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情況的視察報告
根據市政協2020年工作安排,7月15日至16日,市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榆林市委主委蘇世強帶領部分市政協委員,深入市檢察院、定邊縣檢察院,通過現場查看、聽取匯報、座談交流等方式對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情況進行視察,現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檢察公益訴訟工作開展情況
2015年7月以來,全市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檢察工作以來,牢牢把握公益這個核心,積極擔當作為,依法履職行權,在安排部署、機制建立和案件辦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堅持在創新中發展,努力打造榆林公益訴訟檢察特色品牌,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法律和社會效果。主要工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作為,強力推進。公益訴訟開展以來,全市檢察機關逐步建立了“一把手”工程、“一體化”辦案、“一盤棋”協作模式,成立了全市公益訴訟辦案協調指揮中心。先后組織開展了“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煤石油領域環境污染防治等一系列專項監督活動,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0年6月底,全市共摸排公益訴訟案件線索2076件,立案2047件,發出訴前檢察建議1872件,共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55件,已判決生效39件。通過公益訴訟案件辦理,共修復被損毀和違法占用林地、耕地59945畝,回收和清理生活垃圾、固體廢物64176噸,關停和整治造成環境污染的企業15家、養殖場8家,督促收回國有財產、人防工程異地建設費、套取或冒領國家補貼資金等各項費用5269萬元。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全市檢察機關立足黨委政府工作大局,結合榆林地域特點和辦案實際,以“藍(天)綠(水)黃(土)紅(革命舊址)黑(煤石油)”五大領域為公益訴訟辦案重點,打造公益訴訟“榆林檢察”品牌。榆林市檢察院辦理了全市首例由檢察機關提起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針對陜西橫山區境內大理河發生水污染事件并產生應急處置費用667629元,榆林市檢察院及時向榆林市政府發出檢察建議,督促市政府相關部門啟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程序。府谷縣檢察院辦理了府谷黃河沿線非法排污采砂破壞生態環境系列案,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欄目針對黃河生態檢察公益訴訟,專題對府谷縣檢察院進行了采訪報道。定邊縣檢察院針對太中銀鐵路臨時占用土地長期無人復墾、無人監管現象,定邊縣檢察院依法向縣自然資源與規劃局發出訴前檢察建議,推動近五千畝土地進取復墾。今年五月份,定邊縣檢察院建成全省首個最大的檢察生態公益林基地。
3.完善機制,凝聚合力。檢察機關牢固樹立服務大局意識,積極爭取黨委領導、人大監督和政府支持。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強檢察機關依法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的意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檢察機關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決議》,與市監察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公益訴訟工作協作配合的意見(試行)》。同時,積極探索推動檢察公益訴訟跨區域協作,市檢察院與陜西呂梁市檢察院、忻州市檢察院及沿黃的十三個縣區檢察院加強協作配合,共同制定了《關于開展“黃河母親河”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協作配合工作機制的意見》,這一做法被《檢察日報》予以刊登。通過借助各方力量,檢察公益訴訟體制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為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全面開展營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存在的問題
1.檢察公益訴訟社會知曉度還不夠高。社會公眾對公益訴訟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公益訴訟的制度安排了解不多,群眾舉報少,線索發現難,在爭取群眾廣泛支持,營造濃厚氛圍上仍需要下大氣力。政府職能部門對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性質認識存在偏差,工作配合不夠,檢察建議落實難。
2.檢察公益訴訟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是一項全新工作,法律規定較為籠統,實施細則、工作流程等尚在探索和制定之中。檢察機關與政府職能部門之間的線索移送機制和信息共享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目前僅與部分職能部門初步探索建立了銜接溝通機制,行政執法和檢察監督仍然各自為陣,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直接影響到執法效果。而單獨依靠檢察機關解決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類案件調查取證涉及到勘驗、鑒定的費用等問題,存在實際困難。
3.檢察公益訴訟人員素質能力亟待提高。公益訴訟所涉及到的部門法律法規龐雜,與行政執法機關比較,檢察機關民行檢察部門處于弱勢,干警在辦案思維,知識儲備等方面都有待轉變和提高,監督能力的不足,也是造成民事公益訴訟一直未取得突破的原因之一。
三、意見和建議
1.增強對公益訴訟的法律認識。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對于維護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依法行政和法治政府建設具有重大意義。建議檢察機關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領會中央決策部署和立法精神,進一步認識公益訴訟在保障民生、促進依法行政上的重要作用,認真提煉工作經驗,深入分析工作難點,扎實推進公益訴訟工作。建議政府各行政職能部門進一步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積極有力地協助做好公益訴訟法定程序要求的各項工作,主動接受和配合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形成公益訴訟“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推動公益訴訟工作深入發展,取得更大成績。
2.努力營造公益訴訟的良好社會氛圍。建議檢察機關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采取以案釋法的方式,對于社會影響較大、人民群眾廣泛關注的典型案件,及時發布案件信息,公開案件辦理情況,積極回應社會關切。要主動加強與各級人大代表、各協會組織以及司法行政部門和律師協會、媒體等多方面的溝通聯系,把公益訴訟制度納入普法宣傳教育范圍,提高公益訴訟制度的社會知曉率,形成保護公益的強大合力,為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3.積極構建公益訴訟工作的長效機制。一是檢察機關要制定和完善公益訴訟工作的實施細則和工作流程,加強案件內部發現機制和線索移送機制建設,形成以民行部門為主導、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時,要進一步強化訴前工作,提升檢察建議質量,以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嚴格執法為目標,不斷提升公益訴訟的法律效果。二是探索完善與相關部門的外部銜接機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和辦案協作等制度。政府各職能部門要重點完善協作配合機制,在調查取證、損害鑒定、人員交流等方面全力支持和配合,在信息共享、技術咨詢等方面強化協作。三是整合監督資源,充分發揮紀檢監察職能和檢察監督職能作用,完善案件線索雙向移送反饋機制,增強監督合力。
4、加強公益訴訟工作能力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隊伍建設,制定人才引進計劃,充實公益訴訟一線辦案力量,通過專題研討、案件實訓、庭審觀摩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系統培訓,提升辦理公益訴訟案件的能力和水平,保證人員配備、能力素質與職能拓展和業務增長相適應,拓寬范圍,積極探索“等”外領域。另一方面要加快推進公益訴訟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手段,拓寬線索來源渠道。秉持“公益”初心,把“保護”挺在更前面,始終圍繞黨委政府決策部署,圍繞榆林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圍繞增進民生福祉深入推進公益訴訟工作。
(市政協社法民宗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