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推進情況的視察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858次     時間:2021年07月15日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5月份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赴高新區第五小學、榆林市第十六小學、蘇州中學等學校,通過實地考察、座談交流的形式,就我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發展現狀

多年來,我市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注重國學經典、傳統節日紀念日、本土文化等教育內容,不斷推進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師生頭腦,市教育局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課程建設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的指導意見》,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單獨列項,要求傳承發揚革命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中汲取養分,大力弘揚和傳承中華文化、陜北文化、邊塞文化等,并將其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一是各縣區、學校立足區域實際,圍繞“一區位”(塞上榆林)、“兩精神”(治沙精神、轉戰精神)、“三線路”(長城線、黃河線、無定河線)、“四主題”(紅色榆林、金色榆林、生態榆林、非遺榆林),著力課程研發,構建富有地方特色和區域文化的校本課程。二是市教育局編寫地方教材《可愛的榆林》(包含榆林市域內13個縣市區地域風情、傳統民俗等內容),免費配發各學校,義務教育三到九年級和高一高二年級學生人手一冊。定邊縣開設了《美麗定邊》課程以及神木市第一小學開設了《農耕文化綜合實踐》課程、綏德師范附屬小學開設《“兒童剪紙”藝術社團校本課程》以及靖邊縣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以“紅色經典”為文化建設的主色調,打造了豐富的紅色教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活動各具特色。三是我市每三年一輪分年舉辦運動會、藝術節、讀書節,以賽促訓,以評帶訓,以展促培,強化優秀傳統文化活動;每年組織“三會”,即漢字聽寫大會、成語大會、讀詞大會,以此為載體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各縣市區、各學校以傳統節日和重大紀念日、讀書節、藝術節、體育節、推普周等活動為載體,策劃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常態化開展經典誦讀進校園、書法課程進校園、傳統體育進校園、傳統曲藝進校園、“少年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等系列活動,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榆林市蘇州中學將誦讀經典課堂設置在河濱公園、紅石峽、世紀廣場等,進行情景式教學,讓學生在誦讀經典中,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高新第五小學設置戲曲、革命兒童劇、科技之光等興趣班,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探索、研發人工智能、3D打印、激光雕刻等,既培養他們的創造力,又開發智力,與時代接軌,與社會發展同步。四是全市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制定出臺《榆林市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構建由學生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5個維度18項指標組成的“五維評價”指標體系,市教育局每年開展針對縣市區教育行政部門的目標責任考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作為重要考核內容。

二、存在問題

(一)傳統文化課程開發不足。中小學強化了多元的綜合素質教育,種類豐富但內容散亂,系統性和完整性不足,課程設置缺乏階段教育設計、目標教育規劃,對優秀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內在價值挖掘不夠,大多只是淺嘗輒止,沒有發揮其以文化人的社會教育作用,對青少年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素養培育不足。

(二)基層學校對傳統文化進校園的重視不夠。在“重成績輕文化”的社會背景下,基礎教育管理者對傳統文化認識不清,片面追求學!吧龑W率”,加之導致開展的各項活動實效性弱、教育內容膚淺等問題,難以進入學生的內心。甚至有些學校認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加重了學生學業負擔,所以配備兩份課表來應付教育部門的突擊檢查。

(三)傳統文化教育師資力量不足、資金支持不足。傳統文化進校園需要一定的經濟扶持,由于鄉鎮學校資金不足、師資力量不足,出現城鄉學校發展不平衡,各縣區學校資源配置不均衡現象。政府對學校傳統文化特色課程研發、師資隊伍培養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小,導致學校對研發特色校本課程的動力不足、興致不高,傳統文化師資匱乏,導致不少學校教師傳統文化培訓少,地方特色課程開展少、質量不高。

三、對策與建議

(一)應優化選擇進教材傳統文化的內容。教育主管部門要嚴格把關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的內容,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重點選擇傳統文化中涉及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人格修養教育等方面精華,大力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價值,將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現代文化相融合。學校要把發現傳統文化內在價值和培育青少年內在素養相結合,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等途徑,逐步將民族精華內化為青少年的精神素養,培養和提升青少年的民族意識、愛國情懷,促進青少年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遵循教育規律,科學課程設置。整合現有學校課程資源,改變零散的、個別的和效率低的傳統文化教育狀況,優化課程,提高效率。根據中小學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合理設置傳統文化課程階段目標,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學校在傳統文化的內容選擇、承接、重點考量、形式選配等方面進行研究,根據學前教育、中小學不同的文化認知、個性興趣,開發適合本地區不同階段的學校課程,內容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層層遞進,學校在開展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時應遵循“繼承、弘揚、創新”的發展路徑,做強主干課程、做精主導課程、做優做活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利用本校師資和本土傳統文化等資源優勢,形成傳統文化研究氛圍,讓傳統文化的火種在校園生生不息。

(三)加大師資力量的培養。對于傳統文化師資力量的培養,教育局可以統籌安排各類培訓。此外,還可以充分挖掘社會資源,尋找當地有名望的書法協會、戲曲協會等專業教師,為學校傳統文化課提供教學指導。當然,還可以挖掘家長資源,請具有專業傳統文化技能的家長走進校園,對教師進行技能培訓。人才保障之外還應加強經費保障,尤其是對鄉鎮學校、貧困學校進行資金扶持,鼓勵社會資本向文化教育領域流入。

(四)統籌協調社會資源。加強學校與博物館、文藝團體、社會力量、紀念地之間的聯系,鼓勵定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特色活動課堂等,形成文化資源共享、共建模式,豐富傳統文化課程形式,優化學校資源配置。鼓勵各縣市區的中小學定期互相交流、參模學習,鼓勵各學校優秀教師外出考察學習,開展優秀特色課程評選、優秀傳統文化校園評選等活動,激勵中小學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校園重視起來。

(五)健全考核評價制度。鼓勵學校學校成立有專門的領導小組且明確職責,領導小組定期研究民族民間文化、傳統文化內容。相關部門定期檢查、考核、評選優秀推廣實踐案例,解決“精神傳承”與“技藝傳承”脫節問題。


(市政協文史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88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