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選登:關于健全城市規劃體系 建設智慧文化城市的建議
案 由:
建設未動,規劃先行。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戰略引領和剛性控制的重要作用,因此,就城市規劃建設方面談幾點意見建議:一是城市規劃滯后于城市快速發展,指導性不強,對城市規劃建設的系統性研究不夠,近遠期建設目標不明晰。二是幾大城市板塊的建設發展不平衡,如南郊發展滯后的問題。三是城市建設品質不高,形象塑造缺位,棚戶區、老舊小區面積廣,改造難度大。四是基礎設施欠賬多,難以抵御極端情況出現的問題。公廁、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離群眾需求還有差距。五是以榆林古城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力度不夠。六是數字化城市建設緩慢,沒有做好迎接智能時代到來的準備。
建議、辦法和要求:
一是健全城市規劃體系,推進城市設計全覆蓋,精細化指導城市建設管理全過程。要在國土空間規劃、控規、修規等階段配合以與之相對應的城市設計,充分發揮城市設計對城市特色風貌塑造的控制引導作用。強化重要街區、重要地段、重要節點的城市設計和標志性單體建筑設計,要研究榆林歷史文化和特色風貌,留住榆林特有的地理環境、肌理格局、建筑風格等。要研究明確城市規劃建設的近遠期目標和年度任務,建立城市規劃長期跟蹤機制,加強規劃剛性約束力和執行力,完善各類規劃統籌管控制度,創新規劃管控手段,完善“多規合一”信息平臺,加強規劃管控和項目審批和實施的統一,確保項目建設的科學性。通過建立規劃-建設-管控體系,強化項目的監督實施,提升城市品質。
二是要利用好城區周邊獨特的山水環境條件,逐步修復城市生態。在榆溪河生態長廊、東沙生態公園和西沙大墩梁生態公園的基礎上,對城區的其他水系,周邊的山體進行整體規劃整治,構建城市發展的大生態背景。依托山水體系規劃建設城市綠道系統,利用居住區空閑地、棚戶區改造邊角地、建設以居民休閑為主要功能的小而散的小型綠地和口袋公園,完善城市書屋、標識標牌、休閑座椅等便民服務配套設施,體現城市建設管理的文化內涵和精細化水平,提升宜居環境,建設林中之城。
三是以逐步推進棚戶區、老舊小區改造,打造城園結合的宜居城市,著力提升城市建筑品質,促進城市面貌的更新升級。推進長城南路延伸線西側、西沙建安路東側等棚戶區改造等項目,深入研究棚戶區改造市場化開展工作,多渠道融資,推動改造進度。對老舊小區的公共環境、各類管網、樓面改造、加裝電梯等事項應制定切合實際具有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充分征求住戶意見,以建設精品工程為標準打造一批示范項目。
四是以道路通行、停車難等城市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突破口,編制道路交通專項規劃,構建快速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合理規劃建設一批城市快速干道,如長城南路的建設,促進了老城區和高新區的快速連接。優化城市路網結構,統籌謀劃建設交通環線、主次干道、微循環道路等交通設施,打造互聯互通、運行高效的城市交通體系。有條件的公共建筑和廣場公園等一切可利用的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建設停車場,緩解市民停車難的問題。以市政管網提標改造為切入點,提升城市公用事業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因此要盡快修編完善各類市政管網專項規劃,完成雨污分流改造,提升管網的安全穩定性。要本著城市建設地下先行的理念,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增加,建筑面積的增多,科學預判,提升市政管網改造建設的標準,嘗試市政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建設。
五是以傳承歷史文脈為重要基礎,推進榆林古城保護開發建設,提升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名片。開展古城功能梳理工作,遷出不符合古城發展定位的功能,鼓勵文化體驗、旅游民宿、傳統手工藝等項目進入古城。進一步完善古城配套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以大街為重點進行旅游開發,突出明清四合院,街巷特色,重點修繕特色突出的建筑,保留古城街巷格局,重塑具有濃郁傳統生活氣息的古城文化場景,吸引更多游人駐足流連于榆林古城。
六是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建設智慧城市,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建設智慧榆林大數據中心、中心機房等基礎上,構建基礎數據庫、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和數據安全中心。在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進程中,要區分輕重緩急,從城市管理、公共服務、社會民生、產業發展等方面全面考慮,編制智慧城市建設規劃,先從道路交通、城市管理、智慧醫療等逐步推廣。應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進信息共享步伐,同時成立一體化管理機構,注重各行業數據協同運用和管理人才的系統培養。
(任靜波)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