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能源工業產業轉型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和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省政協經濟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與延安和榆林兩市政協經濟委成立聯合調研組,省政協經濟委主任姚炬一行于2020年9月14至15日赴延安,16日至18日來我市在苗豐副主席的陪同下,圍繞“陜北能源工業產業轉型發展”專題進行了實地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陜北能源基本現狀
陜北是我省乃至全國重要的能源工業聚集地,陜北能源工業支撐了我省工業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承擔著打造我省經濟新增長極的重大使命。疫情以來,在中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陜北能源工業動力不減,呈現出了攻堅克難、創新驅動、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是發展動能不斷增強。以煤、油、氣產業為主的陜北能源工業已經形成“體量巨大、單極發展、世界領先”產業聚集生態,穩增長累積效應正在釋放。2019年,陜北工業總產值為6593億元,其中能源工業完成產值5407億元,占陜北工業總產值的82%,其中:榆林能源工業完成產值4205億元,占陜北工業的64%;延安能源工業完成產值1202億元,占陜北工業的18%。2020年,五大千億級能源化工項目陸續開工建設,世界級能源工程建設與運營管理隊伍正在向陜北匯集,優質資源和發展要素不斷注入陜北,人才虹吸效應越發突出,產業裂變、融合、創新不斷深入。
二是戰略地位不斷凸顯。2019年陜北煤、油、氣產量分別達到5.15億噸(全國第三)、2548萬噸(全國第一)和232.6億立方米(全國第一),為我國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堅實基礎。已經建成煤基烯烴300萬噸、煤基油品160萬噸、煤制甲醇220萬噸、煤制醋酸20萬噸、聚氯乙烯135萬噸、煤焦油加氫222萬噸、蘭炭5000萬噸的產能,2019年烯烴、甲醇、蘭炭、金屬鎂產量分別達到300萬噸、227萬噸、3151萬噸、42萬噸,占全國比重分別達到7.2%、4.8%、7.2%和60%;轉化原煤約10277萬噸,煤炭轉化率22.6%。
三是項目驅動不斷加速。延能化煤油氣綜合利用、洛川輕烴裂解等轉化項目和象道國際物流園建成投運。陜煤榆神煤炭分質利用化工新材料示范工程一期項目(180萬噸/年乙二醇)、陜西榆林能源集團有限公司40萬噸/年乙二醇、中國石油蘭州石化公司長慶乙烷制乙烯項目、延長石油榆神50萬噸煤基乙醇項目、兗州煤業榆林能化50萬噸聚甲氧基二甲醚項目開工建設。
四是創新引領不斷加強。延安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和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得以獲批,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院榆林分院項目、榆林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啟動建設。圍繞化石能源清潔高效開發利用與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補與規模應用、低碳化智能化多能融合與區域示范三條主線,布局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以能源技術革命為引領,推動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體制革命的國家級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
二、存在問題
一是項目推進遲緩。陜西未來煤液化一期后續工程、榆林煤制天然氣、陜煤化煤炭分質清潔高效轉化示范、延長榆橫煤基油醇聯產等6個項目已被納入國家煤炭深加工產業示范“十三五”規劃,但除陜煤項目動工外,其余項目均處于前期論證階段。
二是產業合力較弱。陜西省內集聚了大量的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汽車、新能源、裝備制造等產業,這些產業需要的精細化工品、合成樹脂、特殊牌號的合成材料等高端化學品仍嚴重依賴輸入。而這些高端化學品基本上以我市甲醇、烯烴、聚酯等為原料來進行生產、改性后供給上述產業。
三是項目儲備不足。以油煤氣鹽和光伏、光熱、風電資源為依托的各類資源綜合利用、協同利用、分級利用、多聯產的重大能源示范項目,基礎化學品到高端化學品深加工項目,以及智慧礦井、充電樁、5G工廠、能源互聯網大數據平臺等建設工作亟需加快。
四是管理水平不強。我市園區布點偏多、同質化程度高、定位不突出,協同發展、差異化發展不足。2020年,省應急廳認定多數園區為高安全風險或較高安全風險等級園區,在園區布局、配套功能設施、一體化安全管理及應急救援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
五是產業培育不夠。在國際局勢復雜多變、新型大國對抗、油價低位運行等復雜因素下,我市能源工業實現發展目標面臨巨大挑戰。長期以來,形成的“重原料和基礎化學品、輕高端化學品和精細化學品”的產業發展格局導致整體抗風險能力較差,數字經濟、生態經濟、低碳經濟等能源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處于起步階段,產業創新和培育亟待強化。
三、意見建議
一是強化創新驅動。創新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第一源動力,推進轉型發展,歸根結底得依靠科技創新。加快推進榆林科創新城建設,打造榆林能源工業轉型升級的“火車頭”;以創建榆林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契機,依托中科院榆林潔凈能源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創新平臺,建設能源清潔利用領域國家實驗室;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爭取設立潔凈煤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推進華大基因、華為中國能源大數據中心項目建設,推動浙大榆林先進技術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載體落地。
二是科學開發資源。鑒于我市大柳塔煤的開采期限不足20年的現狀,要管控能源資源開發規模,特別是優質煤炭資源開發規模,嚴格落實產能核定制度;繼續加大煤炭資源回采率檢查,特別是放頂煤采煤工作面資源回收情況,建立動態監測系統,出臺配套制度,從根本上形成“效率和回采率并重”的開發格局;立足能源結構中長期演變和煤化工市場和規模,科學配置煤炭資源,優化開發順序;從我市能源化工聚合體角度出發,系統規劃能源化工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打造世界級能源資源可持續開發高地。
三是提質增效產業。要推動煤化工產業高端化發展,加快我市現代煤化工產業示范區建設,在力促已建成項目實現“安、穩、長、滿、優”運行基礎上,爭取恒力集團、中科煤制油等重大轉化項目落地。積極推進煤炭分質利用、煤制烯烴及下游深加工、煤制芳烴—乙二醇—聚酯、煤制油等重大轉化項目建設。大力發展高端精細化學品,立足我市煤、油、氣、鹽綜合利用產業發展基礎,補齊我省精細化工短板,重點發展高性能、環保型的高端專用化學品和醫藥中間體、農藥中間體、助劑等高附加值精細化學品,發展石油化工難以生產的超清潔油品及軍用、航空航天特種油品、高檔潤滑油等。加快發展高端化工新材料,依托我市基礎化工原料的產業優勢,進一步將能化產業與航空航天應用材料、軍工材料、汽車應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聯動起來,推動能化產業鏈縱向延伸、橫向拓展,實現跨產業、跨區域的合力,引導產業結構和消費結構升級,增強持續發展動力。
四是打造世界鎂都。依托蘭炭尾氣煉鎂和煤電鋁聯營的低成本優勢,打造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鋁鎂新材料基地,到2025年我市鎂鋁合金產業新增產值1000億元。加快金屬鎂產業升級改造,圍繞煤—蘭炭—硅鐵—鎂—鎂加工產業鏈,建成鎂冶煉、鎂合金深加工和鎂產業服務三大產業集群,到2025年,我市鎂產量達到70萬噸左右,占到全國總產量的80%、全球總產量的60%。著力延伸鎂鋁產業鏈條,建設榆林國家鎂產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質量檢測檢驗中心,構建以氧化鋁—電解鋁、鎂冶煉—鋁鎂合金—器件加工一體化的鎂鋁合金加工產業鏈,推進陜西有色榆林新材料鋁鎂合金加工園區二期50萬噸/年鋁鎂合金、府谷鋁鎂產業深加工一體化產業鏈整合、錦界東風鎂業技術升級改造、綏德臻夢鎂鎂材料加工應用等項目,重點發展汽車輪轂、變速箱、航空航天、醫療器械、電子產品外殼等鎂鋁終端應用產品。
五是建設“西部氫谷”。氫能具有來源廣、熱值高、無污染等優點,隨著制氫成本下降和氫燃料電池汽車進步,讓氫能具備了規;、產業化發展空間。煤炭、油氣、電力、化工四大能源化工支柱產業給榆林市提供了豐富的化石制氫資源,主要包括蘭炭產業荒煤氣、煤化工副產氫、煉廠尾氣、氯堿企業副產氫、輕烴裂解副產氫等,現有副產荒煤氣的氫資源約180萬噸/年,正在建設的蘭石化80萬噸/年乙烷裂解制乙烯項目(榆橫工業區)副產優質氫7萬噸/年;榆林是全國重要的風電、光伏基地,利用棄風棄光而導致的未上網電力和電網用電波谷期的谷電可大幅降低水電解制氫的成本;榆林化工富氫尾氣變壓吸附純化制氫成本普遍在0.6元/m3以內,而北京、上海等地主要以天然氣制氫和電解水制氫,現階段成本普遍在1~3元/m3,相較上海、北京等地區,我市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產業具有明顯價格優勢。建議我省全面支持榆林建設“西部氫谷”,搶占氫能發展前沿,支持榆林創建國家級氫能示范城市。爭取在國家和陜西省“十四五”規劃中列入榆林氫能產業園、氫能特色小鎮,規劃制氫、儲氫、用氫、輸氫基地;創建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開展燃料電池公交車、氫能熱電聯供、燃氣混氫、加氫站等應用示范;支持榆林打造國內一流的氫能產業集群和裝備制造基地,依托華秦氫能產業園,打造氫氧切割機、電堆、膜電極等氫能核心裝備制造基地。
六是優化配置要素。利用好榆林能源礦產資源等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提高產業準入門檻,嚴格把關引進產業,聚焦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招引一批與榆林產業結構銜接配套的“強鏈、補鏈、延鏈”的高精尖項目。請示省政府制定支持榆林項目動態管理方案,針對用地、環境容量、能耗指標等“卡脖子”要素,進行市域統籌方案,推動要素資源跟著優質項目走。
七是加強區域聯動。大力提高我市能源化工基地的原料、燃料、材料在市內的多次轉化能力,將其打造成為可長期支撐我省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汽車、工程建設、裝備制造、建筑和現代農業發展的上游基礎原材料產業,真正實現初級能礦資源與初級轉化加工能力的最大化利用;充分利用聚乙烯、聚丙稀、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正在建設的聚酯等產品和項目,抓緊高起點規劃建設一批下游材料與制品加工園區,形成區域互動發展格局,建設區域互聯互動發展的能化大產業生態與區域產業發展新格局。
八是壯大新興產業。我市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興產業上下更大功夫。要依托能源優勢發展裝備制造業,加強示范應用,促進能源裝備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發展。要緊跟“新基建”的趨勢,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快5G、智能無人系統場景應用,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我市力爭年內實現市區、縣城、園區5G基站全覆蓋,有序推進千萬噸煤礦井下5G基站、5G場景應用和智能監控系統建設;加快編制智能無人系統產業總體規劃,啟動海則空天小鎮建設,建成靖邊無人機試驗測試基地,實現順豐支線物流無人機試飛。
九是完善園區管理。重點選擇榆神工業園等大型煤化工園區和煤化工企業集中較多的基地,按照綠色化工園區標準,著手推進和支持一批國家級與世界級綠色化工園區建設,高起點統籌規劃園區“五個一體化”:原料產品項目一體化、環境保護生態一體化、安全消防應急一體化、智能智慧數據一體化、管理服務科創一體化。在更大范圍、更大區域形成產業生態布局、循環鏈接和創新發展、綠色發展新格局。
十是加強項目監督。政府應對重點示范項目進行全過程、多層次監管,在項目推進的不同階段明確監管內容、責任主體和工作機制。在項目備案或核準期規范審批管理程序,加強組織協調,推動要素資源合理配置;在項目投產運行期,通過組織專家對裝置的建設和運行進行督查、審計和現場測定,嚴格監督安全運行、污染控制、資源消耗以及產品質量,確保項目建設和運行符合規范,符合市場準入條件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政策;在項目商業化期,盡快建立規范的示范項目成果鑒定與推廣機制,對于示范取得成功的項目給予權威、客觀的評價,為示范成果推廣提供依據,同時,應定期組織召開示范成果推廣會,為示范成果的推廣搭建交流平臺。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