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社情民意您當前位置:首頁 >>政協業務 >>社情民意

關于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綠色礦區建設的建議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1621次     時間:2020年04月24日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美麗中國”宏偉目標的重要舉措。榆林市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具有我國同類地區的先導性和典型代表性,應當始終走在同類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前列。數十年的水土保持工作主導的“北治沙、南治土”戰略布局是榆林市生態文明示范區高質量建設的重要支撐。然而,近年來推動的“煤頭化尾”工程在促進榆林經濟快速騰飛的同時,煤礦開采形成了約940km2的沉陷區,560km2的采空區,3774萬噸的固體廢棄物,以及次生形成的廢棄礦坑、地裂縫、排土場、塌陷地使得礦區生態環境呈現出脆弱性、敏感性和不穩定性的特征,亟待社會關注解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論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和指揮棒,而綠色礦區建設同樣是采礦后續生態建設的焦點和指向。其要求在礦產資源開發全過程中,實施科學有序開采,對礦區及周邊生態環境擾動控制在可控范圍,實現環境生態化、開采方式科學化、資源利用高效化、管理信息數字化和礦區社區和諧化。對標綠色礦區建設要求,新時期榆林市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仍然是環境生態化問題,尤其是煤礦開采引發的人工再塑地貌(排土場、塌陷地、地裂縫等)和固體廢棄物(氣化渣、鎂渣等)呈現出量大面廣的趨勢。鑒于此,立足綠色礦區建設環境生態化角度,從采礦人工再塑地貌生態治理方面剖析,就如何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綠色礦區建設的環境生態化實踐形成若干思考。為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提供參考。

一、實施綠色礦區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自然環境阻礙生態建設進程

榆林市現有煤礦269個,均處于風沙灘地區和黃土丘陵區,氣候干旱,水資源短缺,植被稀疏,生態環境脆弱,是天然條件下的土地沙化、崩塌、滑坡、水上流失的嚴重區。地下煤炭資源開采造成地面塌陷、地裂縫直接破壞耕地、草地,造成建筑物開裂: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地表水滲漏、河流流量減少或斷流;地下水含水層結構及其補徑排發生變化,井泉干枯,進而導致依賴地下水生存的植被枯死產生和加劇土地沙漠化。

(二)單技術應用限制生態建設質量

榆林大型露天煤礦形成的多數排土場堆高大于20m,邊坡坡度介于36-42°,排土場邊坡的巖土混排在暴雨條件下容易發生類似山剝皮的淺層滑坡,將巖土之上的覆土層完全剝離,導致劇烈的水土流失產生,不利于排土場邊坡后續植被恢復與重建。但目前多數采用紫穗槐、沙打旺植物措施,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目前礦區水土氣生廢等生態要素監測存在不全面、不系統、不持續等問題,監測技術手段存在不先進、勞動強度大等缺點,急需集成創新綠色礦區建設技術鏈,攻關研究先進技術(如天地一體化、高分遙感技術等)、智慧化管理手段在榆林礦區生態修復工作中應用推廣,從地下采空區治理、地表土壤-植物修復,地上固廢資源化利用生態系統角度聯合提升生態建設質量。

(三)社會認識影響生態建設效益

榆林市煤炭開采時間長,歷史遺留采空區多,特別是1998年的關井壓產、2007年的資源整合(淘汰落后產能)等政策實施以來,生態修復治理責任主體滅失的非常多,地方政府需要投入治理的經費非常大,資金籌措困難。其次,采礦許可證所規定的生產規模往往因為能源、煤監等部門的產能核定而變成一紙空文,讓煤礦企業超規模生產成為常態,這同時還造成礦產資源權益金的流失、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方案同企業生產不匹配等一系列問題。同時,地方群眾對此項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造成治理恢復工作難度加大。一些采空塌陷區受災群眾為了重復索要補償款等,存在拒絕、阻擋治理恢復工程等情況,影響區域生態建設效益。

二、實施綠色礦區的對策建議

(一)因地制宜,實行差別化土地供應與利用

針對自然環境的問題,采取因地制宜,分區治理思路。首先,基于綠色礦區、保護開發和系統開發理念,從地形地貌、土壤特點、植被群落、土地利用、擾動方式以及損毀特征等角度,目前礦區生態要素存在水資源區域差異性、土壤污染分散性、礦區大氣環境敏感性和外來物種不穩定性等特點,可將礦區生態修復劃分為風沙區、蓋沙區和黃土丘陵溝壑區。其次,積極采用市場化手段,借助社會資源推進綠色礦區建設。歷史遺留礦區廢棄國有建設用地修復后擬改為經營性建設用地的,允許在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前提下,以整體“打捆”形式,將礦區生態修復方案、土地開發利用方案、土地供應方案一并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確定同一修復主體和土地使用權人,賦予其一定期限、一定比例的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并分別簽訂生態修復協議與土地出讓合同,按照特許經營有關管理規定,修復主體可優先獲得經營權,推動礦區修復土地指標交易,達到修復目標。

(二)統籌資源,構建環境風險監管體系

針對目前礦區單技術應用的現狀,積極組建礦區生態工程研究中心,創新聯盟等平臺,統籌國內外資源,從生態系統角度,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微生物重組等領域宣傳現有綠色礦區理念,推廣“近自然”生態恢復技術,集成創新煤礦采空充填與地表系統恢復、地上固廢資源化利用為一體的綠色礦區建設的生態技術鏈。進一步攻關研究先進技術(如天地一體化、高分遙感技術等)、智慧化管理手段在礦區生態修復工作中應用推廣。在關鍵剖面和點位上建立環境風險移動源和面源的聯防聯控機制,共同加強環境風險源風險防控管理。其次,建立礦區環境風險監控網絡,在重點敏感保護地、重點環境風險源、環境風險源集中區和易發生跨界糾紛的重大環境風險區域,建立環境風險監控點,實現視頻監控、水氣分析和自動報警功能,及其目標檔案庫。最后,建立環境風險防范資源調配體系,“全覆蓋,代儲備”的應急物資儲備體系,規范專家管理制度,調整和完善專家庫,進一步規范榆林市礦區環境應急隊伍建設,建立區域間環境應急救援處置隊伍調用體系。

(三)系統規劃,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產業模式

2019年鄭州的“黃河會議”為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建設提出了高期望和新要求。黃河中游的榆林礦區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的協同發展亟待重置新標。從生態系統角度規劃,促使礦區以煤礦為基礎,山,人工再塑地貌的土地整治;水,地下涌水的高效利用;林,鄉土灌木林的有效栽植;田,人工再塑地貌的農田建設;湖,礦區水資源的集蓄利用;草,礦區特色草產業發展;廢,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持續探索一種“山水林田湖草”有機結合的采礦后續生態產業模式,不斷提升礦區農業空間、城鎮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協調度,實現礦區生產、生活和生態的高質量發展。  



(市政協教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34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7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