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林業發展帶動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調研報告
為了貫徹落實四屆五次全會精神,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的決定》,推進新時期林業和草原工作高質量發展。七月下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組織相關部門負責人、部分政協委員深入我市南部縣區,就四大區域林業發展帶動產業發展助推脫貧攻堅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林業和草原基本情況
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積達到2248萬畝,林木覆蓋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4.8%,沙區860萬畝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年降水量由380毫米增長至580毫米。年沙塵暴由近30次降到基本沒有。年揚塵天氣由100多天減少到10天以下。優良空氣天數達到285天以上,連年位居全省前三,治沙造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階段性成就。
(一)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擴展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帶片網、喬灌草相結合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北部風沙區建成總長1500公里,造林175萬畝的長城、北緣、環山、靈榆4條大型防風固沙林帶,沙漠腹地營造起萬畝以上成片林165塊。僅本世紀的20年間,我市新建常綠針葉林180萬畝,完成“萬畝連接工程”52片,全市防沙治沙的質量和水準大大提高。森林資源增加,生態環境持續好轉,野生動物棲息地得到恢復,動植物種群與數量不斷豐富,全市現有野生植物470種,新引進栽培綠化植物90多種。有國家Ⅰ、Ⅱ級保護野生動物37種,省級保護野生動物11種,各類古樹名木2221株,建立了6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省級各1處,市級、縣級各2處;濕地面積69萬畝,生物多樣性指數顯著提高。同時,以改善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城市為目標,遵循“以人為本、身邊增綠”的原則實施城市綠化工程,在城郊建成長100多公里、寬1-10公里的環榆林城生態圈。建成了榆林沙地森林公園及神木兩山、靖邊五臺等16個城郊森林公園,打造國家級森林公園1個、國家沙漠公園1個、省級森林公園3個。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及鐵路沿線、河流沿岸、水庫周邊建成綠色長廊1800多公里。林業治污減霾、碳匯釋氧功能顯著增強,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二)經濟效益顯著增加。根據我市環境承載能力和自然條件,在主抓紅棗主導產業的同時,因地制宜發展核桃、山地蘋果等經濟林,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各類經濟林面積達348萬畝,初步架構起紅棗、“兩杏”、核桃、山地蘋果等獨具特色的經濟林果產業主框架,形成紅、黃、綠各色相融的經濟林果產業新形態,建立起集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經濟林果產業新體系。在北部風沙區建設長柄扁桃基地,與高等院校聯合進行豐產栽培技術攻關和產品開發,已成功研發了長柄扁桃食用油等產品。積極開展櫻桃、油用牡丹、樹莓、花椒等經濟林引種栽植試驗,取得很好的效果,林下養殖、藥材種植、生態旅游產業也在蓬勃發展。在各項林業工程的帶動下,苗木產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全市育苗面積達10萬畝,年產各類苗木8億多株,苗木花卉產值達20多億元。廣泛開展的造林綠化工程為廣大農民提供大量的勞動崗位,群眾通過參與造林護林,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和生態旅游項目,增加收入5億多元,農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生態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
(三)社會效益穩步提高。防沙治沙使沙區自然環境大為改觀,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和生產條件,為全市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對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發揮著良好的生態屏障作用,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對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支撐和保障作用。全市受風沙危害的150萬畝農田,由過去“三翻五種,十年九不收”的貧瘠之地,變成了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在防護林屏障的庇護下,榆林成為全省馬鈴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糧倉”;羊子飼養量達到1000萬只,實現了“林茂糧豐牧發經繁”,促進了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全市資源開采企業積極履行義務職責,對各自的辦公區域、廠區礦區、職工生活區及廠礦周圍進行綠化;各類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積極參與義務植樹活動。榆陽區發掘杏樹生態文化內涵,每年春、夏、秋季分別舉辦杏花文化節、杏果采摘體驗季和紅葉文化活動,著力開發以杏花、杏果、杏葉為主題的生態文化旅游產品,逐漸成為人們追求品質生活和親近自然的主要內容。沿黃各縣舉辦紅棗采摘體驗活動,引導人們親近自然、感受生活,極大地提升了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四)生態脫貧成效顯著。脫貧攻堅以來,榆林市按照“項目帶動、產業引領、保證重點、全面推進”和“一抓兩落實三推進”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生態脫貧攻堅。2015年至2019年,累計投入生態脫貧資金28872.18萬元。其中,兌付生態護林員工資4180.3114萬元,兌現貧困人口生態效益補償資金7551.33萬元,落實貧困戶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資金5110.4214萬元,兌現開放“五個一批”工程資金311.09萬元,重點造林工程發放貧困人口勞務工資660.7471萬元,投入貧困村或貧困戶特色林果經濟基地建設資金5338.586萬元、貧困村美麗鄉村建設投資5514.6933萬元、定點幫扶貧困村資金205萬元。
二、林業產業建設情況
(一)基地建設穩步發展,產業進程明顯加快。基地建設形成規模。截止2019年,我市林業系統已發展各類經濟林348.3萬畝,林業總產值達98億元。其中:紅棗保存面積170萬畝,其中掛果面積135萬畝;兩杏保存面積達90萬畝,其中山杏75萬畝,大扁杏15萬畝;長柄扁桃現保存天然林1萬多畝,人工林造林面積達38萬畝;核桃保存面積達43萬畝。2019年全市紅棗產量49.2萬噸,紅棗產值22億元,紅棗產值占到林業總產值四分之一。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市涉林企業眾多,其中大中型加工企業10多家、小型加工企業80多家,個體加工點2000多家,涉林企業數量增多,規模擴大,競爭力增強。國家級林業龍頭企業2家,省市級林業龍頭企業36家。林業產業向精深加工邁進,杏仁粉、杏仁露、紅棗咖啡、長柄扁桃油等產品相繼出現,并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二)適地適樹科學引導,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榆林市推進現代林業產業化建設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樹的原則,正確引導群眾,理性地發展林業產業,實現了由單一生態建設轉變為兼顧促進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生態和產業相結合的良性發展。形成了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模式,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同時進行多項課題研究,陜北有機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核桃引種試驗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與示范、長柄扁桃的保護與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技術專利。其中長柄扁桃有6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項成果通過省級科技成果鑒定。2013年11月26日,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正式批準長柄扁桃油為新食品原料!瓣儽庇袡C紅棗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與應用”研發項目,獲“榆林市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三等獎,“2014-2015年度中國林業產業(森林食品類)創新獎”。
(三)各類產業協同推進,呈現多種經營模式。大力發展林下經濟。通過鼓勵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在基地內發展林菌、林藥、林禽、林畜、林薯間作模式,以提高基地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形成種養殖一體化的現代生態農林產業發展體系。著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探索完善“大企業作引領,中小企業作支撐,合作社為紐帶,家庭林場與職業農民為基礎,現代園區為載體”的生產經營模式。重點支持生產大戶和家庭林場發展,著力打造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推動林業產業文化,發展生態旅游。充分利用林業產業發展優勢,從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和藝術文化等方面入手,突出“綠色游”、“生態游”、“產業游”、“農家樂”多種形式的生態文化旅游。通過舉辦紅棗文化節、杏文化節、生態攝影展、棗鄉采風行等活動,打造榆林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游,使生態旅游成為林業產業脫貧致富的新路子。
三、主要做法
(一)積極推廣降高塑形。加強低產園改造。2017年至2019年,榆林實施了以紅棗降高塑形為主的低產園改造34.346萬畝,落實到貧困村或貧困戶10.74萬畝,占總任務的34.81%,涉及貧困戶12525戶。其中,吳堡縣占比最高,達到80.02%。通過調查紅棗優果率從25%提高到60%左右,正常情況下普通棗園優果率為18-25%,降低樹體棗園優果率為72%左右,示范棗園優果率達到81%以上,紅棗品質明顯提升。降高塑形棗農收入顯著提高。根據紅棗降高塑形技術要點實施三年成型,畝產由原來600斤提高到1000斤。棗區人均紅棗3畝計算,年凈增加收入2550元。增加紅棗低產園補貼資金和撫育年限。根據《中共榆林市委 榆林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落實脫貧攻堅政策的通知》(榆字〔2017〕57號),由原來普通低改一年實施150元/畝,增加到降高塑形三年實施800元/畝。目前,全市有以紅棗為主的經濟林348萬畝,66.3%集中在8個貧困縣。因此,加快特色林果產業培育與發展,形成長效的扶貧機制,對穩定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二)典型開路示范推動。加快典型培育。形成了原生態特色生物循環經濟沿黃地區生態脫貧模式、“工作隊+聯戶幫扶+基地+貧困戶”林業生態扶貧幫扶模式,“企業+林業+貧困戶”生態脫貧帶動致富模式,“合作社+林業項目+種植+貧困戶”生態脫貧多種經營模式,“公司+訂單+農戶”林業企業助力脫貧攻堅模式。涌現出佳縣王寧山、綏德自強棗業等生態脫貧典型。加強典型宣傳。每年召開造林綠化現場會,將各縣市區生態脫貧典型模式作為重要的交流學習內容。編撰了《榆林生態脫貧探索與實踐》,編印了《生態脫貧政策文件匯編》《生態脫貧政策80問》,拍攝了《榆林“生態+”經濟—林下產業拓寬百姓致富路》等專題片。加強輿論引導。聯合新華社等紙質媒體和陜西衛視等視訊媒體報道榆林生態脫貧工作。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召開“防治土地荒漠化 助力脫貧攻堅戰”為主題的全國第24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紀念大會,聯合國糧農組織代表,中宣部、國務院扶貧辦及有關省和自治區林業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會議觀摩了榆林特色林果產業扶貧和造林綠化工程扶貧等生態脫貧典型。
(三)加快發展林下經濟。正確引導積極探索。近年來,通過鼓勵引導、資金扶持等方式發展林菌、林藥等模式,形成種養殖一體化的現代生態農林產業發展體系。全面發展示范帶動。截止2019年底,榆林市發展林下經濟示范企業118家,其中林下種植51家,種植面積5.5萬畝,年收益8963萬元;林下養殖53家,年收益1134萬元,林家樂14家,年收益935萬,共帶動貧困戶1270戶?茖W規劃有序推進。為加快推進林下經濟發展,編制了《榆林市林下經濟發展規劃(2018—2023)》。
(四)科技引領創新推進。加強科技服務。成立林業科技扶貧工作專班,局屬單位“一對一”包抓一個縣市區或一項工程。市林業產業開發中心包抓紅棗基地建設;市林科所包抓核桃基地建設項目。榆陽區選派40名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林業技術骨干作為林業科技特派員,對80個貧困村開展林業技術服務。加強技能培訓。在市縣林草部門中抽調1200名技術干部,組成市縣鄉林草技術推廣、實用技術承包小組。靖邊縣建立生態扶貧人才庫,組織技術人員進行實用技術培訓,科技扶貧已覆蓋全縣所有貧困村。子洲縣聘請山西核桃技術能手,蹲點18個鄉鎮進行核桃修剪、管理等技能培訓。加快科研推廣。開展了紅樹莓、黑枸杞、構樹、蛋白桑等科研項目研究,豐富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樹種。增強科技創新。發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如神木萬鎮陜西華和實業公司是一家紅棗精加工、現代化程度高的企業,主要生產 “曼喬”牌中高端紅棗咖啡、紅棗濃縮汁產品。
四、存在問題
根據我市林業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原因主要表現在林業產業起步遲,基礎差,規模小,效益低,配套資金少,投資標準低,覆蓋面小。與全市生態建設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極不協調,林業產業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增強林業發展后勁等方面的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針對我市林業產業分析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林業產業總產值低,結構不合理。林業產業總產值低。其主要原因是第二、三產業不發達,第二產業產值低、第三產業剛剛起步,林業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對農民增收的拉動不大。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林種、樹種結構單一。在加工業方面主要還是停留在初級加工階段,精加工少;在森林旅游等服務業方面發展滯后。
(二)產品科技含量低,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投入有限,科研力量不強,導致全市的經濟林產業開發技術力量薄弱,產品科技支撐力度不夠,產品附加值低。由于觀念和經濟等諸多因素造成從業人員整體素質不高。
(三)產業基礎設施薄弱,社會化體系尚未形成。由于歷史和自然等原因,林業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一是投入嚴重不足,致使基礎設施落后,大部分林區道路較差,影響資源培育和原料的輸出。二是林業信息化與電子政務建設以及林業管理手段和方式比較落后。三是林產品市場化程度低,各種生產要素還沒有向林業產業聚集,社會化體系尚未形成。
(四)管理粗放,服務弱化。由于投入不足、技術落后,田間管理粗放,更新改造緩慢,品質優化乏力,導致果樹老化、品種退化、品質下降;由于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滯后,修剪施肥、防治病蟲、疏枝拉枝、嫁接改良、花期管護等更是無人問津,放任自流,導致普遍存在重栽培、輕管理,重生產、輕營銷,重數量、輕質量,重回報、輕投入,重指揮、輕服務等現象
(五)產業化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產品整體檔次不高,綜合利用能力差,產品附加值低,深加工、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產業集聚度不高,數量多,規模小,布局分散。且龍頭企業數量少,我市僅有2家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8家省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與林業產業發達地區相比龍頭企業數量較少,企業帶動輻射能力明顯不足。
(六)勞動力缺乏。由于大量勞力外出務工,或跟隨子女陪讀,使農村青壯年勞力人員嚴重減少。農村留守人員占農村總人口40%以下,多是60多歲以上的老弱病殘人員,導致經濟林管理能力低下,果園撂荒、土地荒化嚴重,生產力水平大幅下降。
(七)產業抗風險能力弱。紅棗、“兩杏”作為我市傳統的產業,近年來受陰雨天氣、低溫凍害、冰雹等極端氣候影響,使紅棗、“兩杏”連年歉收甚至絕收,短期難以恢復,農民積極性下降。
五、對策建議
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的協調發展,不僅可以實現林業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還可以發揮林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精準扶貧以及人居環境中的積極作用。然而,當前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協調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建議對策。
(一)加快推進生態富民體系建設。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堅持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遵循市場規律,落實脫貧政策,發展富民產業,把“綠起來”與“富起來”相結合,科學規劃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和產業規劃。進一步推進四大區域林業建設,加強濕地公園、生態公園以及山坡荒地造林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強退耕還林還草,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恢復自然生態和提高環境質量,以更好地實現林業生態建設與林業產業發展的同步、協調和可持續健康發展的目標。創新林業產業融合模式,培育發展林業產業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支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培育林業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合機制,確保貧困地區、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加大力度引聚外部發展要素,做好資源有效配置促進產業優勢互補、聯動發展、健全協調發展生態富民體系建設。
(二)著力推進林業產業融合模式。林業龍頭企業帶動融合模式。充分發揮林業龍頭企業特別是加工型林業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向前延伸帶動林果生產基地帶動農戶發展,向后延伸通過物流和營銷服務連接市場,不斷延長產業鏈條。休閑觀光林業帶動融合模式。立足農業自然風光資源優勢,結合地方民俗文化傳統,大力發展休閑觀光林業、森林休閑康養,促進一產鏈接三產帶動二產發展!盎ヂ摼W+智慧林業”融合模式。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建設林業綜合信息資源和服務平臺,把發展訂單林業與加強產銷對接起來,推動林業產業動態、管理協同高效、生態價值凸顯、服務內外一體的林業產銷新模式。園區帶動融合模式。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引導農村一二三產業集聚發展。專業特色村鎮融合模式。打造農業專業特色村鎮,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促進二三產業聯動特色產業基地發展。
(三)合力促進林業產業持續融合。發展壯大林業龍頭企業隊伍。扶持大型林產品加工領軍企業,提高林產品加工轉化能力。引進省外、國外林企落戶,壯大實體規模促進優勢資源整合利用,增強市場競爭力。發展多種林業經營模式。積極探索跨區、多區協同聯營發展模式,促進各類經營主體結成利益共同體,構建融合發展的長效機制,提高貧困地區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大力培育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加大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涉林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林業產前、產中、 產后服務,推行“專業合作 + 農戶”等模式,增強對農民的帶動能力。建立健全林業行業協會的發展。 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扶持一批由政府部門、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科教及林業推廣單位等共同參加林草協會、聯合會,利用行業協會的服務平臺,有效整合行業資源,促進產業規范運行和發展壯大。
(四)創新林業產業模式持續發展。優化林業產業結構。推廣林農牧產業生態循環發展等模式,因地制宜地推進種養結合、林農牧循環,實現產業間的種養平衡、資源循環發展,促進現代林業發展方式與自然生態系統的融合。推廣綠色生態生產方式。突出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技術集成,示范推廣林業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模式,實現現代綠色生態發展技術與傳統林作方式的融合,促進傳統林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做強品牌林業。要實施品牌戰略,著力培育龍頭產業和產業集團,打造拳頭產品,帶動林業產業向規;⒓夯较虬l展。要創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增強企業造血功能,提升林業產業集約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林業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優質林產品品種研發、推廣,開展無公害林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認證。培育榆林紅棗、兩杏等區域公共品牌,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品牌規范,統一包裝標識,統一市場推介,以品牌提高林產品市場競爭力。培植林產品批發市場。依托區域特色主導產業培植重點林產品批發市場和物流園,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引導市場加強冷鏈及物流配送系統、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信息發布與電子交易結算系統、交易倉儲設施等項目建設,不斷增強市場對主導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
(五)穩步提升科技服務保障能力。加強公共服務。加強公共服務部門協作,履行好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供給職能,為各類創林業經營主體提供高質量的專業化服務,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建立統一的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完善“政府一站式服務”功能。加強社會化服務。鼓勵扶持村干部、農村能人、林技人員等建立農林社會化服務組織,形成全程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托管、經理人代營等多種服務方式。構建林業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覆蓋全程、綜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大林業技術服務。加強科研院校合作,開展“四個一批”科技項目建設(即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建立一批重大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示范基地。實施一批重點林業科技示范工程,建設一批科技示范鄉鎮、科技示范村、示范點)。加強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持續開展科技下鄉與科普宣傳工作。大力推進林業科技扶貧。充分發揮林業科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大對貧困村科技扶貧脫貧的支持力度。常態化開展“五個一”科技扶貧指導活動(即選定一個貧困村(優先深度貧困村)或一個林業企業;服務一個林業扶貧基地;推廣一項林業科技新技術;培訓一批基層林業技術能手;幫扶一批林農脫貧增收),提升林業科技扶貧的精準度。強化金融支持服務。推進政銀企合作,構建農發行、農業銀行與林業龍頭企業合作機制,打通企業融資通道。
(市政協農業農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