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的視察報告
為了深入了解我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情況,繼承和弘揚榆林地域文化精神,推動全市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工作,2021年10月,市政協聯絡處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與市文旅局負責人,在高苗副主席的帶領下,先后赴橫山、神木、府谷、靖邊,通過聽取介紹、實地視察、座談討論等方式,對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情況進行了專題視察,F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遺產基本情況
我市不可移動文物數量多,等級高,類型全。全市現已查明各類文物點13883處,已公布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3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57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61處。重點文物古跡有我國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城址石峁遺址,殷墟之外發現的商代晚期規模最大的建筑遺跡清澗辛莊遺址,大夏國都統萬城遺址,萬里長城第一臺鎮北臺,西北地區最大的道教建筑群白云山道觀,陜西最大的摩崖石刻紅石峽等。榆林境內保存下來的戰國秦長城、隋長城和明長城,分布于我市的府谷、神木、榆陽、橫山、靖邊、定邊六縣區,其中明長城遺址1100多公里。榆林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出發點、解放戰爭的轉折點,革命文物眾多。全市被列為陜西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的就有16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楊家溝革命舊址、小河會議舊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
二、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普遍缺乏共識。社會各階層和各界人士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一些群眾認為文物保護這項工作付出多、回報少,加之涉及到自身利益等因素,導致很多文物保護工作因為缺乏共識而進展緩慢。在文化遺產開發過程中,也存在為了眼前利益只顧開發,忽略保護的現象。
(二)整體規劃滯后。我市已根據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需要制定了《榆林衛城保護規劃》、《統萬城遺址保護規劃》、《石峁遺址保護規劃》等十余項文物保護規劃,但缺乏全市性、整體性規劃。一些規劃缺乏科學性、超前性、特色性,導致部分項目推進緩慢,有的建成后需要反復修改優化,造成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三)專業人才緊缺。我市各縣市區雖然均已設立文管辦或者是文保所等專業的文物機構,但全市范圍內從事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的人員中,有考古、歷史、博物館等專業背景的不超20人。
(四)經費來源單一。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從前期的普查、摸底、收集數據,到后續的搶救保護、規劃利用都需要大量的資金作支撐。目前,我市文物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所需資金主要靠各級政府財政支撐,沒有完善的吸納社會資金的機制,渠道非常單一,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文物的保護和開發工作。
(五)體制機制不順。文物執法主體除了文化部門外,還涉及國土、建規、環保、交通等許多部門。目前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統籌協調的管理體系。在文化遺產遭到破壞時,無法及時處理,在部門聯動協作等方面協調機制尚需建立和完善,無法有效全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文化遺產。
三、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的建議
(一)提高認識,重視保護。在廣泛宣傳中省市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重點挖掘我市文化遺產背后的歷史故事和時代價值,使文化之魂得以傳承。在保護和利用的關系上,應該在充分保障文物安全性的基礎上,科學論證開發利用的可行性,做到有序開發。對于開發技術尚不成熟的,應謹慎開發,以免文物受到自然侵蝕、人為破壞等。
(二)整體規劃,重點打造。建議把全市文化遺產整合起來,根據每處文化遺產的特點,結合各縣市區實際情況,編制經得起考驗、有創新意識的規劃,明確保護范圍,提出文物保護的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任務,并將其納入全市總體規劃布局當中。應重點打造一批特色示范點,找準定位,集中發力,為其他文化遺址的開發利用創造可供學習借鑒的模式。
(三)吸納人才,強化隊伍。根據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工作的特點,既考慮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又考慮年齡結構、工作閱歷,把一些熟悉文化遺產相關工作、經驗豐富的優秀干部選拔到文物保護單位管理崗位,進行專業化的管理。每年定向招聘文物管理相關專業的人才,解決好從業者的編制、待遇等問題,使從業隊伍保持穩定。通過專家學者與年輕從業者結對互助、定期組織專業培訓等方式,不斷提升從業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水平。
(四)保障資金,拓寬渠道。在保證政府投入為主渠道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投融資新渠道,制定相關利益分配政策,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到文物保護和利用當中來。要引導一些特殊行業、民營企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參與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領域。
(五)健全機制,形成合力。建議建立由政府主導,相關部門與縣市區政府組成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組織、指導、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對于石峁遺址、統萬城遺址等重大歷史文化遺址,建議市上設立專門的研究管理機構,統籌保護與開發工作。要進一步收集和梳理重點歷史保護區、歷史保護文物的相關資料,切實做好電子信息化錄入和網絡建設工作,形成全市性資源共享新格局。
(市政協聯絡處)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