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加強淤地壩建設管護的幾點建議
我市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給淤地壩提供了優厚的建設條件和豐富的建設資源,廣大群眾豐富的筑壩經驗和優秀的技術隊伍,使淤地壩建設有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和技術保障。經過幾代人6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市淤地壩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據統計,全市已建成淤地壩22023座,其中:骨干壩1903座(含大型壩),中型壩7393座,小型壩12727座,建壩總量約占全省的三分之二、占全國的三分之一。總庫容達47.2億m3,已攔泥36.7億m3,淤成壩地66萬畝。淤地壩在以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是確保黃河安瀾。榆林市全市多沙粗沙區面積2.42萬km2,占黃河上中游粗泥沙區7.8萬km2的31%。粗泥沙區面積1.34萬km2,占黃河粗泥沙集中來源區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的71.27%。而我市現有的淤地壩大多建在這個區域,從源頭上攔截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從根本上減少入黃泥沙,為緩解黃河下游“懸河”問題,確保黃河安瀾,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是鞏固了退耕還林還草成果,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市建成的2.2萬多座淤地壩淤成壩地66萬畝,這些壩地已成為全市基本農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山區,壩地已成為當地群眾不可或缺的口糧田。一般年份,壩地糧食產量是梯田的2-3倍,是坡耕地的6-10倍。壩地多年平均畝產量300-400公斤,有的高達700公斤以上。特別是大旱之年效果更為顯著,壩地已成為當地農民的“保命田”、“金飯碗”。
三是改善了當地農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帶動了區域經濟發展。榆林市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破碎、溝壑縱橫,交通不暢,信息閉塞。通過溝道建壩,使荒溝變為良田、天塹變為通途,不但使村容村貌得到徹底改觀,同時,淤地壩成為便利交通的土橋梁,成為商品流通和山區群眾與外界聯絡的通道,有效改善了當地農民群眾生產條件與生活環境,有效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據統計,靖、定、橫三縣建成的骨干壩有70%以上發揮交通道路作用,淤地壩建設實現了攔沙、淤地、通達三贏。
四是有效利用水土資源,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通過溝道建壩少量蓄水,使得地下水位抬高,改善了區域水資源存蓄條件,調節了局地小氣候,減輕了水土流失危害,為林草發展建設創造了條件,同時,扼制了洪水災害的發生。
為此建議:
一是實行總體規劃,加強部門協作。打破行業界限,由水利部門進行總體規劃,政府統一協調農、林、水、財政、發改等部門共同參與,落實任務,明確責任。實施優惠政策,堅持“誰建設,誰受益”,充分調動人們建設淤地壩的積極性。加強淤地壩管理中政府與水利部門間的有效銜接,避免由于崗位職責間溝通受阻而影響正常工作開展。將淤地壩安全運行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年度重大事項,使淤地壩安全運行落到實處。
二是積極爭取管護資金,實行?顚S谩=ㄗh市、縣加大淤地壩管護補助資金爭取力度,主管部門應將爭取淤地壩管護補助資金納入年度目標計劃。同時,市、縣也應加大投入,明確淤地壩運行管護經費使用范圍及使用辦法,實行?顚S。
三是積極推動壩地產權制度改革。因地制宜推行產權制度改革,采取拍賣、租賃承包、股份制等形式,轉讓使用權、經營權,調動管護積極性;淤地壩形成的水面、壩地增益,以及生產、生活、生態型淤地壩,協議約定交由企業管護。通過立法明確淤地壩責任主體,管護主體、投資主體、收益主體,是改變有人建、沒人管,有人種地、沒人維護,有人使用、沒人擔責的局面。按照“建管用、責權利”相結合和“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明確和落實淤地壩運行管護責任及工程維修管護經費。在滿足水土保持相關規劃、技術標準要求的前提下,根據淤地壩工程特點,探索創新工程建設管理方式,鼓勵采取以獎代補、村民自建等方式開展工程建設。
四是廣泛開展淤地壩安全運行宣傳。結合鄉村振興,開展廣泛宣傳,使廣大群眾了解淤地壩的作用、建設目的和成效,以及應當承擔的責任,為淤地壩安全可靠運行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市政協農業農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