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發展的調研報告
為加快我市工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綜合型城市經濟轉型,助推全市工業園區與城市融合發展,市政協經濟委根據年度工作計劃安排,于10月份組織市政協委員及市委組織部、市發改委等部門同志赴榆陽區、神木市、府谷縣、定邊縣、靖邊縣、佳縣等工業園區,通過深入企業實地考察、召開座談會聽取情況介紹、與相關園區負責人交流探討等形式,就我市工業園區產城融合發展情況進行專題調研,現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發展現狀
(一)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當前工業園區已經成為我市新型工業化發展的引領區,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區,也是我市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全市現有工業園區15個,其中,國家級園區2個,省級園區4個。2020年全年工業園區實現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總產值分別是743.4億元、2079.8億元,分別占全市39.4%、44.1%;簽約合同項目151個,引資額444.3億元;年末入駐企業5671家,培育認定高新技術企業8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79家,完成技術合同成交額4.9億元,年末各類從業人員約13萬人。通過改革創新、產業集聚、要素保障、綜合服務配套等全方位發力,榆林各工業園區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二)發展布局持續優化
依據“一縣一區、一區多園”原則,我市以國家級和省級工業園區為主體,合并、托管區位相鄰、產業相近的工業園區,明確自身定位,調整優化產業布局,集中力量打造“產業創新與產城融合引領區、高端能化產業核心承載區、煤電化工提檔升級區、油氣煤鹽綜合利用示范區、生態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等五大園區板塊。結合資源稟賦,每個工業園區規劃發展2-3個主導產業,形成以能化產業為龍頭,精細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為輔的產業集群。通過整合優化,改變現有布局定位散亂多的局面,讓工業園區能集約集群發展,顯著提升全市工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三)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完善
產城融合關鍵在于基本公共服務的配置與供給。通過滿足從業者在生產、生活、休閑、教育、醫療等諸多方面享有與城區市民一樣的權利,聚集區域人氣,從而達到產業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的目標。全市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達400多億元,公輔設施、公用工程配套建設初步完成,重點強化了園區供排水、中水回用、雙電源供電、公共管廊、消防、物流等公用輔助、物流配送的一體化配套。其中,榆林高新區、榆林經開區、神木高新區等已具備較完善的基礎配套設施,其余工業園區已全部完成入園主干道工程及通訊、供水、供電等基礎工程。同時,不斷推進城市配套服務,完善道路和物流體系,優化公交場站、線路設計,不斷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二、存在問題
(一)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
全市工業園區管理體制行政化,權限下放不到位,造成工業園區在實際運作項目時各項手續依舊繁瑣,行政審批效率低下,權責不匹配,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在開發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還存在明顯差距,市場化運營水平不高,開放發展水平較低,阻礙了園區更好更快地建設發展。產城互動不強,工業園區以政府投資建設運營,脫離城鎮建設而獨立存在,部分園區所在鎮街黨委書記雖然兼任管委會副主任,所發揮作用僅限于協調土地,經濟發展與社會管理關系未理順,產城融合發展活力不足。
(二)園區發展統籌不夠
我市大部分工業園區注重經濟發展,忽略了配套設施的建設。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與城鎮銜接不暢,“五個一體化”開發管理體系尚未健全,浪費了有限的土地和產業空間,降低了風險管控能力,弱化了產業聚集的配套和保障功能,使工業園區開發運營成效不高,無法支撐新興產業和高端產業的發展。部分工業園區由于行政區劃設置、土地、戶籍、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限制,在產業布局等方面存在同質化競爭,導致在工業園區配套設施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工業園區內企業關聯度不強,重點產業間的集聚程度不高,產業內部的關聯和協同程度不夠,缺少生活性服務業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難以用集群形勢體現產業競爭力。
(三)城市設施配套不足
除榆林高新區、榆陽區產業園區、神木高新區配套設施完善外,其他工業園區在學校、醫療、住房各項綜合服務等方面保障不全,無法為家屬就業和子女就學提供更好的條件。工業園區內一般消費場所僅能滿足日;鞠M(飲食、日常生活用品購買),配套設施僅限于酒店、學校、衛生院等,且數量少,質量不高。其他行政服務方面保障設施也較少,很多便民服務事宜(如銀行、金融服務等)不能在工業園區附近就近辦理,造成生活不便,工業園區及附近文化、娛樂、休閑設施與場所不完善,娛樂活動方式單一,只能是看電視、上網等,欠缺高層次精神文化消費資源。
(四)產城融合度較低
全市工業園區職工職住存在失衡性。員工大部分居住在公共服務發達的鎮、縣、市城區,只有外地員工及少部分低收入群體居住在企業提供的宿舍,這一失配對職住平衡發展極為不利。當前企業小區管理、居住環境、通勤管理和園區規劃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員工對園區認同感和歸屬感,工業園區在人才政策、激勵機制、居住環境等方面對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產城融合發展建議
產城融合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城市和產業的融合、布局和功能的統一、居住和就業的平衡、生產和服務的互動、經濟和環境的共生”。產城融合歸根到底是要促進生產、生活和生態的“三生融合”。
(一)優化體制機制,激發創新活力
做好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職能分設,逐步理順工業園區和鄉鎮、街道辦事處的關系,保障工業園區集中精力招商引資、推進項目和服務企業。各工業園區管理體制上要權責明確,充分授予經濟管理權限,適度授予社會管理權限,加強合力,形成經濟社會事務辦事不出園區,形成閉環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積極推動出臺工業園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一步提升審批效率,完善配套措施,確保實質性經濟管理權限下放,全面推行項目審批“全程代辦”制度,積極試行“區域評價”“多評合一”“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切實為企業提供優質的服務。盡快完成工業園區機構合并、人員轉隸等相關工作,積極推行 “競聘上崗、績效考核、按崗定薪”新機制,充分激發干事創業的激情。
(二)科學統籌規劃,優化發展空間布局
一是整體布局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打破行政區域管理權限,靈活規劃工業區域布局,做到園區與園區橫向統籌,地上與地下縱向統籌,地方政府之間全面統籌,避免同質化建設,提升工業園區集群的輻射帶動能力。二是在具體空間布局上要注重合理性,根據產業集聚區、人口集聚區、綜合服務區、生態保護區的不同功能,從用地規劃和空間布局上做好設計,為產城融合發展提供保障。如,加快榆林高新區與中心城區產城融合進程,推動榆林經開區內清水工業園區與大保當鎮組團聯動發展。三是要在市級層面統籌制定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稅收、金融、產業導向等方面形成寬松的政策環境,在生產要素配置方面為園區提供有效的服務和保障,打造政策和服務“洼地”。
(三)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提升公共服務水平
全市工業園區要依托現有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適度地采用功能混合、復合利用和綜合開發的手段,提高土地空間密度,加快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的社會化,提高工業園區公共服務水平。適宜發展城市功能板塊的區域要統籌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合理布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居住、商業、娛樂、休閑等設施,提升城市對園區人口集聚的承載力和對產業發展的配套服務能力;適宜發展鎮園一體的區域要按照“鎮園相依、產業互補、市政統一、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完善工業園區配套保障功能,強化配套設施建設,推動水電路氣網等設施城鎮聯網、共建共享,逐步形成設施完善、功能齊全的新興小城鎮,最終打造工業園區的行政管理、生產保障及生活配套的綜合性服務基地。同時,要積極探索建立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市政公用事業投入機制,推廣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支持基礎設施建設,解決工業園區資金困難。
(四)發揮園區帶動作用,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工業園區在產業選擇、招商引資方面要明確發展重點,結合其區位、資源及人才優勢,因地制宜確立特色主導產業,積極引進和建設關聯度高、輻射力大、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逐步壓縮、淘汰低端產業,優化升級產業鏈。我市各工業園區要加快高端綠色低碳能化、鎂鋁合金及下游產業、裝備制造、生態環保、現代特色農業、輕紡、文化旅游、現代服務業8大主導產業和大健康、數字信息、智能無人機通航、新能源、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6大新興產業建設。堅定實施煤炭資源換轉型項目、新能源資源換裝備制造、空域地域資源換智能無人系統產業、用碳中和應用場景換氫能和節能環保產業。各工業園區要聚焦主責主業,把產業做優做細,大力引進龍頭企業,全面發展上下游配套企業,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提升工業園區產業支撐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以產興城。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