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考察報告
為了學習借鑒各地氫能產業發展先進經驗,加快我市氫能產業發展,打造西部氫谷,2021年5月中旬,市政協經濟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由惠德存副主席帶隊赴廣州、佛山、云浮、南平、武夷山、廈門等地就相關地市大規模低成本制氫、儲氫技術、氫燃料電池系統、加氫站及整車制造情況進行詳細考察,現形成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及前景
氫能具有來源廣、熱值高、無污染等優點,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氫能作為新能源的典型代表受到熱捧。2020年9月,國家五部委出臺政策,明確支持核心燃料電池系統及綠氫產業。同年,氫氣作為能源納入《國家能源法》,不建議再以;饭芾恚2021年,氫能作為未來發展產業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中,將會帶動形成萬億級新興產業。
經過本次考察,我們可以看到,沿海各地對氫能產業前景看好,國家政策利好撬動了巨大的投資浪潮,氫能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各地都在尋找自身優勢和氫能發展的契合點。云浮市超前部署規劃、全產業鏈引進、注重科研創新,取得了領先全省、全國的先發優勢。南平市南孚電池注重研發新能源儲能電池產品,打造核心技術競爭力。武夷山市探索共享租賃的新能源汽車應用新路徑,既節約成本又方便群眾。廣州廣汽、廈門金龍注重整車研發制造,不斷推出氫能汽車各種車型。廈門綠色低碳城市規劃及佛山舊城改造項目,擴大了氫能在全社會的多場景應用,構建了新型氫能產業生態。我們應該借鑒以上地市成功經驗,不斷探索榆林發展路徑。
目前全國氫能產業現狀如下:一是燃料電池布局成型。2020年底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已達7352輛,已在北京、上海等36個城市進行了商業化示范運行。2020年前以中輕車型為主,2020年后逐漸向重載車型發展。二是加氫站建設進度逐步加快。2020年底我國加氫站已建成128座,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等17個省份,其中上海、武漢、佛山等地已制定或出臺了明確的管理辦法。但我國氫能產業發展也存在如下問題:氫能產業集群已具雛形,相關的產業配套和商業化應用體系也在逐漸探索和完善,但盲目跟風上馬氫能項目將導致低質化競爭局面;氫能核心技術尚未突破,部分零部件和關鍵材料尚未國產,氫能產業化開發和市場培育與先進國家相比尚有差距。
在碳排放的長線約束下,國內外均看好氫能發展遠景。國際氫能委員會樂觀預測,到2050年氫能將承擔全球18%能源需求。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2050年氫能在我國能源體系中的占比約10%,氫氣需求量6000萬噸,年經濟產值12萬億元,全國加氫站數量達1.2萬座。氫經濟發展基本成熟,交通運輸、工業領域實現氫能普及應用,燃料電池車年產量達到3000萬輛。
二、榆林發展氫能產業基礎優勢
榆林市作為高碳排放的能源化工產業基地,面臨能耗和碳排放指標限制的雙重壓力。發展低碳、零排放的氫能經濟,是榆林經濟轉型的戰略性選擇。2020年6月,省委、省政府在榆召開了第十八次陜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座談會,要求榆林加快氫能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建設國家能源革命創新示范區。為此,榆林成立了氫能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推進氫能產業發展若干政策、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若干政策,啟動了榆林華秦氫能產業園示范項目建設。目前,華秦氫能產業園一期、振興路1000公斤加氫站項目正在建設中,氫燃料電池研發院士工作站協議已經簽訂,正在積極引進氫燃料電池、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和生產項目。
榆林發展氫能產業基礎優勢突出。一是豐富的資源優勢。低成本氫源是解決燃料電池經濟性的關鍵,而國內化工副產氫是燃料電池行業供氫的較優選擇。榆林市煤炭、油氣、電力、化工四大能源化工支柱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化石制氫資源。全市荒煤氣、氯堿副產、輕烴裂解年可制氫130萬噸。富余風、光能源年可制氫32萬噸。部分產能過剩的天然氣年可制氫20萬噸。全市每年僅未充分開發利用的氫能總量達180萬噸—200萬噸,這一體量優勢其它區域難以比擬。二是明顯的成本優勢。榆林化工富氫尾氣制氫成本普遍在0.6元/m³以內,氫源距本地應用端均在100公里以內,價格優勢明顯。榆林是全國重要的風電、光伏基地,利用棄風棄光而導致的未上網電力和電網用電波谷期的谷電可大幅降低水電解制氫的成本。目前電解水制氫每立方米成本約2元左右,遠低于國內制氫平均成本。三是廣闊的市場優勢。榆林作為國家能源化工基地,高端精細化工需氫量巨大,僅甲醇生產、烯烴、乙二醇、煤制油4個產業對氫氣需求量高達135萬噸/年。重卡改氫市場規模龐大,全市目前僅注冊的重卡運輸車輛就已達到10萬輛,加之周邊省份車輛,共計約有15萬輛重卡在榆從事運輸工作,且運輸集散區域相對集中,推進這部分車輛向氫燃料電池汽車轉型,有巨大的消費潛力和市場需求。
三、關于加快氫能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突出戰略位置。一是全面統籌謀劃,將培育發展氫能源產業提升到支撐榆林經濟高質量發展,攀登新能源產業高峰的戰略高度,建立榆林氫能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工作專班,由市級主要領導牽頭,各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將氫能產業發展擺在首要位置,完善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二是加強與上級部門的溝通對接,定期向省工信廳及其他上級部門溝通請示,積極匯報我市氫能產業發展情況、存在問題,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在氫能產業發展方面給予榆林更大的支持。三是明確氫能發展目標、實施路徑與行動方案,前瞻性推進氫能產業跨區域、全產業鏈布局,逐步引進氫能源上中下游產業鏈上知名企業,增強產業整體功能、綜合實力和輻射吸引力,力爭建成集氫能高端裝備制造、氫氣生產、儲存、運輸及綜合利用為一體的國家級氫能產業基地。
(二)完善政策激發企業活力。一是研究出臺產業扶持政策、技術研發平臺扶持政策、氫能小鎮管理規定等,探索示范應用范圍內氫能作為能源管理,并在行業準入、土地政策、原材料價格支持、創新研發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二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產業補貼政策與退坡機制。對氫燃料電池車輛示范性運行、相關裝備制造業、關鍵基礎設施給予財政補貼。出臺和落實電解水制氫的電價優惠政策,鼓勵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制氫-氫能交通項目,對終端分布式氫能熱電聯供等氫消費行業推出獎勵措施;三是完善人才引進政策。加強榆林與中科院、西交大等院校合作;I建氫能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組織重大技術攻關,提升氫能全產業鏈系統集成能力、關鍵裝備制造能力、關鍵技術研發能力等核心競爭力。
(三)招商引資推進重點項目。一是采取引進突破和產業融合的發展思路,迅速破局補齊氫能裝備短板。加快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廣東國鴻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佛山市飛馳汽車制造有限公司等公司簽訂的《共建榆林綠色氫能產業生態基地項目合作協議》有效落實,打造“可再生能源綠色氫能供應鏈基地”和“氫動力關鍵裝備及整車制造基地”。二是加快布局中期產業融合,強化我市裝備制造實力,包括壓力容器、汽車制造等,逐步形成批量化生產能力。引進示范項目建設,整合國內外高水平科研團隊,建設鎂基固態儲氫裝置及配套專用車輛,實現鎂基固態儲氫催化劑、工藝包、專有設備的研發和工業化示范。與榆林學院開展合作,規劃建立鎂合金儲氫產業基地。三是推進雙翼與國鴻佛山共建項目的落實,保證燃料電池汽車的后端應用。利用好榆陽汽車產業園等關聯領域,引進 8-12 米燃料電池公交車、4.5-7.5 噸物流車、市政環衛專用車等整車組裝制造,逐步實現批量生產能力。計劃兩年內在神木錦界工業園、蘭炭特色產業園等園區建成加氫站6個以上。四是在榆橫工業區布局“液體陽光”中期試驗項目,根據示范項目進展情況,適時推進氫能下游產業的應用示范。
(四)試點推廣發揮帶動作用。一是推進科創新城“氫能小鎮”建設,努力將榆林第一座加氫站-華秦振興路加氫站建成陜西省第一座日加注能力1000kg的固定式加氫站,滿足60-100輛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的氫氣加注需求。二是規劃建設兩到三個示范應用場景,建成氫能特色小鎮熱電聯供等先期示范項目。每個小鎮規劃配套 5 座加氫站、400 輛氫燃料電池汽車,以及若干氫能創新平臺項目。三是創建國家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重卡、公交示范項目、市政環衛車輛規劃布局。不斷優化系統集成技術,突破適用于重卡、自卸車、裝載車等的氫動力系統。同時要結合2022年在榆林舉辦十七屆省運會的機遇,加快采購氫燃料電池公交車,快速實現氫燃料電池公交示范運營,樹立榆林清潔、低碳的城市形象。
(五)完善監管優化營商環境。一是落實和完善包容審慎監管,在堅守質量和安全底線的前提下,由榆林各分管職能部門分類量身定制監管規則和標準。如,明確加氫站安全審批職能部門、油氫混合站的立項審批部門等。二是建立健全安全監管、質量監督、檢測認證等服務體系,建設氫能產業檢測服務平臺,構建氫能源與傳統能源協同管理平臺,逐步完善氫能產業鏈服務體系。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