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調研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調研報告

關于榆林市淤地壩建設管理情況的調研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3130次     時間:2020年06月30日

為了更加全面了解我市淤地壩建設及風險管控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應對策略,促進榆林市淤地壩建設事業健康發展。根據省政協《關于開展陜北淤地壩建設管理專題調研的函》的安排要求,市政協提案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于6月10日至11日對榆陽區、橫山區淤地壩建設管理進行了專項調研,并召開了座談會議,聽取了市水利局關于淤地壩建設管理情況的匯報,F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榆林市淤地壩的基本情況。

(一)淤地壩形成歷史。我市是黃河流域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也是黃河中游地區開展淤地壩建設最早的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它的建設已成為我市水土保持建設事業的有效措施和重要標志。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在經過示范推廣、大力發展和鞏固提高的發展階段,建設數量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得到長足發展。實踐證明,建成的這些淤地壩工程不僅攔蓄了大量泥沙,成為溝道治理、減少入黃泥沙的主要工程措施,而且在改善生態環境、發展農業生產、防洪保安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特別是在淤地造田、糧食增產方面,給山區農民帶來很多實惠,深受群眾歡迎。

(二)淤地壩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淤地壩建設得到了全面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以前,該階段是大規模淤地壩形成的主要階段。1、這個時期全市共建成的淤地壩1.9萬座,占現存淤地壩總數的90%左右。2、這時期的壩主要是以數量多為主,但是存在缺少統一規劃、布局不合理、工程標準低、施工質量差等問題。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至2000年初期,該階段主要是以治溝骨干工程為建設手段。1、主要是在水土流失地區在坡面治理的基礎上,為加強綜合治理提高流域壩系的防洪能力,減少水毀災害,而在支毛溝中興建的控制性緩洪攔泥淤地工程(也通常稱骨干壩)。2、這些壩的主要作用是保護下游小多成群的淤地壩,減輕下游危害,緩洪攔泥淤地,穩定溝床,防治溝壑侵蝕。大部分壩控制流域面積在3-5km2, 庫容50萬m3以上,且壩體、溢洪道、放水建筑物“三大件”齊全。3、主要成效:從86年開始,截止2003年共批復我市治溝骨干工程230多座,國家投資4230萬元。這些工程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308km2,可攔泥2.19億m3,可淤地4.69萬畝。第三階段:2004年到2014年主要以小流域壩系為主要手段的淤地壩建設階段。1、它是主要“以支流為骨架、以小流域為單元,采用骨干控制,中小型淤地壩合理配置,上、中、下游兼顧,攔、蓄、排相結合,形成完整的溝道治理防護體系”。2、這些壩系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全市有二十七條壩系列入投資計劃,規劃總投資6.35億元,從2003年開始的十二個年度共計下達總投資4.26億元,其中中央投資2.53億元。建設淤地壩1195座,其中骨干壩242座,中型壩425座,小型壩528座,可增加總庫容3.215億立米,其中攔泥庫容2.181億m3,可淤地4.9萬畝,控制水土流失面積1270km2。列入投資計劃的27條壩系中,已有13條壩系全部實施完。3、壩系的主要作用:(1)使壩系的防洪標準由現在的10-50年一遇提高到200-300年一遇洪水標準,解決壩系防汛能力低的局面,保障溝道內淤地壩的安全運行。(2)在鞏固現有攔泥淤地成果的前提下,使壩系攔沙能力提高70%以上,有效的攔蓄泥沙和增加壩地。(3)解決壩系安全生產問題,使壩系形成上攔下種,攔排結合等多種種植利用形式,大大提高壩地利用率和保收率。

二、榆林市淤地壩建設成就

榆林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給淤地壩提供了優厚的建設條件和豐富的建設資源,廣大群眾豐富的筑壩經驗和優秀的科技隊伍,使淤地壩建設有了的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可靠的技術保障。經過幾代人6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市淤地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據統計,全市累計建成淤地壩22010座(其中:骨干壩1901座(含大型壩),中型壩7382座,小型壩12727座),建壩總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一?値烊葸_47.1億m3,已攔泥36.7億m3,淤成壩地66萬畝,年增加糧食產量3億多斤。

一是確保黃河安瀾。榆林市全市多沙粗沙區面積2.42萬km2,占黃河上中游粗泥沙區的30.8%,粗泥沙區面積1.34萬km2,占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的71.27%。而我市現有的淤地壩大多建在這個區域,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在泥沙的匯集和通道處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從根本上減少入黃泥沙,緩解黃河下游“懸河”問題,確保黃河安瀾。

二是鞏固了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為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榆林市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基礎。目前,全市建成的2.2萬多座淤地壩,淤成壩地66萬多畝,這些壩地已成為全市基本農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山區,壩地已成為農民不可或缺的口糧田。一般年份,壩地糧食產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壩地多年平均畝產量300-400公斤,有的高達700公斤以上。特別是大旱之年效果更為顯著,壩地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保命田”、“金飯碗”。

三是改善當地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榆林市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交通不暢,信息閉塞。但是,通過溝道建壩,使荒溝變為良田、天塹變為通途,不但使村容村貌得到徹底改觀,形成川道地形,同時,壩體成為便利交通的土橋梁,成為商品流通和山區群眾與外界聯絡的交通要道,極大地改善了山區農民群眾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據統計,靖、定、橫三縣建成的骨干壩有70%以上成為交通主干通道,實現了攔沙、淤地、通達三贏。

四是調節流域內水資源的利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通過溝道建壩蓄水,使得地下水位抬高,改善了流域的水份條件和小氣候,減輕風沙危害,更適宜于林草的發展,同時,也扼制了洪水災害的發生。

三、淤地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病險壩多,除險加固任務重,投資少。據《榆林市中型以上淤地壩除險認定報告》,全市目前現有病險淤地壩11995座,其中:骨干壩1364座、中型壩3809座、小型壩6842座。占總數的55%。近年來,雖然各級每年都投入一定資金用于病險淤地壩的除險加固,但面對數量龐大的病險壩,只能是杯水車薪。國家啟動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除險加固工程項目后,將有重大險情的2415座淤地壩列入規劃,計劃三年完成,截止目前第一批618座還未下達完成。由于維修加固資金短缺,病險淤地壩安全隱患難以及時根除,不少壩還由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重病。

(二)毀壞壩的修復率較低。 由于現有壩的病險率高達50%以上,這些壩抵御暴雨洪水的能力極低,每遇暴雨洪水極易發生潰壩。如,2012年榆陽、佳縣、綏德等縣的暴雨和2017年子洲“7.26”洪水,造成幾百座淤地壩遭到不同程度的毀壞。

(三)管理管護差。 淤地壩所有權歸鎮、村集體,使用權歸農民,有人種地,無人護壩普遍存在。加之必要的維修加固經費嚴重不足,錯過了維修加固的最佳時期,往往是“小病”無人管,“大病”管不了。

(四)安全隱患大。淤地壩在建成的初期,以較大的庫容投入運行,能有效的將溝道內的洪水和泥沙進行攔蓄,確保了一個時期溝道的安瀾,由此也改變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因此,隨之依溝道而建的民房、道路,壩下修建的大棚、校舍等生產生活設施隨處可見。但隨著運行期的增長和逐年的淤積,建壩初期的大庫容優勢逐漸喪失,病情、險情隨之凸顯出來。

(五)淤地壩建管機制不健全。淤地壩建設資金一直采用中央補助、地方配套的方式籌集,由于多年來縣級配套資金很難足額落實到位,導致了設計、施工、監理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如淹沒損失無法解決,導致一些工程無法開工建設;工程經費不足,造成工程質量標準降低,工程外觀粗造,尾留工程較多等諸多問題。隨著近年城鎮化步伐加快,再加上一些重點工程的政策引導,鄉村農民對淤地壩認識上也發生變化,阻工現象十分普遍。

(六)壩地利用率低,產權不明晰。盡管全市大約有66萬畝壩地,但是這些“保命田”真正利用率低,加之城鎮化農村人口的大量轉移,沒有把它的經濟效益發揮最大化,還有產權不明晰,形成管護力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低的現象。

四、建議和對策

榆林市的大部分土地資源分布在丘陵區,建設淤地壩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溝壑密度達4km/km2,侵蝕模數12000--14800t/km2.a。0.5公里以上溝道就有8.6萬條,長1公里以上溝道14670條,100平方公里以上溝道109條,據目前壩系建設較好的韭園溝、麻地溝、榆林溝等流域進行典型調查,其布壩密度平均為2.7座/km2,而我市現有淤地壩的平均密度僅為0.48座/ km2,丘陵區的建設密度為0.82座/ km2,由此推出,全市還可修建淤地壩5萬余座,這些工程建成后,可攔泥118.3億m3,可發展壩地160萬畝,加上現有的壩地,可達200萬畝以上。按現有農村人口計算,人均可達0.7畝。由此可見,淤地壩在我市發展潛力巨大,壩地開發前景廣闊。

(一)盡快上馬實施攔沙工程。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是我市建國以來最大的一項水保工程,涉及我市神木、米脂、榆陽等10個縣(區)(不含定邊、吳堡兩縣),137條小流域,總面積13375.13平方公里,實施它是非常必要的。攔沙工程修建的區域是黃河泥沙最主要的來源地,只有在源頭上攔住入黃泥沙阻止泥沙流向下游,才能使黃河河床不再抬高,才能使兩岸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到威脅。所以,它在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和榆林市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占據著重要的戰略地位。

(二)抓好病險淤地壩的除險加固。淤地壩建設是一項長久而艱巨的工作,病險淤地壩的維修加固已刻不容緩,它不僅是鞏固現有攔泥淤地成果、減少入黃泥沙的需要,更是防洪保安、解決區域糧食安全問題,從而發展壯大山區農村經濟、改善人居環境的需要。根據《榆林市中型以上病險淤地壩認定報告》,全市中型以上病險壩共5173座,其中:骨干壩1364座,中型壩3809座,估算總投資40.43億元。而我市列入國家一期項目投資范圍的僅670多座,大量的病險壩仍要帶病運行,請求擴大除險加固范圍、加大中省市投資力度,提高工程標準。

(三)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建設,調動各方面積極性。1、骨干壩、大型淤地壩因其投資大、技術性強、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由國家出資興建;2、中型淤地壩采取國家補助和群眾投入(投資、投工、投勞)相結合的建設機制。3、小型淤地壩則以地方和受益區群眾建設為主,國家給予適當補助。4、在淤地壩建設管理上應由水利部門按照規范要求,統一組織規劃設計、立項、施工和驗收,切實加強行業管理,以確保工程質量和效益。切實改變現在多部門在打壩無人管的現狀。5、積極引導各方面社會力量建設淤地壩,要實行誰投資、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管理;6、積極推行淤地壩產權制度改革,以國家投資為主建成的大中型淤地壩,淤成的壩地歸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壩地的使用采取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多種形式,落實管護責任。通過實行分級建設,調動了各方面參與淤地壩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

(四)市政府建議省政府盡快修訂淤地壩管理辦法,規范項目建設行為、提高管理水平。隨著淤地壩建設大規模的開展,壩系的運用管理被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所重視,通過不斷探索總結經驗,著重解決淤地壩的管護問題,提升管理水平。

(五)加快建立智能化管理平臺。對重要位置和偏遠無人管理的淤地壩安裝遠程無線監控系統,24小時對壩面情況進行全程監控,隨時掌握壩面情況及庫區水情變化,實現遠程管理和協調指導工作,對淤地壩工程的防汛救援、應急避險等工作指揮提供依據,有效提升工程度汛運行監控水平。

(六)強化蓄水淤地壩淤的管理。由于榆林市是嚴重水資源短缺地區,淤地壩蓄水能有效解決農田補充灌溉的問題,調節小流域水資源,所以群眾不愿意在汛期泄水空庫運行,應適當提高淤地壩除險加固設計標準,滿足淤地壩適當蓄水的要求。


(市政協提案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20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