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視察報告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視察報告

關于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311次     時間:2021年01月14日

按照市政協全年工作安排,10月中旬市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在市科技局、農業局的積極配合下,赴榆陽、靖邊等縣區,就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基本情況

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是指供從事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合作、農業科技示范與服務等科技活動的各類平臺的總稱,包括農業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科技試驗示范、農業科技服務等平臺。目前,我市已建成農業科技園區、星創天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聯盟和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等各級各類農業科技創新平臺50多個。其中,自2013年,榆林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批準為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又獲批神木、靖邊、橫山等6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今年重點培育神木現代特色農業園區申報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全市已建成星創天地25個,其中榆林市生態易經谷、榆林市沃野種苗、榆林市東方紅小雜糧等8個獲批國家級星創天地,榆林市大地種業、子洲山地有機蘋果、榆陽區陜北兄弟雜糧等11獲批省級星創天地;聯合有關高校、院所、企業重點建設了紅棗、白絨山羊、馬鈴薯、羊絨毛制品、節水、玉米、瓜菜、海紅果等11個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建設了農業節水、現代生物技術、特色農產品檢測、清潔能源、沙生植物、沙棘、農產品加工、園林技術與景觀設計9個農業重點實驗室,其中,陜西神澳農業生物技術開發有限公司與榆林學院聯建的“四主體一聯合”陜西省肉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省科技廳首批“四主體一聯合”校企聯合研究中心。已建成紅棗、馬鈴薯、海紅果、沙產業、星創天地5個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立了馬鈴薯、玉米、小雜糧、紅棗、山地蘋果等6個大學試驗站,子洲山地蘋果試驗示范站被認定為省級縣域科技創新試驗示范站;神木市爾林兔鎮被省科技廳批準建設首批省級科技創新示范鎮。

2020年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共計開展農技服務280多場次,引進農業新品種580余個,新技術50余項;孵化小微企業99家,培育創客有1684人;培訓人數超過3萬人次,培訓貧困人口3000余人次;吸引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等科技服務人員130人、創業服務團隊115人進駐科技創新平臺;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實用技術推廣、培育科技型涉農企業、農村人才培育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我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現代農業提質增效、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技支撐。

二、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經費投入不足。平臺建設單位及地方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投入普遍較少,科研平臺的建設需要投入大量的硬件、儀器設備,日常運營和維護都需要穩定的經費資助。因經費投入不足,多數創新平臺儀器較為落后,為科技創新活動提供技術支撐力量不足。

(二)農業科技創新平臺人才隊伍不強。具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人才是科技創新平臺的要素之一,全市涉農部門專業技術人員不足萬人,每萬畝耕地擁有農業技術人員不足2名,遠低于國家規定每2000畝配置1名農技人員的標準要求。且普遍年齡偏大,中青年技術人員短缺,斷層問題突出,能夠參與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科技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導致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進緩慢,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低。

(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成果轉化率不高。全市每年產生的“科技成果”數量不少,但成果轉化率卻很低,一些科技成果與當地農業發展聯系不緊密,與生產實踐相脫節,一些工作局限在試驗示范,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只停留在試驗田里,沒有形成“點、線、面”的連接。同時,通過科技創新平臺引進的國內外新技術、新品種也較少。

三、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思想認識。2020年,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出臺的一號文件《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其中第二十六條強調,加強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創新平臺基地建設為農業科技支撐的重要一環。農業農村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作為農業科技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系列舉措中的重要環節。做好平臺建設工作,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牽頭,各部門協力,齊抓共管。

(二)加大農業科研投入,提升農業科技水平。農業科技的提升到具體產出,中間有一個較長的孵化、孕育過程,大部分企業沒有承擔該周期成本的意愿和能力。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主導,科研院所和科創平臺為載體,吸引農業企業積極參與。我市近年來在農業科研方面的投入不斷增加,但是與實際需求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為提高農業科研成果的產出,還需要在將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繼續加大對農業領域的科研經費支持,在農業人才培養,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農業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等方面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在經費和政策上予以支持。

(三)完善農業人才培養模式,扶持農民創業。在完善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資源,依托高校,由科技部門牽頭,組織多種形式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活動。通過科技項目的實施帶動科技人才向科技創新平臺集聚,靈活采用集中培訓、網絡授課等方式,對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行農業技術培訓活動。以點帶面,利用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帶動一批返鄉農民工,畢業大學生和職業農民參與到全民創新,全員創業中來。

(四)構建農業科研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當前,我市在農業領域的基礎研究和儲備研究起步較晚,基礎較為薄弱。我市推廣的大部分農業科技都是從其他省份、地區引進。上述基礎研究存在耗時長,見效慢,投入大,風險高的特點,需要政府給予較多的前期投入。在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方面,需要由政府主導,利用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吸引院校、科研院所專家和民間農業科研人員參與進來,從需求出發,結合本市農業發展實際情況,探索研究適合本市的農業科技成果,提高成果轉化率。

(五)推進智慧農業建設,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由政府牽頭,科創平臺主導,共同創造適合農業科技推廣應用的條件,努力發揮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在農業科技推廣中的帶動作用,構建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優良的全方位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應當以信息化建設和智慧農業建設來引領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的開展,積極建立覆蓋全市的農業科技信息網站,為基層農業工作者提供科技支持。


(市政協農業農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138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