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社情民意

關于深化“非遺進校園”的幾點建議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4364次     時間:2022年06月27日

2021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來榆考察在綏德非遺陳列館進行觀摩時,對我市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并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5人(已有4名去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9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6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11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349人?h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27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78人。共建成市級非遺展示館1個,陜北民歌博物館1個,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傳習所(基地)119個。

雖然我市已經開展了一些非遺進校園活動,市縣兩級已有13個非遺項目在義務教育階段實現了進校園,但目前主要是將一些非遺保護項目以展示和展演的方式介紹到各級各類學校的師生中去,更多屬宣傳的手段,較少進入課堂,變為文化傳承知識普及到技能培訓再到學術傳播等更為深廣的領域。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三十四條有關“學校應當按照國務院教育主管部門的規定,開展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規定,現代化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具有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2021年中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

為此建議: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建議宣傳、文化部門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尤其是抖音、快手等新媒體不斷加強非遺宣傳力度,向學校和社會普及非遺知識,引導群眾、師生領略“非遺”獨特魅力,激發其學習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與動力。

二是強化基地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傳教育培訓,鼓勵學校走進實踐基地,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

三是制定實施規劃。教育部門要結合各級各類學校實際,有選擇性地鼓勵非遺項目進入校園,制定非遺進校園的規劃,使之和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

四是加強師資培訓。在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教育管理及教研人員培訓尤其是校長培訓中,加大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學習內容比重,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能力,同時支持代表性傳承人參與學校授課及教學科研。

五是加強部門協作。建議教育、文旅、宣傳等部門開展協作,依靠社會多方面力量,形成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合力。以出臺政策鼓勵、爭取財政項目等方式,對各級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給予支持。


(市政協人資環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93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9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