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文工作
要讓扶貧駐村干部真正發揮“鯰魚效應”
距離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只剩最后5年時間。全國各地都在加大扶貧脫貧的工作力度,不少地方,紛紛從政府機關、高校、企業選派人員,組成駐村工作組,爭取打贏脫貧攻堅戰,毫無疑問這是正確的路徑,更是黨和政府踐行對人民群眾莊嚴承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生動體現。
扶貧脫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精確識別是精準扶貧的前提。識別貧困的個體與群體,在客觀標準之下,相對容易;識別貧困的真正原因,則是一門大學問。貧困時間久了,對傳統扶貧習慣了,等資金、等項目或者要資金、爭項目的“路徑依賴”在所難免。現在精準扶貧,首先要打破的就是這種“路徑依賴”。因此,扶貧駐村干部最核心的任務,不是帶去多少資金、項目,而是通過精準宣傳、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功夫、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切實發揮“鯰魚效應”(原指采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真正激活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貧困者的“自我造血”功能,建立起貧困者自我脫貧的體制機制。
如何發揮好扶貧駐村干部的“鯰魚效應”,各地的探索和研究,已經為駐村干部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精準的角色和責任,就是要“發動群眾,當好黨的政策的宣傳員”,要“精準施策,當好脫貧攻堅的戰斗員”,要“突出重點,當好產業發展的指導員”,要“強化監管,當好工作落實的監督員”。如果駐村干部能夠切實承擔起相應的角色和責任,打贏脫貧攻堅戰,即使不是“指日可待”,也一定是“功夫不負有心人”。
發揮“鯰魚效應”,當好宣傳員、戰斗員、指導員、監督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扶貧駐村干部要發揮“鯰魚效應”,首先,得確保駐村干部是一條“鯰魚”,具備當好宣傳員、戰斗員、指導員、監督員的能力和素質,具有該有的工作作風和良好的工作方法;其次,要讓“鯰魚”愿意和敢于激起“效應”,這就要求駐村干部不僅人駐,心也要駐;最后,“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這就要求駐村干部把駐村扶貧、脫貧真正當成事業來做。
然而,很多選拔駐村干部的政策、通知,一方面強調了駐村扶貧的責任與職責;另一方面卻是措施簡短,僅僅是以其駐村經歷作為優先提拔任用的激勵。實際中,自愿報名的干部,也以想要提拔的年輕人居多。這雖非壞事,但功利性的存在,年輕人資源調配能力的客觀限制以及經驗的缺乏,又都未免讓人對能不能把駐村扶貧、脫貧真正當成事業來做以及駐村扶貧的長效機制產生擔憂。
目標從過去的“扶貧”到現在的“脫貧”,要求提升到“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各地的目標、方略、任務、路徑、步驟、舉措、專項行動等,確實都體現了與時俱進和精準的一面。但唯獨在選拔駐村干部的政策設計上面,沒有看到什么創新和進步,這不能不說是一項遺憾。在精準扶貧的大背景下,要真正讓干部駐村這一項優良傳統發揮“鯰魚效應”,設計好“精準”的體制機制,不僅是應有之義,可能更是關鍵所在。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