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以品牌建設為引領 緊緊圍繞“一園三中心”發力 推動我市羊毛絨產業高質量發展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955次     時間:2022年07月04日

為強化榆林羊毛絨品牌建設,推動我市羊毛絨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4月下旬,市政協副主席王志強帶領市政協經濟委部分委員和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等相關部門負責人,先后赴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靖邊縣、子洲縣,就羊毛絨生產、加工、羊子養殖等進行專題調研,F就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產業現狀

榆林市是我國羊毛防寒服主要生產基地,盛產“榆林白”優質羊絨原料。羊毛防寒服和絨紡作為榆林市羊毛絨產業的兩大分支,在解決居民就業、提高城市影響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羊毛防寒服產業有一定產業基礎

上世紀80代初,榆林成功研制出以羊毛絮片為填充物的防寒服,創出了聞名全國的“四九”羊毛防寒服品牌。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羊老大、羊中王、七只羊等一批民營企業經過艱辛努力迅速成長起來,使羊毛防寒服產業快速崛起,目前我市已成為我國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發生產基地。

全市現有防寒服加工企業300多戶,規模以上企業21家,主要分布在榆陽區、橫山區、神木市、米脂縣、子洲縣、靖邊縣,從業人員3萬多人。我市羊毛防寒服年產1600多萬件,產值近30億元,產品主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市場份額占全國同類產品的75%以上。榆林羊毛防寒服先后取得國家專利 26項,中國馳名商標3件,中國著名商標1件,陜西省著名商標11件,陜西省名牌產品4件,行業協會注冊集體商標1件,區域品牌1個。2013年,榆林市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羊毛防寒服名城”稱號,為我市羊毛防寒服產業發展和品牌集聚創造了良好條件。今年4月1日起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行業標準羊毛絮片服裝》,為行業發展提供了質量標準體系。

(二)絨紡產業原料資源豐富

我市是全國非牧區山羊絨產量第一大市,山羊絨年產量近1500 噸,占全省的 90%、全國的9.6%。我市山羊絨具有纖維細長、絨色潔白、手感柔軟等特點,平均細度15.42um,長度35 毫米,適合加工各類高級絨毛制品,被譽為“纖維寶石”和“軟黃金”,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已經形成兩戶規模以上企業,分別為靖邊縣鼎宏羊絨和陜西通海絨業。其中,靖邊鼎宏羊絨以羊絨收儲、無毛絨生產為主,創有“戎波爾”品牌;陜西通海絨業現擁有多條羊絨面料、羊絨圍巾生產線,已實現量產,并創有“陜絨”和“塞北牧羊人”品牌。另有河北紅太集團,為我市引進的從飼草加工、羊子飼養、羊絨加工、成衣制作到終端銷售為一體的國內知名羊絨企業,目前該公司在子洲縣建有應馬安超細絨山羊養殖基地,養殖規模達到12萬只。

二、存在問題

(一)品牌散小雜,合力不足。我市雖然是國內羊毛絨服裝主要產銷地,形成了一批較有名的服裝品牌,但與鄂爾多斯市相比,我市企業大多規模小,品牌雜,缺乏龍頭品牌帶動,品牌影響力局限在榆林市或陜西省內,品牌主導效應沒有充分形成,競爭力不強。企業之間缺乏合作與交流,很少以“榆林”的整體形象出現,區域品牌形象宣傳和塑造力度不夠,品牌效應難以充分發揮。

(二)公共配套服務不完善。羊毛絨產業作為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接續性產業,缺乏配套齊全的公用設施(交易中心、研發中心、檢測中心)和服務體系,產業發展受限。一是園區入園率低。榆陽輕紡產業園一期已于2020年6月建成,但因離市區較遠,企業用工難,入園率較低。原入駐8家企業,現在僅剩3家,影響了榆林羊毛絨產業集群化發展。二是銷售渠道狹小。由于尚未建立一個具有規模的交易中心,大多數企業實行自產自銷的經營模式,缺乏外來的客戶資源,企業招商困難重重。沒有客戶資源的企業,為了生存只能自找銷售渠道,資金投入大,庫存壓力大。三是創新能力不足。我市羊毛絨服裝以內穿為主,產品結構單一、同質化嚴重,面料和式樣的時尚性不足,缺乏四季產品,嚴重制約了企業發展。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研發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爱a學研”環節脫鉤,科研成果轉化難度大,未能充分利用陜西省紡織科技、人才優勢,很難占領高端市場。

(三)產業鏈條不完整。一是羊毛防寒服企業大多以羊毛絮片防寒服加工為主,缺少初加工企業和面輔料企業,用于制作羊毛防寒服的羊毛絮片和面輔料要從外地購進,生產周期長,運輸成本高。研發能力薄弱,產業配套服務不足,產業鏈中加工、貿易等核心環節嚴重缺失。二是絨紡產業分梳能力不足,染色、織造和成衣等環節嚴重缺失,羊絨主要以原料形式賣給周邊的內蒙古鄂爾多斯、寧夏中銀絨業及“清河羊絨”等生產企業,賺取微薄利潤,資源優勢沒有就地轉化,缺乏挖掘優質羊絨原料最大價值的能力。三是陜北白絨山羊品種改良進展緩慢、養殖效益較低,養殖戶出于收益考量,重視產絨量忽視絨質量,導致羊絨細度逐漸變粗。

(四)企業協作水平較低、智能化運用不夠。企業之間缺乏協同發展理念,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沒有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動的分工協作機制,部分協作訂單受工廠放假、淡旺季影響較大,工期不穩定,行業協作效率整體偏低,對中小企業帶動作用有限。企業裝備老舊、自動化水平低,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夠,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企業的應用不夠深入,產業整體數字化水平偏低,極大限制了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信息的匯集與傳遞。信息共享、協同創新的解決方案緊缺,在細分領域、高精尖領域,絕大多數企業數字化水平不足,能為中高端產品配套的能力不足。

(五)服務保障亟待加強,市場主體活力不足。一是政策支持有待加強。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羊毛絨產業發展,但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具體實施意見尚未出臺。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中小企業普遍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尤其受疫情影響,羊毛絨企業訂貨會無法召開,產品積壓嚴重,面臨較大資金壓力,流動貸款需求量大,利息支出數額大。二是企業管理方式落后,缺乏長遠規劃。多數企業在外部環境、營銷市場出現變化時,不是直面困難,積極主動開拓市場,下大力氣開發產品,而是收縮戰線,維持現狀,依賴政府,等靠要思想嚴重。企業管理水平低,問題研究不清,成本核實不細,生產數據不實,生產骨干人員流動性大,技術人員缺少激勵措施,生產工人缺乏社會保障,行業內部惡性競爭,缺乏抱團取暖、合作共贏理念。

三、對策建議

(一)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榆林羊毛絨”競爭力

一是充分發揮區域品牌效能。加大“榆林羊絨”品牌宣傳力度,全力打造“中國羊毛防寒服名城”和“榆林羊絨”區域品牌。  

1、加快推進“榆林羊絨”地理證明商標注冊。2、持續辦好榆林羊毛絨產業博覽會、各類專場推介會,積極參加國內外大型紡織服裝展會,承辦全國性重要行業會議,組織開展羊毛防寒服設計大賽。3、充分利用主流媒體渠道、新媒體矩陣、電商平臺開展區域品牌宣傳,持續加大廣告獎補力度。市上可以考慮購買央視新聞聯播后天氣預報欄目西安天氣預報版面,注明“榆林—中國防寒服名城”、“榆林羊絨”Logo及字樣,統一標識進行宣傳。鼓勵和支持企業在央視平臺做廣告,給予廣告費50%的補貼;在省級衛視做廣告,給予廣告費40%補貼。對在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天貓、淘寶、京東、拼多多等電商平臺做廣告推廣的企業,給予運營推廣費30%的補貼。

二是加快培育企業自主品牌。提升企業品牌發展意識,加強品牌戰略管理,培育一批市場認可、接軌國際的加工制造品牌、終端消費品牌。1、對新獲得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標桿的企業,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對新獲得陜西省質量獎、陜西工業精品、省級質量標桿、省級工業品牌培育示范的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對獲得陜西好商標的企業,一次性獎勵20萬元。2、鼓勵企業設立自主品牌專賣店,凡在北上廣深中心商業區設立自主品牌專賣店的每處一次性補貼50萬元;在省會城市中心商業區設立自主品牌專賣店的每處一次性補貼30萬元;在地級市中心商業區設立100平米以上專賣店的每處一次性補貼20萬元。在機場設立品牌形象店的企業,每處每年給予30萬元補貼。3、與京東、天貓等大型電商平臺積極交流合作,大力發展線上購物、線下體驗銷售模式。對網絡平臺年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萬元、2000萬元、3000萬元、5000萬元的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80萬元、100萬元、3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二)推進“一園三中心”建設,搭建綜合服務平臺

一是加快榆陽輕紡產業園招大引強。研究引進品牌附加值高、示范引領作用強的平臺型企業、互聯網企業,四季化拓展和全品類延伸企業,鼓勵圍繞羊毛絨制品研發設計、品牌運營、供應鏈管理、智能化車間等打造北方示范樣板基地。加快推進榆陽輕紡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抓好園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便企業生產和員工生活,促進產城融合發展。

二是推進羊毛絨產品創新研發中心建設。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院校支持、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運行模式,積極探索政校企聯合共建或發展“飛地經濟”項目。1、在人才集聚、工業鏈完備的發達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分中心,解決產業在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推廣、人才等環節遇到的技術問題,為企業孵化品牌、轉型升級、擴大銷路打好堅實的基礎?煽紤]利用羊老大在廈門觀音山設立的冰雪運動產品研發中心作為榆林羊毛絨產品創新研發中心,采取政府補貼或參股模式進行支持。2、與西安工程大學(原西北紡院)開展合作,以課題研發形式,政府每年給予一定資金補貼,按照績效指標要求開展研發,并做好成果轉化。

三是建設羊毛絨產品交易中心。采取投資共建、項目共管、收益共享合作模式,建設羊毛絨產品交易中心、電商交易平臺,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上企業入駐,實現線上線下資源互補和應用協同。1、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在榆林龍騰國際大酒店租賃場地建立中國羊毛防寒服展銷中心,加大宣傳推廣力度。2、以榆陽區政府為投資主體,在榆陽產業園規劃用地上建設世界一流羊毛絨大宗商品交易集散中心、全國羊毛絨產業電商交易平臺。整合陜西、寧夏、內蒙乃至全國、蒙古、中亞等地優質羊絨,吸引江蘇、浙江、河北、上海等地羊絨收儲和出口貿易公司設立區域運營中心。引進培育出口型企業,設立出口貿易專區,提供便利、快速的通關報檢、支付結算、物流倉儲、信用評估、安全認證、交易追溯等配套服務。建設原絨智能倉儲,引進現代倉儲管理。3、利用羊老大工業園區儲備地,建設供應鏈交易市場,引進南方的原材料生產商進駐。利用羊老大臨街辦公樓建設“榆林羊絨”批發城,引導榆林羊毛絨企業進駐批發城,設計批發檔口,向全國輻射批發我市羊毛絨產品。聘請第三方專業市場運營團隊進行運營管理。

四是建設羊毛絨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建立完善羊絨生產、檢測、流通、質量監督一體化新機制,種羊和羊絨質量鑒定監督新體系;按照國際標準建設羊毛絨纖維檢驗實驗室和現場取樣設施,在生產、交易環節全面推行公證檢驗制度;在羊絨生產基地、加工交易集散地建設國際一流羊毛絨纖維質量檢測與交易一體化平臺;引導和鼓勵羊毛絨收儲經營者入市交易,建立產品溯源、質量分級、公證檢驗、市場拍賣的現代流通方式,促進羊絨品質提升,提高對羊絨市場的掌控力。

(三)依托優勢資源,助力打造全產業鏈

一是大力發展羊毛防寒服產業。1、支持企業加強對春夏產品新技術的應用研究,包括棉、毛、麻、絲等混紡,高檔纖維面料及工藝的應用,形成四季化產品體系,滿足多層次需求,增加產品附加值。2、將榆林羊毛絨與冰雪戶外運動產業高度融合,鼓勵羊毛絨企業和相關運動項目管理機構、協會對接,圍繞騎馬、登山、滑雪、滑冰等不同項目開展深入合作,大力開發冬季戶外運動服飾市場和賽事市場,將榆林打造成全國獨一無二的冰雪戶外運動服裝產業基地。3、密切連接本地及周邊市場,依托工礦企業多、消費能力高的特點,引導企業積極開發廠礦企業服、工裝服等礦區煤化工工種用品和勞保用品。

二是拉長做強羊絨深加工產業鏈,促進優質資源就地轉化。1、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使用先進選洗、分梳設備,在神木、子洲、靖邊等地適當增加羊絨分梳、染色、機織、后整理能力,在榆陽區增加針織、服飾加工能力,增強倉儲物流等配套服務能力,充分發揮本地優質羊絨原料的價值。2、積極推動紅太集團在榆陽區投資61.2億元的羊絨產業融合發展項目落地,建設集農業種植、飼料加工、絨山羊養殖、科研育種、羊絨交易、倉儲物流、羊絨初加工等為一體的現代羊絨產業園。支持紅太集團整合全市絨山羊資源,擴大超細絨山羊種群規模,建設世界最大優質羊絨供應基地,完善優質羊絨供給機制。3、鼓勵陜西通海絨業股份有限公司牽頭成立多方參與的大型原絨收儲公司,專項開展原絨收儲工作,擴大收儲規模和收儲范圍,培育羊絨收儲龍頭骨干企業。設立榆林市原絨收儲基金。加大對羊絨收儲企業收購周轉墊付資金的扶持,建立健全原絨收儲企業收儲貸款利息補貼政策,鼓勵對農牧戶、專業合作社提供直接補貼。

(四)發揮行業協同效應,提升智能化水平

一是鼓勵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全產業鏈信息化運營管理流程,強化智能生產、數字化供應鏈管理,通過上下游資源整合,將羊毛絮片生產、服裝加工等環節通過供應鏈外包,將更多精力放在產品研發、品牌運營等產業核心環節。鼓勵小微企業在提升信息化水平,保障產品質量的基礎上,在產業鏈中找準定位,為大企業協作配套,最終形成上下游相關企業共同協作、良性互動的高效供應體系。二是實施智能制造。鼓勵企業使用自動化技術裝備,推動工業軟件普及應用,提升裝備自動化水平,實現生產現場的可視化。支持企業發展云制造、云服務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對列入市級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和納入中央和省、市重點培育項目名單的企業給予一定資金補助。

(五)強化服務保障,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一是強化政策扶持。1、全力推動輕紡產業鏈長制工作進程,圍繞延鏈補鏈強鏈,盡快研究出臺推動羊毛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及羊毛絨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研究制定通過產業基金、補貼、組建集團、信貸優惠等方式,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用工成本、物流成本,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雙碳背景下,大力推進能化產業與羊毛絨產業聯動發展,“以黑補綠”,引導能化企業參與到羊毛絨產業發展當中。從我市煤炭轉化專項基金中設立羊毛絨產業發展子基金,反哺羊毛絨產業,助力羊毛絨產業發展。3、加強用地規劃與空間布局,合理配置工業用地指標,切實保障企業廠區建設、生產性服務與生活性服務配套設施建設等產業發展用地。優化生產環境和辦公環境,協調土地、水、電、燃氣、排污、通訊網絡、倉儲物流等生產要素保障。

二是充分激發企業市場活力。1、突出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加快惠企政策落實,激發企業發展潛力。以混合所有制形式組建榆林市現代羊絨集團,國資控股、民企參股,統籌整合各方資源,開展區域品牌運營、產業規劃、企業重組、交易中心及研發中心的運營管理等事務。立足行業實際,統籌規劃分工,打造專業化業務流程,形成核心競爭力。2、建立民營企業考核激勵機制,出臺專業技術人員引進培養和激勵政策,充分調動民營企業家提升企業管理能力、振興羊毛絨產業的積極性,發揮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增進企業家有效溝通交流,凝聚發展合力,打造區域品牌,組團參與市場競爭,提升榆林羊毛絨產業競爭實力。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27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3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