條”、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新36條”及42項實施細則,今年還在鐵路、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重大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工程,油氣管網及儲氣設施、現代煤化工和石化產業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個符合規劃布局要求、有利轉型升級的示范項目,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鼓勵和吸引社會資本以合資、獨資、特許經營等方式參與建設營運;從省級層面講,有省委、省政府2008年出臺的支持榆林加快發展的“27條”政策和2013年的“新27條”政策及在府谷縣建立全省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從市級層面講,市委、市政府及時召開了非公經濟轉型跨越發展大會,研究部署支持非公經濟發展的措施辦法,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實施意見》《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文件,在市場準入、下放經營審批權、土地使用、資金扶持、人才與智力支持、推進非公經濟的轉型升級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各級政府和廣大民營企業一定要抓住機遇,上下協同配合,爭取落實好這些政策措施,為推動我市民營經濟盡快走出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勁動力。特別是要消除各種隱性壁壘,進一步破除各種形式的行政壟斷,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減少審批項目和審批環節以及在這些過程中的收費,實施“非禁即入”,并逐步向負面清單管理方式邁進。切實保護企業合法權益,努力營造民營經濟發展的良好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給予民營企業平等參與本地礦產、水等資源配置的權利,根據民營企業新建項目不同投資額度,進行一定比例的資源配置,或由國企以資源作價入股,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經驗證明,誰能搶占改革發展的先機,誰就能爭得發展的主動權,分享到改革釋放的紅利。
三、逆勢而上,實現轉型升級是根本出路。
當前民營經濟發展遇到的困難,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市場的倒逼,政策的調控,政府的引導,可以促使企業的發展更好地回歸理性,加快走向轉型升級的軌道?陀^地講,我市民營企業生產的產品,大多還處在產業鏈條的低端,技術含量低,工藝路徑短,結構單一,重復雷同,同質化問題突出。加之,企業管理方式落后,治理結構陳舊,大多還停留在傳統的家族式管理水平上,導致企業人才資源短缺,技術創新能力不足,抗擊抵御風險能力較低。還有相當一批民營企業面臨著“交接班”問題,上一代企業家創下的基業,如何傳到下一代手上,這對民營企業也是個考驗,傳不好就要出問題。這些在快速發展中形成和未解決好的問題,必須通過深層次的改革調整加以解決。具體講,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實施“外組內改”,對外進行資產重組;對內進行法人治理結構和管理模式的改造。一要利用目前民營企業的經營債務危機,加快資產重組,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引導民營企業跨所有制、跨地域、跨行業開展橫向聯合,拿出部分優質資產,通過轉讓并購等多種形式,與市內外的國企、民企進行深度資產重組合作,實現互惠雙贏,共同發展。通過資產重組,轉移債權債務,激活存量資產,緩解資金困局,啟動生產經營。同時,要將建立混合所有制與民企的轉型升級結合起來,與淘汰落后產能、消化過剩產能結合起來,引導混合經濟體的產業產品向高端發展,依靠創新驅動,增強核心競爭能力。二要改造法人治理結構,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企業制度。民營企業要實現從家族獨資向資本社會化轉變,解決單個私人資本不足的問題,增強進入資源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資本實力;要實現從家族式企業治理結構向現代公司治理結構轉變,實行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現代公司治理結構,實現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轉變。民營企業家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學習和積極采用現代管理思想、方法和技術,不斷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特別是對于股份制民營企業,要進一步規范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依法落實董事會職權,嚴格董事履職責任,建立健全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積極探索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加大民營企業高管人員市場化選聘和管理力度,更好地發揮企業家作用。三要調整產業和產品結構,轉變經營方式,創立現代經營管理模式。作為資源型城市,既要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民營經濟,又要防止出現過分依賴自然資源的“荷蘭病”,就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改善和優化民營經濟產業布局,實現由能礦資源重化工產業“一業獨大”向“多業并舉”的轉變,力爭在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和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深度轉化提升能源產業、加快新能源和低碳產業發展、打造現代裝備制造業、振興傳統輕紡工業、以物流和旅游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和現代商貿流通業、現代交通運輸業等方面能有新突破,不斷拓展民營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產業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轉變,實現我市產業結構的多元化、輕型化。
四、固本強基,擔當社會責任是歷史使命。
企業作為一個經濟實體,一旦創立,就要承擔起滿足消費者需求,為社會服務的職責和使命。一個合格的企業,首先要做到對社會有擔當、有貢獻。市場千變萬化,競爭殘酷無情,企業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必須居安思危,取驗務實,尊崇科學,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確立正確的創業發展理念,切忌超越客觀條件和自身能力的盲目擴張,并且能夠做到時刻預測管控風險,建立規避防范風險的機制,一旦出了問題,能夠有化解應對之策。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本強基固,立于不敗之地。其次要把守法生產、誠信經營作為立業之基、創業之本。民營企業只有依法經營,照章納稅,規范運行,良性競爭,才能確立正確的發展道路,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隨著國家誠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國家的法律、稅收、金融、產業準入、市場營銷等都將與企業誠信掛鉤,企業信譽將成為企業安身立命之本。民營企業必須以誠信經營、誠信做人來打造具有榆林特色的商業精神。第三要回報社會。近年來,我市民營企業在扶貧幫困、慈善救災以及新農村建設中慷慨解囊,投入巨額資金,著名慈善家高乃則從2008年開始,連續三年以巨額捐贈資金名列胡潤慈善榜第91、第85、第15位,榮獲了第三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特別貢獻獎;著名慈善家劉彪2007年在胡潤慈善榜新排名中,位居第79位;文昌集團董事長張文堂入選2013年度中國好人榜;靖邊縣紫靖城餐飲公司董事長賀軍獲得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這既是企業家們個人榮譽,也是企業的品牌和形象。應進一步強化民營企業家的責任意識,逐步在企業、政府、社會之間建立相互跟進、一體聯動的社會責任承擔機制,真正讓民營企業家把承擔社會責任當成一種自發、自覺和自律的行為。同時,要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家走上政治舞臺,擔任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工商聯執委等,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的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和衷共濟,推動政銀企互助是共贏之策。
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營企業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西部大開發以來,榆林的民營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民營企業家,民營經濟已成為我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榆林民營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公益和慈善事業、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蔚然成風,在社會各界引起廣泛關注和贊譽,被譽為“榆林現象”。目前,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市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已經成為提高群眾收入、擴大就業的重要來源和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一極。當前,民營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對這樣的形勢,從政府、銀行、企業三方來講,要換位思考,更要增進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要共同抱團取暖,共同應對風險,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幫助民營企業渡過難關,進而推動全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作為政府來講,一是要尊重非公有制企業家的勞動,重視企業家的社會價值,依法保護非公有制企業的合法權益、合法財產和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的合法收入,確保非公有制企業家的人身、財產安全,使他們扎根榆林、放心經營;二是要大力宣傳非公有制企業和企業家的先進事跡、典型經驗,努力在全社會形成關心、支持、保護、鼓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濃厚氛圍,讓做出貢獻的非公有制企業家在社會上有地位、政治上有榮譽、權益上有保障;三是要進一步加強協調,加大監管力度,切實加強金融監管和風險防范,在實現信貸規模有效有序安全增長的基礎上,切實保障全區金融環境的健康、和諧、穩定。作為銀行來講,一是要進一步對民營企業樹立信心,銀行和企業之間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增進互信,相互支持,和衷共濟。二是要確保信貸規模的合理增長,支持好的產業和好的項目,幫助困難、有成長潛力的企業。三是要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特別是要創新和推廣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產品,支持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四是要進一步加強銀企合作,開展形式多樣的合作和金融服務,增強企業發展的信心和動力。作為企業來講,就是要守法、守信,要理解銀行現在的處境,我們榆林的企業單項貸款額巨大,小的幾千萬,大多上億元,有的數十億,如果這些企業不按期歸還本息,那么銀行也面臨巨大風險,有可能面臨區域性停牌。
總之,政、銀、企三者是血脈相連、互相依存的,三方的支持與服務是互惠互利的。因此,我們都要形成合作共識,共同面對當前面臨形勢,共同渡過難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