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助推我市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的調研報告
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強調創新驅動發展要“走在前列”“邁出更大步伐”的重要講話精神,將我市資源優勢在“雙碳雙減”背景下更好地轉化為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勝勢,打造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新高地。市政協教科委聯合市工商聯組織有關委員和相關人員組成調研組,在賈正蘭副主席的帶領下,對我市科技創新情況深入了解的基礎上,并赴黑龍江省就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進行了詳細的調研考察,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科技創新現狀
(一)科技創新體系日臻完善
在“十三五”期間,秉承“科技興市,創新強市”的主導發展思想,我市科技創新體系日臻完善,有力的保障了各項科技創新發展工作。通過牽頭組織專題會議、行業專家座談、走訪調研先進科技發展市區及合作單位等經驗做法,準確把握科技創新發展方向,出臺了“關于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措施”“關于重大科技創新獎勵的決定”等系列旨在促進科技創新的相關激勵政策及指導意見。統籌科技資源,實施創新項目、吸引創新人才、建設創新平臺、轉化創新成果、構建創新體系,科技創新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依托科技特派員服務與管理系統,搭建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信息平臺,提升了服務及時性和有效性。積極籌建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有蘭炭、金屬鎂、紅棗、馬鈴薯、沙產業等7個省級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落戶榆林,為科技型企業孵化、創新合作、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提供有效支撐。
(二)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加速部署
協調“硬件”與“軟件”同步發展,狠抓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科創新城創新港推進順利,在榆策劃和部署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國科大能源學院榆林分院、西北大學榆林碳中和學院等一流平臺落地榆林,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榆林分院、省部共建西部富油煤綠色低碳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榆林中試實驗室)各項工作進展順利。依托西安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批復建設了榆林節能與環保研究院、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采及清潔利用研究院等10個產業技術研究院,建成了浙江大學-榆林智能自動化與智慧能源聯合創新中心、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榆林市精細化工產業共性創新平臺、北京中關村天合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中心榆林創新研究院。
(三)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穩步增長
我市科技創新技術載體建設穩步推進,科技創新資金投入穩步增長。設立了1.5億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助力產學研協同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扎實推進科技創新城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充分挖掘科技創新引擎源動力,注重能源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鎂鋁合金新材料、輕紡、現代特色農業、智能無人系統以及大宗固廢綜合利用、蘭炭-金屬鎂產業鏈由“建鏈”向“延鏈”和“強鏈”為核心的新技術新成果的高效應用與轉化,在打造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破解生態保護與資源開發的矛盾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2019年我市全社會科技研發經費投入5.57億元,投入強度為0.1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投入5.19億元,投入強度為0.15%。
(四)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
“十三五”以來,全市牢固樹立“創新引領、主動轉型”的發展戰略,科技創新發展工作成效持續提升。組織實施了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產學研合作、智能無人系統、科技特派員、農業“星創天地”等一批科技創新驅動工程,形成了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延長集團研發的世界首套煤油混煉裝置、陜煤天元化工研發的世界首套粉煤回轉熱解裝置等先后在榆建成并投運,與兗州礦業孫啟文教授合作開發的我國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噸級高溫煤間接液化中試裝置已成功投運!袄没蚓庉嫾夹g改造陜北白絨山羊絨毛生長基因和肌肉生長抑制基因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超細型陜北白絨山羊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順利推進。全市申請專利質量與數量顯著提升,評議登記科技成果226項,科技成果綜合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有255項,獲省級科學技術獎25項。通過組織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333”行動計劃,落實“193”農業科技工程等多項科技行動計劃,“十三五”期間全市共獲批省級科技目200余項,資金近2億元。
(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在優質的資源基礎和較為完備的科技發展體系引導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明顯加快。榆林高新區在國家級高新區中的排名位次不斷提升,成功獲批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范基地、國家火炬榆林高新區煤化工特色產業基地、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省級數字經濟試點。建成國家級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2家、省級眾創空間5個。布局建設了中國西部氫谷(榆林)氫能產業園、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園,已成為我市創新驅動發展的“主引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1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81家,高新技術企業總產值達459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達140家,企業產值達到449.53億元,主要分布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創新能力質量顯著提升。2020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379家。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科技創新投入總量不足與投入分散并存
我市年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2621.29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4136.28億元,年均增速達到7.7%,由全國第61位上升至54位,位居西部城市第六、呼包鄂榆城市群第一;人均GDP突破10萬元,從全國第48位上升至22位,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但是,2019年全市R&D經費占GDP比重遠低于全國(2.23%)和全。2.27%)的平均水平。科技投入總量不足與投入分散并存,企業研發投入結構不平衡。特別在碳達峰10年倒計時的歷史性機遇期和窗口期,加快產業革命的再次升級,強化政策性引導,資源密集型的榆林在調整優化經濟結構、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更加需要以加大R&D研發經費投入為抓手,向科技要發展效益,向創新驅動要發展質量。
(二)科技創新水平受高質量創新平臺數量制約
資源型城市在產業結構單一、能源產業獨大的發展格局下,形成了“重原料和基礎化學品、輕精細化學品和高端新材料”的產業發展格局,亟需高水平的產業創新平臺支撐產業的發展。然而,我市尚未引入或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市內僅有2所高等院校和2個科研院所,省級“四主體一聯合”創新平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創新平臺數量嚴重不足,現有創新平臺利用效率不高,這一科技發展基礎與龐大的多元產業經濟規模形成了明顯的反差。
(三)科技創新人才引進困難與結構建設存在矛盾
受區位地理條件和公共服務水平等多重制約,榆林引進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面臨的困難突出,受現有產業層次與創新主體數量和質量的雙重制約,高層次科技人才缺乏平臺承載。能源產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固化思維在創新主體的企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在科技研發方面滿足于購買、復制、引進技術,缺乏高質量發展的長遠投資眼光和危機意識,能有計劃、成規模持續引進人才的企業數量稀少,人才梯次結構建設需求與機制缺失,創新人才引進與培育嚴重不足,企業科技人員占比僅為0.86%?萍脊ぷ髟谌姓w工作中占的比重較低,分量較輕,科技領軍人才極度匱乏,創新人才短缺,人才結構組成不合理,創新成果不足,且層次偏低。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導致我市高質量經濟發展與高素質科技創新人才引進消化間的矛盾愈發突出。
(四)科技成果總量不足,就地轉化效率不高
“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全面推進,我市作為西部經濟的重要增長極,在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打造陜、甘、寧、蒙、晉核心城市的歷史機遇期,而能有效支撐全市產業高質量轉型升級發展的科技成果數量不足、質量不高,轉化率低。2020年,全市申請專利2595件,僅占全省專利申請量的2.87%。申請發明專利457 件,僅為全省發明專利申請量的1.3%。授權專利1885件,占全省授權專利60524的3.1%,發明專利中大部分沒有得到轉化。2020年全市科技技術交易合同登記額5億元,占全省合同成交金額的0.28%。全市科技成果產出較少、轉化利用效率較低這一突出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現有產業鏈條延升內動力不足、科技含量相對低,抗風險能力不強等不利要素協同作用,已經成為制約我市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短板。
三、意見建議
(一)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加速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
重點聚焦新能源裝備制造、化工新材料、能源化工裝備制造、鎂鋁合金新材料、羊子、輕紡、特色現代農業、黃河沿岸棗、智能無人系統和通航、文化旅游、“碳中和”、大宗固廢綜合利用和蘭炭-金屬鎂等13條產業鏈,實行重點產業創新鏈“鏈長”牽頭負責制,建設“創新聯合體”和“關鍵技術研發平臺”,梳理并形成產業鏈上技術需求清單、核心技術倒逼清單、創新平臺建設清單、團隊引進目錄清單、關鍵技術“揭榜掛帥”清單、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清單,制定產業鏈圖、技術路線圖、應用領域圖;協調基礎產業創新鏈的“延鏈、補鏈、強鏈”工作,重點在氫能重卡、鋁鎂空客零部件、光子芯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中藥等領域布局產業鏈,統籌推進產業鏈企業高質量發展、項目建設、人才引進、技術創新等重大事項;緊緊圍繞我市支柱、主導、先導產業鏈重大、關鍵、共性、核心技術配置創新鏈,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突破革命性示范升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揭榜掛帥”突破一批制約優勢產業發展的“卡脖子”技術;制定《榆林市碳達峰碳中和科技創新行動方案》,構建綠色低碳高質量技術創新體系,大幅提升綠色低碳前沿技術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搶占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制高點。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壯大創新型產業集群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各類創新要素有序向企業集聚,積極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企-瞪羚-獨角獸”科技企業成長政策鏈條,精準建立企業后備庫,優化綠色服務通道,按“一企一策”重點扶持,促進科技型企業做強、做大、做專、做精;實施科技創新企業成長工程和企業研發結構 “倍增計劃”,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集聚規模企業,引進外資企業,世界500強投資企業,充分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力;建設榆林大學科技園,發揮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科技企業孵化器等作用,全力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鏈條,構建立體化的“創新中心+孵化器+科創企業”創新創業體系,形成一批高質量的創新促進中心,加速創新型產業向科技園區集聚成群;大力發展技術交易、科技咨詢、科技評估、創業投資等科技中介機構,加強創業指導和創業培訓,擴大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規模,加快天使、種子、微天使、微種子基金規劃設計步伐,積極支持科技企業進軍多元化資本市場;支持榆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升級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實施百名科技特派員振興百村行動計劃,鼓勵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協辦科技型企業。
(三)支持“秦創原”創新促進中心建設,打造科技創新驅動新引擎
建立秦創原(榆林)創新促進中心,聚集高校、院所、企業、金融、園區和創新港資源,全面融入秦創原創新驅動總平臺,著力在優化產業布局、聚焦產業科技招商、提升產業鏈發展水平上精耕深耕,切實將平臺建設落在產業發展上。建設突出“科創+產業+低碳”的內涵科技創新平臺,注重需求、前瞻和原創性,布局基礎科學與推廣應用研究有機融合的復合型科研中心,構建以產業創新為導向的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體系;探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立NSFC-榆林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吸引和聚集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聚焦關鍵科學問題,搭建跨區域、跨部門的協同創新橋梁,推動我市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盡快建成科創新城創新港,打造“高新區+科創新城”聯動,高校協同、一流院所參與的新工作機制,以“高水平研究院所+榆林大學”為牽引,謀劃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科技創新平臺,爭取優質資源的“國家隊”布局落地;創新性打造科技經紀人、“科學家+工程師”和“新雙創”三支隊伍,構建“校企研發平臺+校園眾創空間+種子天使”合作模式,為“四主體一聯合”新型高水平研發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新港建設提供智力支撐;引進專業成果轉化運營服務團隊,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加快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轉化與應用;圍繞能源、精細化學品、新材料、特色農業等優勢產業領域,布局代表國家水平的實體化運行實驗室,在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榆林分院和西部富油煤綠色低碳開發國家重點實驗室(榆林中試實驗室)建成投運的基礎上,進一步規劃落實與產業經濟匹配的高水平實體運行新型研發機構;以陜北白絨山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基礎高水平建設國家級絨山羊技術創新中心,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加強產學研結合,以產助研,以研促產,切實推進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一城引領、多園區支撐、點面集約結合和多領域協同”的立體化高水平科技創新新格局。
(四)推動實施人才強市戰略,集聚打造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
制定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完善人才引育政策與機制,著力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項目中留住人才,加快打造高層次創新人才集聚地。聚焦能源、化工、羊子、蘭炭等重點產業,加強高端人才的引進力度,提高人才隊伍與產業發展的融合度、匹配度,以戰略產品的研發與產業化為載體,引進和培養對榆林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具有關鍵作用的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和團隊;實施“駝城之光”專技人才培養計劃,開展知識更新技能提升活動,每年遴選一批中青年骨干人才,師從國內行業頂尖專家,跟崗培訓,培養一批與我市主導產業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鼓勵我市企業、院所、高校引進高層次外國專家和優秀人才,圍繞產業技術創新、社會與生態建設、農業與鄉村振興等領域,服務我市主導產業發展,推動關鍵技術、生產工藝、產品升級、經營管理等工作,促進國際創新合作;依托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榆林分院等高水平科研機構,打造本土科技研發人才孵化基地,同步開展科技管理人才雙向交流掛職兼職活動,進一步拓展合作空間,建立深度融合,共同發展的長效合作機制。實施“企業白領計劃”,每年選派一批優秀高校畢業生服務民企,為民營企業儲備一批青年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建設一批專業化的人才服務保障平臺,為高層次人才提供信息發布、引進落戶、創辦企業、人才政策兌現、社保醫療教育等優質便捷服務,積極培育和發展以市場化為主導的第三方人才服務機構。
(五)加快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近悅遠來”的良好創新生態
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建立靈活多樣的科技投入機制、科研管理機制、協同創新機制、創新創業機制、成果轉化機制、評價激勵機制。建立和完善適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開展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建設技術交易市場、分布式中試熟化平臺和技術轉移機構,加速更多成果從“實驗室”無障礙通向“生產線”;充分釋放科研人員的自主權,積極探索激發科技人員創造性的科研管理新模式,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規律、以信任為前提的科研項目管理和科研經費使用機制;進一步加強研發投入統計監測與考核評價,健全研發投入攻堅行動主體責任,建立政府投入剛性增長機制,引導帶動企業和全社會進一步增加研發投入;推行重大項目“揭榜掛帥”、“賽馬制”,試點項目“領銜專家制”和經費“包干制”;通過落實減稅免稅等政策,引導培育一批科技型企業,壯大供應鏈,接續產業鏈,強化創新鏈,攀升價值鏈,同時重構科技金融體系,進一步健全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的投入機制,設立創投基金,建立科技產業投資公司,推進知識價值信用貸款擴面放量,推進科技型企業在科創板上市。
附件:
黑龍江科技創新的經驗與做法
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伊春等地工業基礎“強”、產業鏈條布局“優”、產品種類“豐”、經濟附加值“高”、科技創新人才“廣”、政產研用“順”、創新思維“寬”、支持力度“大”,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好”,在科技創新諸多策略和實踐經驗方面值得我市借鑒。
(一)發揮財政職能,全面支持科技創新發展
整合區域資源,重點面向全國張榜“百千萬”工程科技重大專項和第一批“揭榜掛帥”科技攻關項目,加大地方財政對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引導、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獎勵方面的投入,科技創新投入年均增長率達到20%以上;充分發揮稅收政策對科技型企業的撬動作用,強化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向上爭取重大專項經費,解決科技創新發展資金需求;實施科技創新人才獎勵措施,鼓勵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科學劃分市、縣區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引導各縣區加大科技投入,形成區域科技創新的強大合力。齊齊哈爾市近年財政科技創新投入保持較高增速,2020年市本級科技投入達到2.51億元,主要用于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引導、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獎勵,落實齊齊哈爾市企業研發財政后補助政策,拉動了社會資本、企業主體投入科技研發的積極性。
(二)發揮政策支持作用,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發展環境
圍繞科技人才聚集、創新平臺搭建和科技資金投入等,出臺多項切實可行的政策細則,激發科技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促成人才集聚新高地;通過資金獎勵、優惠政策配套、人才激勵等多項措施,激發企業和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發揮政策的激勵機制作用;通過政策引導,出臺詳細資助實施細則,切實保障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營造科技創新發展的新環境,提升區域科技創新發展水平。齊齊哈爾市近年共有517戶(次)科技型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累計扣除達18.77億元,享受所得稅減免達4.7億元;45戶次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減免9636萬元,有力地強化了高新技術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激發了全市中小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的積極性。
(三)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培育壯大科技企業
統一計劃部署,按照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梯次培養創新主體,優化梯度結構。通過多渠道、多樣化引導創辦并豐富科技型企業發展內涵,建立多層次、多方式、立體化的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在建設質量和創新創業加速器上做足文章,完善科技型企業孵化成長體系;進一步提升科技型企業創新與成果吸納能力,支持企業建立科技創新平臺(基地),加強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大慶高新區2020年全年申報高新技術企業120家,較2019年同比增長145%,占大慶申報總數的61.5%;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230家,較2019年同比增長43.8%,占大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69.3%,占該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11.9%。
(四)實施轉型發展科技創新戰略,構建特色科技創新體系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發展為導向,構建以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一體化的科技創新平臺及技術鏈,推動“政產學研用”創新體系的建立;結合區域工業、制造業和林業等發展基礎,加快推進基礎產業與智能化融合,提升數字化科技水平;通過多層次科技項目為載體,實施轉型發展科技創新戰略,開展關鍵共性技術難題攻關,做足引進消化再吸收科技發展新時代文章,突破一批重大科技難題。伊春市圍繞林區綠色化轉型發展的需要,構建了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中試基地、企業研發中心為載體的科技創新平臺,以大型儀器、科學數據、專業人才為內容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以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科研生產聯合體為基本形式的科技企業發展平臺,以科技示范基地為依托和以計劃引導、網絡推介、項目示范、技術服務為手段的成果轉化平臺。哈爾濱市2019年設立了20億元戰略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推進“4+4”現代化產業體系,配套制定了8個產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及產業功能區“多規合一”地圖和導則,發布了哈爾濱臨空經濟區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林業產業、機器人特色科技小鎮等專項規劃。
(市政協教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