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三館”建設及設計情況的視察報告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惠德存同志帶領文史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及市直相關部門于6月份就我市“三館”建設及設計情況進行專項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程概況
榆林市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位于榆林市高新區明珠大道以西,沙河路以南,長興路商業綜合體以北,占地面積約300畝,總建筑面積22.28萬平方米。該項目于2018年8月開工,由陜建九建集團承包建設,建設模式為PC總承包。現建筑主體全部完工,正在進行館內裝飾裝修工作,館內整體布展設計方案處于意見征詢階段。
博物館建筑面積約6.89萬平方米,地上建筑約5.37萬平方米,地下建筑約1.52萬平方米,總布展面積14600平米,地上四層包含前廳、12個展廳、2個展廊、貴賓廳、演藝廳、紀念品店、文博服務、咖啡廳、技術辦公區、行政辦公區、設備用房等,地下一層包括文物庫房、設備用房。
圖書館建筑面積約6.48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約4.84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1.64萬平方米。原設計總藏書150萬冊,閱覽座位1600個。共包含9個閱覽廳、4個自修區和一個24小時書城,另包含一個681平方米的報告廳和一個3550平方米的培訓教室區域。
展覽館總建筑面積約5.61萬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積約4.27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約1.34萬平方米,總布展面積約1.9萬平方米,規劃9個展廳及配套功能區、行政辦公區等綜合體。
二、存在問題
(一)“三館”工程進展緩慢,正式開館日期不定!叭^”作為榆林對外形象展示的“會客廳”,老百姓對“三館”開館期待已久。根據市政府安排部署,市住建局負責“三館”主體建設、室內精裝、室外景觀建設,市文旅局負責“三館”展廳陳列布展工作。但從2018年開工至今已有近四年,由于疫情反復,建筑設計個性化,建筑材料需特制,運輸難度大等原因,導致“三館”施工進展緩慢,建筑主體工程、室外景觀建設已完工,但室內精裝工作還未完成,館內設計、布展工作還未開展。
(二)“三館”的整體布展設計方案還未確定。2021年,“三館”中博物館的陳列大綱已報省及部門審批,文物收集工作逐步開展,但博物館、展覽館陳列布展設計方案及圖書館功能優化布局還未確定,將直接影響之后的布展預算和布展物資采購工作。
(三)“三館”人員招聘未開展、運行機制未健全。“三館”協助管理人員、講解人員的招聘和崗前培訓工作滯后,各館物資采購、文物征集、展覽資料收集等前期工作任務繁重,但相關工作人員配備不足。三館已成立綜合管理中心,但與之相匹配的運行機制尚未健全、無完整方案。
三、對策建議
(一)科學謀劃,合理布展。圖書館、展覽館、博物館布展內容質量至關重要,要加快確定博物館、展覽館陳列布展設計方案及圖書館的功能優化布局,根據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的自身特點,科學設計陳列布展方案,確定展覽內容,體現“三館”的多元化和個性化。在博物館的展陳中,可將各個歷史朝代進程中有關榆林的重大歷史事件串成一個具有觀賞性的展示項目。在圖書館的設計裝修中,要考慮到兒童、殘障人士、老年群體的安全設施設備,在裝飾材料選擇、消防安全物資、緊急情況救援方面要提前籌備。展覽館布展中可多設置體驗類設施,增強展覽內容的趣味性、知識性。
(二)創新經營理念,引入社會力量。物業、安保等服務類項目可采取外聘公司運營的管理模式。簡餐、咖啡廳、茶室等經營類項目,成立由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管理的運營公司,通過科學合理的運營方式來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刹捎谜袠艘M的方式,將各文創公司、民間手工藝傳承人、各縣民間藝術家所創作的優秀文創產品放入展覽館,可展覽、可銷售,以銷售業績提成的方式為職工增收,提高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三)利用政策優勢,引進人才留住人才。一是盡快開展各館管理人員、講解人員的招聘工作,“三館”應盡早聘請博物館學、考古學、圖書館學、檔案管理、信息管理等相關專業人員。提前開展文物征集、資料收集等工作。重視講解人員崗前培訓工作,通過專項培訓、專家授課、內部評比等一系列舉措,拓寬講解員的知識面,靈活掌握講解技巧,提升講解員的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培養一批“問不倒”的講解員,打造博物館特色人才名片。要重視社會民俗文化知識培訓,特別培養一批特殊人群講解員(為殘障人士服務)、外語講解員、方言講解員,要把講解員培訓成“宣講員、接待員、研究員、交際家”。二是合理運用我市高端人才引進政策,以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四)創新講解內容,突出展陳特色。博物館可根據所藏文物創新設計突出地域特色的講解稿,深挖文物背后的歷史故事,將文物與地方歷史、歷代名人相結合;展覽館的展陳設計要注重各類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不要急于求成,要慢工出細活;圖書館中可集中收藏一批反映榆林地方史的地方文獻、家書族譜等,供市民查閱。
(市政協文史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