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等三項行動的視察報告
為進一步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成果,促進我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5月中旬,市政協副主席楊志先帶領部分委員和相關部門負責人深入榆陽、橫山、靖邊、定邊等縣區,就 “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造林綠化示范點建設和高速公路生態廊道建設工作進行實地視察,并召開專題座談會,F將視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等三項行動開展以來,全市迅速掀起造林綠化熱潮,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提質增效實戰方案,全市41家企業積極響應市委政府號召,主動承擔生態治理社會責任,全力投入全市造林綠化工作,累計投資4.32億元,對城郊及繞城快速干道沿線區域進行大規模綠化,栽植喬灌木2200余萬株,完成造林綠化10.9萬畝,為古城榆林增了新綠,添了新景,產生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一)全市生態綠化品質大幅度提升。中心城區、高新區和科創新城空閑地全面完成綠化面積90萬㎡,中心城區新增綠地面積1240余畝。繞城快速干道沿線的危舊房屋、違章建筑得到清除,沿線環境得到整治,集中規劃建設了交通運輸服務區、物流區,新建了生態公園、農民公園、風箏園等一批園林式景觀,生態環境質量明顯得到改善。同時,高速公路生態長廊建設快速推進。各縣市區根據地形地貌特點,對包茂、青銀、綏延、吳定等高速公路沿線及各服務區、收費站、立交環島進行綠化全覆蓋,做到綠化與自然環境相結合,提高整體綠化效果,高速公路沿線生態長廊初步形成,生態治理水平顯著提升,成為展示榆林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
(二)苗木積壓和土地糾紛問題得到有效化解。近年來受市場環境影響,全市苗木存量達5億多株。為化解苗木積壓問題,保障群眾利益,“三項行動”綠化工程要求優先使用鄉土樹種和本地苗木。目前,已使用栽植本地苗木6000多萬株,苗木產值3億多元,極大地緩解了苗木積壓的壓力,促進了生態建設可持續發展。在造林綠化過程中,積極采取措施破解造林地塊落實難的問題,對有爭議的造林地塊,采取先造林,后解決爭議,解決后林隨地走;對耕地、城區空閑地等地塊實施造林綠化,保證原土地性質不變;對糾紛較大、群眾阻工嚴重的,由區縣政府會同公檢法司部門共同協調解決,保障工程順利實施。
(三)助力脫貧攻堅促進農民增收成效明顯!叭椥袆印遍_展以來,造林綠化工程起苗、整地、栽植和澆水等各個工序每天使用勞動力52560人,工資每人每天180元到220元,以工期40天、工資每人每天180元計算,參與務工人員人均可增收7200元,累計可增收3.78億元。據不完全統計,“三項行動”累計吸納貧困戶3072人,在新冠疫情期間,顯著增加了無法外出打工群眾和貧困人口經濟收入,為助力脫貧攻堅,穩就業保民生,促進農民增收成效非常明顯。
(四)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明顯增強!叭椥袆印遍_展以來,全社會對生態建設的關注度進一步提高,對生態治理的認可度進一步增加。行動期間,全市人民的植樹熱情空前高漲,愛綠護綠意識不斷增強,市直機關80多個部門,4000余人帶頭開展了義務植樹造林,累計完成義務植樹980余萬株。大地植綠、心中播綠的綠色理念深植人心,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明顯增強。陜煤集團曹家灘煤礦是41家企業中認領任務量最大的企業,通過參與“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企業對生態文明建設有了更深的認識,該企業負責人明確表態,可以連續三年按照今年的任務和投資規模繼續參與“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
二、存在問題
(一)造林綠化資金籌措難度加大。受新冠疫情影響,全市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市級財政增收難度加大,盡管在林業方面的資金投入有所增加,企業也能夠積極認領任務地塊,但仍然存在較大的資金缺口。特別是高速公路生態長廊建設工程,規劃補植補造面積11萬畝,計劃投資2.73億元。但經各縣市區多方籌資,現只落實1.1億元,還存在1.63億元的資金缺口。
(二)造林綠化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突出。近年來,我市中心城區迅速擴張,綠化面積不斷擴大,綠化標準進一步提高,新建道路、社區和公共綠地綠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老城區普遍存在公共綠地面積小,小區、社區綠化美化不足,部分綠地有被擠占的現象,舊城區整體改造提升的空間小、阻力多、難度大。同時,在施工過程中部分造林地塊由于農民阻工、地塊權屬糾紛等原因,無法按規劃實施或工程進展緩慢。如沙河南北兩岸、榆林大道東泰安路北空閑地由于土地權屬爭議,市綜合執法局和高新區管委會都無法實施;繞城快速干道沿線、榆綏高速兩側部分地塊由于群眾阻工影響工程進度。
(三)森林管護體制機制尚未建立。隨著森林覆蓋率大幅提升,林地面積不斷增加,后期管護任務逐漸加重,難度不斷加大,管護機制與森林面積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專業管護人員配備不足,林業基層機構缺失,隊伍力量薄弱;二是森林資源管護不到位,偷牧、散牧現象有所抬頭,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森林資源監測系統尚未建立,對森林生態效益、森林資源消長、生物多樣性的監測還處于分散試點,不能為政府制定生態建設戰略提供決策依據。
(四)生態文化有待進一步挖掘。目前,我市雖然建成了一批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科普基地,但生態文化建設還比較欠缺,只注重造林面積的增加而忽視生態文化的打造,特別是對榆林“治沙精神”存在理論研究不夠、深度挖掘不夠、宣傳弘揚不夠的問題,生態文化內涵還需進一步發掘。
三、對策建議
“十四五”是榆林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的關鍵時期,也是榆林林業和草原建設的重要機遇期,為扎實推進榆林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促進市委“三項行動”的有效實施,進一步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提出如下建議:
(一)建立健全林業生態建設資金投入保障機制。一是市、縣兩級政府要在林業建設項目、資金、政策等方面給予傾斜,逐年提高投入比例,繼續動員更多的企業參與認領造林綠化任務,加快推進“塞上森林城”提質增效行動進程。二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支撐和引領作用,結合森林康養、休閑度假旅游項目建設,鼓勵和激勵社會力量、社會資金參與工程建設和綠地養護。三是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政策支持,努力形成多層次、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體制,確保“三項行動”任務按期完成。
(二)不斷提高城區綠化的品質與效率。老城區拆建規劃中,要重視綠地建設和綠化美化工作,嚴格控制綠地建設比例,嚴禁非法侵占綠地。規劃建設中,要增加公園、草場、景觀森林等建設用地,提高城市品位;要充分利用老城區屋頂、墻體、院落插綠植綠,見空補綠,立體造綠,不斷拓展綠色空間,提高老城區綠地率。各責任單位要夯實責任,勇于擔當,積極協調發改、林業、國土、住建、交通等相關部門完善造林審批手續,明確造林地塊權屬,消除阻工現象,加快“三項行動”工程建設進度。
(三)加快早期防護林的林分修復改造工作。目前,全市造林保存面積達到2157萬畝,主要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營造的以楊樹、柳樹為主的喬木林和以沙柳、花棒、檸條等為主的灌木林。喬木林大多已經進入成熟期和過熟期,灌木林由于得不到及時的平茬撫育,大量的防護林老化退化現象日益顯現,防護功能下降。據統計,全市現有退化、老化的防護林已達到500多萬畝,急需進行更新改造和修復。建議每年安排20萬畝退化喬木林修復改造任務和50萬畝灌木林平茬復壯任務,鞏固提升毛烏素沙地的生態防護功能。
(四)加大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按照《全國儲備林建設規劃2018-2035年)》,到2035年,全國擬建成國家儲備林3億畝。我省有102個縣被納入國家規劃,共涉及417.6萬畝,其中涇陽縣、志丹縣等縣市區已啟動實施。我市有廣闊的土地資源和70年來積累的造林經驗,而且定邊、靖邊、橫山三縣區的白于山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嚴重;沙區得到初步治理的860萬畝流沙,亟需進一步鞏固提升。建議在每年的全國“兩會”上,發動我市和榆林籍的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積極向大會提交建議案和政協提案,積極呼吁中省在我市白于山區和沙區分別實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150萬畝、200萬畝。
(五)盡快啟動新一輪退耕還林工作。據統計,我市可退耕還林的15度以上坡耕地340萬畝、沙化耕地207萬畝。建議從國家層面加大我市新一輪退耕還林規模,對25度以上坡耕地、沙化耕地,在符合耕地保護政策的前提下,全部實施退耕還林;對15度以上陡坡耕地,在留足口糧田后,全部實施退耕還林。同時,適當提高種苗費補助標準并延長補助期限,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社、家庭林場、個體大戶等經營主體進行承包管護,切實提高經濟效益。
(六)全力打造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和創業新高地。政府部門要加強與中省企業、雙一流高校、各類研究機構的科技交流與協作,支持他們重點開展生態修復、生態農業、林草科技等領域的應用性研究。依托正在建設的科創新城,建設一流的科研基地、研發中心和實驗室,推動林業生態環境戰略研究成果物化,培育一批成果轉化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推進新科技成果在生態治理、資源轉化等領域的應用。對有意向在榆林進行生態修復實驗和環保技術攻關的科研團隊和企業,提供最優質的服務,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榆林轉化應用,讓更多環保企業在榆林落地發展。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領域高層次、緊缺型人才培引計劃,培養和引進一批科技創新人才和團隊,進一步把榆辦發〔2018〕7號《榆林市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辦法》落地落實落細,鼓勵榆林籍高科技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加強對現有科技人才的培訓教育,增強科學技能,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講奉獻、敢擔當、能吃苦、勇創新的高素質林業生態建設人才隊伍。
(七)強化榆林生態建設成果的輿論宣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 加大對我市生態建設巨大成就的外宣傳力度,積極開展全市生態建設宣傳教育,凝聚人心、感召群眾,增強全市上下的認同感和參與度。一是弘揚和傳承治沙精神。各縣市區要把治沙造林成果展覽館作為干部教育基地,全面系統客觀總結我市70年來的治沙經驗,大力弘揚和傳承好榆林治沙精神,要把“治沙精神”薪火相傳、叫響全國推向世界,使之成為新時代榆林人民開始“綠色長征”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二是創新宣傳形式。采取更加貼近公眾生活、更加豐富生動的宣傳形式,廣泛開展生態治理宣傳教育,提高全民參與生態治理意識。利用榆林傳媒中心“報、臺、網、端、微”五位一體傳播體系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三是培育生態文化。廣泛傳播生態文明理念,開展生態文明理念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進家庭等活動,從領導干部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栽“一棵樹”做起,從娃娃抓起,讓生態文明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既要“大地植綠”,又要“心中播綠”,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創建活動,通過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創建工作,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風尚。讓綠色生活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人人參與,生態文明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