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文工作
警惕主流媒體聲音被稀釋——從“手術室自拍”事件說起之四
孟光智
最近,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就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一次講話,遭到一些人的曲解和攻擊,理由是大學講壇應該言論自由,這種論調在網絡上還受到大肆追捧。這其實正好坐實了一段時間以來一些高校教授、學者利用講臺宣揚西方政治價值觀的傳言。這里無意于討論這些人的肉體與靈魂是否被人收買,但這種官方聲音在網絡上受到這樣的圍堵,并被眾多的嘈雜之聲稀釋,既非個例,也絕非偶然。
在我國,主流媒體多是官辦媒體、有官方背景的媒體或宗旨、立場與官方始終保持一致的媒體,也多是官方權威信息發布的主渠道、輿論宣傳的主陣地,在傳統的報紙、電視、電臺等媒體主宰的時代,主流媒體的權威不容懷疑,地位不可動搖。但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新媒體、自媒體的快速興起,原有的輿論宣傳格局已經打破,新媒體、自媒體已經成為多數人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一夜之間人們的生活已被博客、微博、微信、微表達全面掌握,社會信息的傳播生態與社會交往方式日新月異,曾經發生的、正在發生的或即將發生的官方的、民間的、公共的、私人的一起起網絡事件,已經足以證明“閑言碎語”力量不可小覷,主流媒體似乎式微,也在努力突圍。
2004年3月14日,云南《都市時報》刊發題為《癡情女子為情輕生,消防兵繩降救下跳樓女》的報道,并配有新聞圖片。此事件中一張未能刊發的照片被人發至某論壇,照片隨即被反復傳播,并演變命名為“協警抓小姐”“城管抓小姐”,甚至藝術家將照片轉創為雕塑。2008年11月7日《都市時報》刊發報道《聯防救女4年轉帖變“城管抓小姐”》, 詳細講解了照片的來龍去脈,并希望 “廣大網友停止這種不負責任的轉載”,但澄清沒有獲得預期的效果。2010年4月有網友在微博又將救人、雕塑兩張照片發出,再度引起網友關注。城管執法反復被推向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情況各有不同,但事實被歪曲后六年內澄而未清,其原因正在于:低成本的網絡謠言在傳播中往往暗合或有意迎合了某種情緒,滿足了某種需求,并能造成遠大于事實的社會影響。眾多的新聞事件,有意突出涉事者的公職背景、領導身份,并最終引導輿論將個人行為放大到整支隊伍,醞釀成仇視或對抗情緒,矛頭所指不言而喻。這都一再證實了謠言與虛假信息在事理昭昭面前依然會大有市場,因為主流媒體聲音被稀釋,正是這種市場的目的與期待。
簡要梳理,主流媒體聲音被稀釋有軌跡可循:首先是娛樂,從自娛樂到被娛樂,是一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到“可遠觀而又可褻玩焉”的過程,官方的、主流的、政治的、文化的等等,惡搞了,調侃了,都笑了,一切都不再“板著面孔”了。其次是布道,貪腐懶政、淫穢色情、惡性突發、群體訴求、踐踏法律、違背倫理、強勢張狂、弱勢無助等,一時之間,什么吸引眼球、什么刺激神經、什么激起群憤,就用什么做標題,不惜渲染、捏造,仿佛忽剌剌地大廈傾、轟隆隆地天要塌,然后就披上善良的外衣,偽裝成公平正義的使者,否定“中國特色”,推銷“外國的月亮”。再次是叫板,就是針對官方聲音、主流媒體言論,或斷章取義、或剪輯事實、或嫁接信息,制造網絡起哄、輿論雜音,以為更多人爭取自由、民主權利的名義,發起輿論圍攻,唱出反調,企圖在“嘈嘈切切錯雜彈”中取勝。三招過后,誰是目標誰就百口莫辯,中劍中槍、非死即傷。
主流媒體聲音是輿論宣傳的旗幟與號角,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條件下,其權威、地位、作用都不容挑戰。如何在媒體技術發達、言論自由開放的時代,保證自己的聲音不被稀釋,掌控主流媒體者當深思之。
(作者系市委辦綜合四科科長 )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