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提案回復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提案回復

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陜西延安考察工作時講話精神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743次     時間:2006年09月18日

(作者李成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發揚延安精神——學習胡錦濤總書記在陜西延安考察工作時講話精神的一點體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沒有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就不可能建成小康社會。因為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到全國總人口的80%以上。所以,黨中央非常重視“三農”工作,從2002年開始連續發了三個一號文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實踐證明,中央的這個決策是非常英明正確的。就我們榆林市來說,在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視領導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十五”期間,全市農業基礎地位進一步增強,農業化產業開發步伐加快,農業綜合開發生產能力和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高。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062元,提高到1803元,年均增長148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扶貧開發力度加大,五年解決了43.5萬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但是,同全國全省比我市還是一個比較貧困的地區,農村的貧困問題尤為突出。2005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5.4%,全市還有70.5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24.5萬人還未解決溫飽問題。所以,解決“三農”問題,是我市落實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沒有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市的小康;沒有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市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黨中央提出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不是權宜之計,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抉擇,是貫穿現代化建設始終的歷史任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就必須發揚延安精神。因為延安精神是經過革命實踐檢驗的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我們進行革命,改革和建設的強大力量源泉。正如江澤民同志曾指出:“延安精神現在沒有過時,將來也不會過時。否則,社會主義現代化很難建成。”胡錦濤同志今年元月29日在陜西延安考察工作時更明確指出:“革命戰爭年代需要大力弘揚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們要把延安精神作為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動力,作為戰勝困難,爭取勝利的重要法寶,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時代光芒。”胡錦濤同志在講話中還指出:“今天我們弘揚延安精神,就要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自覺學習和忠實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定不移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而奮斗;就要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不渝地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就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既敢于探索、勇于創新,又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扎扎實實做好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工作;就要堅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增強憂患意識,注意防微杜漸,厲行勤儉節約,激勵廣大干部群眾在前進道路上永不自滿、永不懈怠。”

根據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結合我們榆林市的實際就如何用延安精神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我認為要著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延安精神的實質,首先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我們今天已進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六大為我們確定的新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目標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要求,堅持“規劃先到、分類指導、重點示范、穩定推進”的思路,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要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放到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堅持試點先到,總結經驗,逐步推廣。要按照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便于農民發展生產,利于農民提高生活水平,改善村容村貌、體現地方特色的原則,高起點做好鄉鎮規劃,重點做好村鎮布局調整,集中力量建設重點村,逐步調整自然村,做好農村產業發展規劃和村莊、民宅建設規劃,統籌安排鄉村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設施建設。

二、一切從實際出發,大膽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線。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有一個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的問題。據我了解目前干部群眾中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好多糊涂認識,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多數干部群眾不太了解。有的說什么“反正上面叫怎么做,就怎么做!庇械恼J為“把農村建,成城市那樣,農民有高樓住,有車坐,就是社會主義新農村!边有的說:“社會主義新農村那是下幾代的事,咱這一輩子享受不上。”鑒于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反復向廣大干部群眾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讓廣大干部群眾明確怎樣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任務。

其次,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防止貪大求洋搞勞民傷財的事。從我市的實際出發,當前要切實抓好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圍繞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的總體要求,充分依托黃土高原和長城以北風沙草灘區發展特色農牧業的優勢,堅持“穩糧、擴草、興牧、優果、保雜、增菜”的基本思路,優化農業結構調整,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業,把榆林建成全省乃至全國的特色農牧業基地,2006年力爭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趕“十一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00元。

三、一切為群眾利益著想,千方百計提高農技服務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們要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完善農業服務體系,提高農技服務水平。首先,要抓好科技示范活動。市縣都要分別建立農作物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基地,力爭趕“十一五”末,主要大宗農作物良種普及率達到90%以上。以科技進村入戶為主要手段,以各種農業新適應技術為核心,重點推廣旱作農業、舍飼養畜、良品苗木繁育、抗旱造林等先進技術。其次,要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加快制訂農業服務標準,開展綠色農產品認證工作,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加快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實施農產品認證認可制度,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定期發布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第三要加快扶貧開發步伐,切實減少貧困人口。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以整村推進為主體、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為基礎,以產業化扶貧和勞動技能培訓為手段,采取移民扶貧、信貸扶貧、科技扶貧和勞動技能扶貧等多種形式,切實減少貧困人口。

四、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然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就必須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各地要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注重實效的原則,重點抓好農村教育培訓工程、鄉村道路工程、鄉村醫療工程、飲水安全工程、沼氣推廣工程、文化建設工程、社會保障工程、人居環境工程等。完成上述工程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的投入。投入從哪里來?這就要教育我們的干部和群眾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堅持以發展經濟為中心,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搞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應著眼長遠,科學規劃,統籌安排。要優先扶持自然條件較好,農業綜合開發潛力較大,幅射帶動作用較強的鄉村,明確重點村鎮、骨干項目,集中投入建設,保證項目建設的長遠效益。改變農村面貌需要村莊建設,但決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簡單地理解為就是村莊建設。要防止搞不切實際的大撤大建,防止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

五、切實加強黨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加強黨的正確領導是延安精神的靈魂,過去我們靠它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勝利,今天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同樣要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新農村建設當作事關現代化建設全局的大事,真正列入議事日程,制定好規劃,抓好各項任務措施的落實;要全面落實中央關于解決“三農”問題的各項方針政策,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地方財政興農惠農的具體實施方案,不斷加大地方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統籌推進農村各項改革,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活力;要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廣泛聽取群眾意見,調動農民自主創業的積極性。不搞形式主義,不搞表面文章,不搞一刀切,不搞強求一律的樣板工程,真正把好事辦好,讓群眾滿意。(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37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