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情況的視察報告
根據市政協工作安排,上半年由市政協副主席苗豐同志帶隊,經濟委組織部分市政協委員,在市衛健委的積極配合下,就我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情況進行深入視察,現將視察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醫療服務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全市現有疾控中心13所,獨立設置的地方病防治所2所(市、縣各一所)、定點醫院17所、精神衛生醫療機構5所(1所公立、4所民營)。現有職工532人(市級126人、縣級406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380人,占比71.43%。近年來,我市扎實推進傳染病防治,落實重點傳染病專病專防,全市傳染病疫情穩中有降,結核病、乙肝、麻疹新發病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艾滋病維持低流行水平。2019年全市報告法定傳染病9588例,死亡7例,報告總發病率為356.54/10萬,死亡率為0.26/10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地方病防治措施不斷強化。出臺了《地方病三年專項攻堅行動方案》,市本級和北六縣人頭預算提高到1.5元,南六縣提高到1元。全市累計免費藥物治療各類地方病現癥病人8.34萬例,治療總有效率達到90%以上,全市實現國家消除碘缺乏病目標,2個大骨節病區防治成果均符合國家控制和消除標準,地方性氟中毒改水受益人口達129萬人,占病區人口總數的78.7%,重點區域家鼠密度控制在5%以下的安全指標內。
(二)醫療救治服務體系全面加強。全市共設立醫療衛生機構3608個,每千人口擁有床位數達到6.09張,每千人口執業(助理)醫師和職業護士數分別為2.17、3.14人。一是持續強化專科聯盟和重點?平ㄔO。4所城市公立醫院建立了12個?坡撁耍M建醫聯體48個,分別建成國家級、省級、市級重點專科3個、13個、20個。二是人才引進培養計劃全面實施。引進博士、碩士研究生378人,招聘醫學類本科生569人,定向類醫學畢業生1929名,縣招鄉管村用協管員村醫762名。為貧困縣鄉鎮衛生院招聘33名特崗全科醫生。三是智慧醫療建設加快推進。市級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實現互聯互通,21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數據實現對接!皭奂咏】怠敝腔坩t療項目穩步推進,覆蓋全市29家縣級醫院、234個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38個村衛生室。
(三)衛生監督管理水平逐步提升。全市共有衛生監督機構13個,監督人員327人(市級43人、縣級284人),大專以上學歷267人,占81.65%,40歲以下171人,占52.29%。全力推進綜合監管制度建設,認真開展五大專項整治行動,嚴格執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持續做好以醫療機構依法執業、兒童近視康復治療亂象整治、消毒產品、疫苗接種、職業衛生監督執法為主的整治行動,加大公共衛生和傳染病防治執法力度。規范醫療廢棄物集中處置,提升規范化管理和服務的能力,做到“全時段、全覆蓋、專業化、網格化、數字化、裝袋化”管理。
(四)婦幼保健工程建設持續向好。全市共設婦幼保健機構13所(其中院為5所、站為8所),婦幼衛生人員390人、鄉鎮婦幼專干232人。在婦幼健康與家庭發展工作開展中,我市全面落實兩孩生育政策,基本實現全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母嬰室設施全覆蓋;繼續好農村婦女“兩癌”篩查服務項目,已超額完成省衛健委下達指標,穩步設施第六輪母親健康工程,孕前篩查工作步入規范化軌道,母親健康工程完成率85.05%、孕前優生健康檢查率91.2%;市級、12縣市區危重孕產婦新生兒救治中心實現全覆蓋。
(五)健康教育宣傳工作全面展開。我市大力實施健康服務行動,開展健康教育巡講,宣傳健康知識,人民群眾的健康知識、健康生活習慣得到一定強化。目前,市級設有榆林市健康教育中心,米脂、綏德獨立設有健康教育機構,其余縣市區健康教育工作均由當地婦保院、愛衛辦、疾控等機構負責開展。
二、存在問題
(一)思想認識不到位,“重醫輕衛,重醫輕防”現象仍然存在。各級普遍對公共衛生的公益屬性認識不到位,衛生發展理念與方式仍停留在“以醫療為中心”,“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還比較突出,習慣將更多資源投入到醫療服務,沒有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與醫療服務擺在并重的位置,醫改這么多年,以疾控系統為主的公共衛生機構一直在邊緣化。從近三年我市本級財政對醫療衛生的投入看逐年在減少,如2017年比2016年預算支出增長率26.1%,2018年增長率下降到18.5%,到2019年出現了負增長-0.3%。尤其在未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時,公共衛生服務往往被忽視,從此次新冠病毒疫情傳播來看,公共衛生領域的投入尚不適應實際需求,是我市公共衛生體系的重要短板之一。
(二)相關政策落實滯后,保障體系不健全。一是應急反應能力不足。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機制不健全,多部門聯防聯控機制不完善,應急響應和快速反應能力不足,特別是公共衛生管理碎片化,資源分散化的矛盾較為突出。二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不健全;A設施設備不達標、監測預警系統缺失、醫療救治能力不足,存在整體性、系統性、滯后性問題。三是信息指揮系統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平臺未實現互聯互通,城市協調能力差,無法滿足應急指揮和決策需求。四是醫用防護物資保障不到位。沒有建立醫用應急物資儲備庫,應急藥品、防護服和口罩等醫用防護物資只由市縣疾控中心、醫療機構自行儲備,而這些儲備也僅能保障日常業務開展需求,在應對重大疫情中防護物資嚴重短缺,制約了疫情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發展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受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影響,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加快,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使得在某些領域的發展上出現了差距,有些方面由于重視程度不夠,政府的引導投入的偏差,導致在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上出現了三大不平衡,即城市和鄉村發展不平衡;南部六縣和北部六縣發展不平衡;醫療單位和公共衛生事業單位發展不平衡,而且彼此的差距越拉越大。
(四)專業人才缺乏,整體素質有待提高。一是人員短缺問題嚴重。市縣兩級疾病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教中心等公共衛生機構普遍存在人員短缺、學歷偏低、專業不對口、結構不合理等問題?h鄉村人才匱乏更加突出,縣級醫院缺乏學科帶頭人,這在米脂、佳縣、子洲、清澗、吳堡、橫山較為嚴重,鄉鎮衛生院缺臨床醫生。目前,鄉鎮衛生院的組成人員基本上是在編人員、聘用人員和公益性人員各占三分之一,鄉村衛生室大多只能開展簡單的公共衛生服務。二是設備閑置、短缺問題突出。不少鄉鎮衛生院因輔助人員短缺導致檢驗、影像、心電、胃鏡等設備閑置;由于財政困難部分縣級醫院難以購置大型醫療設備,如南六縣多數醫院沒有核磁共振,B超也是低檔次低分辨率的。三是市本級衛生人員培訓陣地萎縮。市衛校在近半個世紀為全市培養了1萬多名衛生人才,各縣衛生學校30年前為全市鄉鎮衛生院和5000多個行政村培養了一大批中西鄉村醫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農村疾病預防常見病治療的主力軍。就目前南六縣和橫山的縣鄉醫院70%的挑大梁、擔重任的骨干就是八九十年代市縣兩級衛校培養的人才。但受上世紀體改的影響,市縣衛校遭受沖擊,近10多年培養的學生除了護理專業再無力給醫療機構輸送臨床人才,培養陣地萎縮也是縣鄉村三級鬧“醫荒”的重要原因。管理和技術指導作用欠缺,基層醫療機構甚至出現“零專業人員”現象,傳染病防控、慢性病管理服務水平難以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
(五)宣傳方式單一,居民自我防護意識薄弱。廣大群眾對疾病預防與衛生保健的重視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識還不夠,缺乏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知識和能力。群眾自備醫用防護物品意識淡薄,重治療輕預防以及不良的衛生和生活習慣還普遍地存在。新聞媒體重視重大傳染病流行等公共衛生事件的集中報道,對日常宣傳衛生健康知識力度不夠。
三、建議意見
習總書記強調,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筑牢筑實隔離墻,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一)提高責任意識,強化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領導。一是堅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導思想推進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強化頂層設計,建立和完善功能互補、協作密切、權責清晰的公共衛生管理體制,扎實推進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榆林市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的編制和印發工作,按照國內一流標準,支持市縣疾控、婦保、衛生監督等機構遷建、新建和改擴建,加快市、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機構及基地建設,著力改善實驗用房、業務用房、保障用房。加大各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力度,切實補齊我市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短板,化解公共衛生治理的頑疾。二是織密縣鄉村防護救治網。以建設縣域醫共體為契機,建立以縣級綜合醫院為統領、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縣級綜合醫院和疾病預防、衛生監督、婦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專業機構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一體化發展機制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發揮衛生監督、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機構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當前市衛生監督所、市婦保院級別偏低、職能弱化,不能起到全市引領作用,可將兩個機構級別的提升和專業人員充實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三是建立完善公共衛生服務保障機制。市縣要保證公共衛生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之增不降,確實提高全市公共衛生財政投入,要將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納入疾病預防控制體制改革,明確機構性質,優化整合方案,保障疾控、監督、婦保、健教等公共衛生機構的崗位、職能、編制設置和經費預算。推動公共衛生支出向基層和落后地區傾斜,由此縮小城鄉和地區間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差距,加快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進程。將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考核內容,由第三方進行考核評估,健全獎罰機制,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償標準掛鉤。
(二)完善防控救治,提升應急體系建設。一是建立“三位一體”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疫病預防控制與救治,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上工治未病”,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建立健全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醫院和?漆t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覆蓋全市功能完善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建設和改造全市醫療救治機構,完善市縣鄉三級預檢分診、發熱門診、感染病分診體系,促進醫防融合。二是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全面落實人感染禽流感、新冠肺炎、艾滋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的防控,強化噪聲聾、煤肺、矽肺、水泥塵肺、電焊工塵肺、布病、化學物質中毒等重點職業病監測,推進高血壓、糖尿病、腫瘤、腦卒中等患者的篩查和管理,開展兒童近視、齲病、肥胖癥監測和干預方案。加強傳染病原管理,市縣衛健部 門要積極協調農業農村、林草等部門,提升畜牧業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嚴格落實高致病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化畜禽流通屠宰環節監督,全面做好重點人畜(禽)共患病防控;堅決落實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降低傳播野生動物源性傳染病的潛在風險。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環境衛生整治和預防性消殺,有效防范傳染病通過蟲媒、環境等傳播。加強能源化工相關公共衛生危害因素監測和相關疾病預防控制,開展大氣污染、水污染、輻射污染、化學中毒等事件的監測與預警,研究各種危害因素和相關疾病控制技術,實施有效的健康干預措施。加大對學校、商場、車站等人員密集場所監測力度,建立健全新聞媒體、社會公眾等報告、舉報獎勵制度,強化預防預警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市縣集中統一高效的應急指揮體系及視頻會議系統指揮平臺,做好應急管理制度、應急預案建設,組建應急隊伍,重點建設功能覆蓋市縣兩級可拓展至鄉鎮、村的衛生應急指揮作業平臺,高標準改造升級院前急救應急、衛生應急隊伍信息、疾病監測預警等重點網絡系統。三是建立全市醫療衛生信息大數據庫。加快升級改造全市醫療衛生系統現有內部信息網絡,全面實現各醫療衛生信息系統與市區域醫療衛生信息平臺的互聯互通。四是推進居民健康電子檔案建設。以健康檔案為核心,規范其信息采集與動態更新,及時對管理對象跟蹤服務,實現全市醫療機構和公共衛生系統信息共享互通,基本實現通過大數據分析對居民健康進行推送及預警,同時為提升區域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做決策支撐,促進公共衛生大數據的應用,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以人為本構建智慧型公共衛生體系,保障全民健康。
(三)優化城市服務功能,提升社區應對公共衛生防控能力。隨著城鎮化率的提升,在市區一個社區的居民區域居住著數萬人之多,這對城市的發展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帶來諸多的挑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城市治理積累了諸多經驗。例如,利用高科技手段追蹤人們的移動蹤跡,切斷傳播途徑;基層政府部門與市場主體合作,通過物聯網保證社區居民的生活供應;社會力量投入疫情防控等。為此,我們應著重抓好社區在應對城市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建設。一是建好清潔衛生的環境減少疾病傳播風險。將公共衛生服務納入社區公共服務,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對社區中的生鮮市場、垃圾收集點、公共廁所、健身器材、小區門禁等加強清潔與消毒工作,減少疾病傳播風險;將社區環境整治納入社區治理,配合其他部門協同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改善老舊小區、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環境衛生。二是打造健康生活圈。立足長遠,規劃好城市健康生活圈的建設,為市民提供良好的運動場所。如學校、單位的運動場館等健身場所,在周末或假期基本處于閑置狀態,要充分發揮好這些基礎設施的作用,實現有限空間高效利用。同時,重視大規模疫情防控的公共衛生設施規劃與建設,要立足現有資源有效利用,如學校特別是在建的各類場館要考慮到預留應急避難時所需的必要設施,如相關基建裝置和應急接口等,在災害來臨時,可用于災難避險的應急避難場所。三是提高基礎工作人員能力建設。目前,城市社區會組織一些地震、消防等防災和相關應急演練,但很少有社區會組織過重大傳染病預防演練。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應重視志愿者隊伍的儲備建設,以小區為單位加強志愿者急救、就難、撤離等技能培訓和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演練。對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危機事件等風險隱患開展全面摸排和系統評估,全面掌握社區在抵御災害風險方面存在的薄弱環節,建立起應對災害風險的保障機制。四是提前做好應急物資準備。針對常見的災害與風險,鼓勵市民做好家庭物資儲備;聯合社區衛生中心等儲備藥物、食物等應急物資;通過簽訂災前合作協議等方式,與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商場、超市、餐廳等商戶合作,做好食物儲備,建立災害來臨時的物資供應保障。
(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一是建立培養基地。根據市縣鄉人才短缺的專業和學科的不同需求與延安大學、陜西中醫大學、西安醫學院等醫學類院校建立人才培養合作協定,成為我市培養市縣醫院和預防控制、應急處置、衛生監督、婦幼保健、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等各類人才的主渠道。二是建立培訓基地。發揮原市衛生學校即我市職業技術學校和縣區衛生學校的優勢,制訂短、中、長期培訓計劃,要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針對性的開展鄉村兩級衛生人員的培訓,結合基層實際需求,培養鄉鎮衛生院的全科醫生,輔助診斷中的檢驗、影像,鄉村醫生的預防保健、常見病診療等,開展不同類型的輪訓班、培訓班、提高班,真正建立起公共衛生與臨床醫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機制。三是要建立培訓質量考核制度。其一要對師資授課進行質量考核,其二要對培訓的學員進行質量考核,考核要與上崗工資、津貼、職稱晉升掛鉤,通過“雙考核機制”提升培訓質量,確保能夠為基層培養和輸送有質量、有能力、有素質的專業人才。
(五)全民動員,創新愛國衛生運動機制。一是“全社會動員”依然是愛國衛生運動的組織形式。這次全社會動員抗擊疫情體現了政府、社會、企事業單位、志愿者、基層社區、家庭以及個人的全員參與,通過完善的組織體系,得力的干部隊伍,嚴密的組織利率以及充分的社會動員成功阻止了疫情蔓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再次展示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調動群眾由“要我做”變為“我要做”,建立起人人共識,人人參與的群防群控機制,筑牢基層衛生防控的“安全線”“防病網”,努力營造有利于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全面啟動城鄉衛生環境整治。要制定城鄉公共衛生和人居環境的整治標準,各級領導要狠抓落實,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結合全市森林城市建設,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要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開展健康知識普及,樹立良好的飲食風尚,推進文明健康生活習慣。按照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評估效果要求,市健教中心應定期開展居民健康素養監測工作。三是愛國衛生的全面動員機制也要不斷創新發展。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把群眾路線運用于衛生防病工作的成功實踐,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偉大創舉。在政府主導下,大力推廣社會動員,建立“平戰結合”的動員模式,創新方式方法,豐富社會動員手段,逐步引入法治規則,規范動員行為,同時,重視發揮網絡動員手段,盡快實現全民動員現代化、科學化、法律化。
(市政協經濟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