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榆林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4704次     時間:2020年07月03日

按照市政協年初安排,市政協環資委4月下旬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和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先后赴吳堡、子洲、神木、榆陽四縣市區,就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行深入調研,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2018年以來,市委市政府點上打造鄉村振興示范村、面上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點面結合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市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是頂層設計基本形成。從2018年開始,我市啟動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市級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用于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計劃用三年時間對全市2985個建制村實現全面整治。市委、市政府制定出臺了《榆林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榆林市深入學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性文件。同時,明確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強化了牽頭部門、推進部門職責,各縣市區、鄉鎮成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領導機構,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環境整治初見成效。全市開展了村莊清潔行動春節、春季戰役、夏季戰役,目前正在穩步推進“凈美榆林”攻堅戰。積極開展試驗示范,探索適合榆林本地的無害化戶廁模式,到2020年6月底,全市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31.27%,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到19.69%。目前,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到了90%以上,行政村治理率達71%,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585個建制村的污水集中式治理,占全市總行政村數的20%,占需要治理行政村數的68.9%,農村污水治理加快推進。實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持續開展拆危、拆舊、拆違和硬化、綠化、美化、凈化、亮化等“三拆五化”行動,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持續改善。依托鄉村振興示范村、標桿村和美麗宜居村,按照“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工作思路,連片治理,整區域推進。每個縣市區至少形成一條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連片治理區,且各具特色。榆陽區已形成南部丘陵溝壑區和北部風沙草灘區兩條連片治理區,給全市農村環境治理提供了范例。

三是考核督查機制不斷健全。我市已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實績考核的重要部分。實行月調度、季評比、半年排名、年度考核制度,對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的,給予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力、進展緩慢的,進行通報批評、約談,直至追責問責。目前已對各縣市區進行了三次通報,且進行了半年排名。各縣市區也建立督查機制,形成層層抓落實的良好工作局面。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情況來看,我市農村人居環境有了較大改觀,但各縣市區工作還不平衡,與先進地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個別地方、部門和干部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認識還不到位,沒有把思想統一到中央、市委的決策部署上來,認為三年行動目標太高、不合實際,沒有從農村人居環境欠賬多、需要補短板的角度去認識。少數干部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缺乏責任感、緊迫感,存在敷衍塞責現象,工作中措施不力,手段不多,行動上搞面子工程、短期突擊。相當一部分村民長期以來養成不重視環境衛生的習慣,積習難改。有的村民雖然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認可度高,但參與度低,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等靠要”思想嚴重,不主動作為,參與環境整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認為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消極觀望,存在“干部干、群眾看”“上邊熱、下邊涼”的現象。

(二)環境治理難度大。雖然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由于相當長時期內環境整治的重心在城市,對農村關注不夠,投入不足,欠賬太多,基礎薄弱。一是立地條件差。南部縣區多為丘陵溝壑區,溝壑縱橫,交通不便,農戶分散,導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實施難度大。北部縣區農民居住點多面廣,我市平均每村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北部縣區),最大村面積達88平方公里,村域面積大,垃圾相對點位較分散、收集較困難、運輸距離遠,收運成本較高。二是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任務重、管網長,分散處理技術不成熟,小型聚居點和散居農戶污水處理難度較大。農村住房普遍布局比較凌亂,房屋、廁所、圈舍、圍墻等建設存在自發性、隨意性和無序性。村莊通組入戶道路硬化率低,出行“最初一百米”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北部縣市區部分礦區村空氣、土壤、地下水等污染問題不斷加劇,加大了農村環境治理的難度。三是農村老齡化空心化嚴重。我市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農村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問題嚴重。根據調查推算,全市目前有近50%的村莊不同程度存在人口老齡化、村莊空心化、農業兼業化問題,尤其是南部丘陵溝壑區情況更為嚴重,2/3農村戶籍人口外流,農村人居環境實施的一些建設工程勞力缺乏、生產能力減弱,土地撂荒,農村公益性工程、重點項目無勞力實施。

(三)資金投入缺口較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大、運行成本高。一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口很大。部分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建制村基本實現100%通硬化路,但村組路、自來水管、電力等設施年久老化需要進一步維修改造,加之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要求改善人居環境的項目多、標準高,還需大量配備垃圾清運車、垃圾箱、填埋場,鋪設污水管道、處理廠,進行改廁、改廚,美化、綠化、亮化,對資金需求量大。二是缺少相應的管護資金。公路管養經費、污水處理設施運營管理費、垃圾收集轉運處置費及保潔人員工資等,都缺乏持續的資金保障,垃圾填埋場、污水處理廠、排水排污管網、農村改廁等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多數項目只預算初建投資,運行、維護、管理所需經費沒有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多元化籌資機制沒有建立。由于涉農資金整合難度大、多渠道投入機制尚未建立,導致有的環境治理設施配備后由于缺乏資金沒有啟用。加之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社會資本參與程度較低,村民自籌難度大,資金短缺已成為當前困擾我市各縣市區和基層的最大難題。

(四)村莊規劃普遍滯后。由于長期缺乏村域規劃,盲目性、無序性建設普遍存在。雖然近年來重視并加快編制村莊規劃,但也只有示范村、標桿村、美麗宜居村等少數村完成了規劃,大部分村只有村域現狀分析與規劃指引。部分規劃編制缺乏前瞻性、科學性,可操作性較差,指導性不強。有的村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道路規劃、產業規劃、基礎設施等專項規劃缺少有機銜接與融合,沒有形成“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群眾對規劃的知曉率低,參與度不夠,多數規劃難以執行或執行較差,規劃和建設脫節、“兩張皮”現象較為普遍。

(五)長效機制不夠健全。部分縣市區機構不健全,鄉鎮無環保、住建等站所,人員編制少,清潔員配備不足,力量薄弱,農村環境衛生監管工作幾乎是空白。有的城鄉結合部出現“三不管”現象。普遍缺乏管護機制,重建設、輕管護,有的地方甚至只建不管,有的設施遭到破壞或閑置不用。一些縣市區給農村建起了“垃圾屋”、配置的垃圾箱、垃圾桶,但利用率非常低,管用、有效的垃圾和污水處理制度尚顯不足,一部分已建成的環保設施尚存在管理主體不明、責任不清的現象。規劃、建設專業人才缺乏,技術指導不到位。部分村規民約重形式,約束性較差,對村民的激勵作用不大。

三、對策建議

(一)統一思想,切實提高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和全局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市有良好的經濟基礎、較好的新農村建設基礎、堅實的產業基礎、豐富的文化資源、優越的自然條件,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具有一定優勢。但如期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目標,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突出主攻方向,切實按照《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要求,強措施、補短板、建機制、促提升,為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現實需要,為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二)改革創新,不斷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一是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活動。結合不同季節和重大節日,持續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不良習慣,努力解決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合理選擇改廁模式,突出改廁重點,提升公共衛生水平。建立健全符合我市農村實際的“戶分類、村收集、鎮(縣)轉運”的垃圾清運模式,建立可回收垃圾資源回收體系。開展村莊硬化、凈化、綠化、亮化、美化“五化”行動,加快基礎設施“硬件”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開展拆危、拆舊、拆違和道路硬化、村莊凈化、庭院綠化“三拆三化”行動,抓好路電水房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改善人居環境。二是不斷完善建設和管護長效機制。引入市場化運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與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三是充分激發農民的內生動力。優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流程,健全村民自治機制和項目公示機制,保障村民權益。將農村環境衛生等要求納入村規民約,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

(三)因地制宜,努力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多樣性和規范性的統一。一是鼓勵支持整治的多樣性。我市各縣市區農村情況千差萬別,各地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辦法。比如,榆陽區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農居“三個美麗”建設、吳堡縣推行“十位一體”美麗鄉村建設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建議加大對地方探索的支持力度,從市級層面總結適合不同自然稟賦、不同經濟條件、不同民風民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案例,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推廣。二是對一些必要的規范性進行統一。對一些資源稟賦相同、文化習俗相近、家庭居住相鄰的農村,制定統一的技術指標進行規范,以確保整治的工程質量和感官效果。三是對整治工作進行技術進行分類指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內容不同,所需要的技術與模式也不同,即使同一種整治內容,不同區域農村所需要的技術與模式也不同。因此,建議在省級層面應對當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所采用的技術進行分類,科學分析這些技術的特點及區域適宜性,提出一份“自上而下”的技術供給清單,指導各縣市區在開展工作中,可以選擇出適宜不同區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技術和模式。

(四)加強宣傳,不斷激發廣大農民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一是發揮“兩代一委”的作用,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環境衛生保潔工作的宣傳、監督、考核、評比中來,做好示范帶頭作用和監督督促作用。二是充分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要求黨員帶頭自覺整治好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的衛生,示范帶動廣大群眾參與環境整治工作。三是深入開展環境衛生模范戶、美麗庭院、模范村創建評比等活動,通過發放宣傳單、張貼宣傳標語、網絡宣傳等方式,著力推進觀念大轉變、陋習大革除、習慣大養成、素質大提升,強化村民環境衛生意識,不斷激發農民群眾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的內生動力。

(五)完善制度,逐步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常態長效機制。健全資金保障機制,繼續加大多渠道籌資力度,形成“本級財政獎補、上級單位爭取、部分投入整合、受益群體自籌、集體經濟補充、社會捐贈贊助”的多元化格局,著重挖掘社會企業、在外鄉賢等資源,爭取互利共贏。健全長效管護機制,要堅持建管結合,逐步建立健全完備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運行長效機制,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常態化。要健全責任體系,落實主體責任,形成人人有任務、個個有壓力的工作格局。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66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