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草產業現狀與問題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754次
時間:2006年09月18日
(作者:榆林市科協曹英琦)前不久,我參與各界人士聯誼會農業組的活動,先后抵神木、清澗、綏德、米脂、榆陽等縣區18個鄉鎮30多個點位就我市農業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經營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F就草產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談點個人看法和意見,與大家共討。在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發展草、羊、棗、薯四大主導產業的指引下,在退耕還林草、建設山川秀美工程的推動下,各級領導和涉農部門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全面實施并加強了人工種草力度,我市草產業已得到蓬勃發展,總的形勢喜人,令人振奮,成為農村經濟增長的一個亮點。走到處可以看到抓樣板、建基地的熱潮,牧草生長良好,尤其是多年生苜蓿、沙打旺一片綠郁,出現了不少集中連片、溝坡兼治、規模經營的草業典型。綏德縣龍灣生態治理園連接3個鄉鎮,草灌喬結合,以草為主,規模之大、質量之高、令人振驚,受到省上表揚。還建成了吉鎮、中角等6個萬畝種草樣板鄉鎮。米脂縣從2000年至今投入800多萬元用于草產業建設,每年新增人工種草5萬畝,累計保留23萬畝,人均11畝,年產鮮草34萬噸,建成柳家洼、西園山等10多個大村千畝優質草場。榆陽區堅持封沙育草、退耕退草、舍飼養羊、草畜同步開發的路子,人工草地達到125萬畝,羊子存欄81萬只,畜牧業產值占到農業總產值的55%。麻黃梁鎮干部層層扛實責任,區鄉蹲點干部以工資擔保向群眾發放低息種草養羊資金425萬元,全鎮種草保存面積15萬畝,羊均15畝草,人均9只羊,戶均50只以上的養羊重點戶300多戶,去年全鎮種草養羊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1%。這些成績說明,一個立草為業、發展草業的可喜局面正在深入人心,是符合民意的正確選擇,并顯現出強勁的經濟和生態效益,使我們深受感動和啟發。?但是,在發展和前進的道路上,還存在著一些較突出的問題,值得認真研究解決。
一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市的草產業除了自給養畜之外,還主要是生態意義上的綠化工程,重基地建設,輕加工利用,只是一般的草業,尚未形成草產業,即有草無業的問題明顯,缺乏商品化意識。
二是在種草集中較多的地方,出現用量過剩,浪費嚴重的情況,有的地方長年的苜蓿還未收割,令人擔憂,致使草產業的自然優勢不能及時轉化為商品和經濟優勢,影響了群眾種草的積極性。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首先,要合理利用牧草。紫花苜蓿、沙打旺等豆科牧草是我市發展種草的主要栽培品種,頗受農民歡迎。除了傳統的青飼、干貯養畜之外,在秋季推行青貯飼料過程,應當注意不要單純只用玉米秸稈作為青貯原料,可適當搭配一些豆科牧草混合青貯,以充分利用優質牧草。既增加了營養成份,又解決了牧草剩余問題。?其次,應建立高產優質牧草基地。人工種草發展空間大,但目前品種單一,產量低而不穩,種子供不應求,價格飛揚問題突出。除了在山地退耕還草外,要下決心在好地水地上種植優良牧草。特別是禾本科和豆科牧草,以建立牧草育種、種子繁殖、種子經營管理體系。榆陽區水地種草已達65萬畝,綏德縣也打算在川水地積極推廣種植優良牧草。這樣既增加了土壤肥力,可使基本農田倒茬輪作,又能獲得高產優質牧草,達到土地增收“雙贏”的效果。
第三,重視創建草產品加工企業。在人工種草較多和相對集中的基地鄉鎮或是城郊區,可創辦中小型牧草收購加工龍頭企業,以帶動草業持續穩定地發展。對這一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理念應引起有關縣的高度重視。紫花苜蓿干質蛋白質含量為16.6%,如果在盛花期收割可達18%以上,高于麩皮含量,且適口性好,國際國內市場需求量大。目前國際市場上每年需要我國調運草產品4500萬噸,而我國只能供應2000萬噸。國內飼料市場對草產品需要也很大,供不應求,草產品價格一路看好,目前每噸干苜蓿草捆400元,按每畝產干苜蓿500斤計算,畝收入200元,高于玉米、谷子等糧食作物,如加工成草粉每噸920元,還有顆粒飼料等產品,效益更加可觀。希望有識之士注意調研,積極興辦草業企業,就地加工轉化,參與市場競爭,擴大外銷增值。(編輯:常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