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文工作
榆林《政府工作報告》解讀:回眸2014
剛剛過去的2014年是我市發展極為艱難的一年,也是我們迎難而上、務實奮進,取得發展新成就的一年。一年來,面對經濟下行、能化產品價格下跌、民營經濟運行困難、各類風險不斷加大的嚴峻形勢,我們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貫徹中省和市委的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全市生產總值突破三千億大關,達到3005.7億元,增長9%;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47億元;財政總收入677.6億元,增長5.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7.8億元,增長13.3%;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29665元、9730元,增長10.6%和12%。
【加強調控】
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把穩定工業經濟增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時跟進中省政策,出臺工業穩增長十條意見,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調控和扶持,促進產能釋放和產銷銜接,工業經濟平穩運行。2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18種實現正增長,產銷率達到96.4%,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974億元,增長10%,總量連續七年位居全省第一。積極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進一步夯實“五個一”工作責任,創新“一企一策”工作模式,強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年初安排的105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56億元。全力拓展消費的基礎作用,加強物價調控,培育電子商務、金融物流等消費新熱點,促進城鄉消費較快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1億元,增長7.6%。
【主動轉型】
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把推進能化產業轉型升級作為調結構的主攻方向,強力推進骨干項目建設和關鍵技術研發,靖邊能化園區全球首套煤油氣綜合轉化裝置一次試車成功,粉煤中低溫熱解等技術攻關取得新進展,蘭炭在高爐噴吹、民用清潔燃料等領域應用取得新突破。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全市風電、光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58萬千瓦,百萬千瓦風電基地全面建成,我市入選國家第一批新能源示范創建市。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成立全省第一個產學研合作聯盟,建立企業研發中心、實驗室50家;成交技術合同21件,成交額5億元;專利授權量475件,增長31%;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5%。積極推進各大產業園區建設,高新區GDP達300億元,榆神工業區入圍全國化工園區20強,錦界工業園成為全省唯一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園區。加快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統萬城和石峁2個遺址公園列入全省30個重大文化項目,米脂縣榮獲“中國千年古縣”稱號,佳縣泥河溝千年棗園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5億元,增長27%。
【強基提質】
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把“三農”工作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緊盯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向,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拔鍌百強”建設扎實推進,全市現代農業園區數量、旱地全膜雙壟溝播玉米面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驗室建設及檢測能力、土地流轉面積、家庭農場總數、高級職業農民認定總數6項指標位居全省第一,成為全國唯一實行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整市推進的地級市。新創2項旱地谷子全國高產紀錄,糧食總產量達到158萬噸,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豐”,成為全國馬鈴薯生產第三大市。羊子、生豬、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23萬只、249萬頭、1077萬只,山羊絨產量達到2019噸,成為全國非牧區第一養羊大市和全國山羊絨產量第一大市。新建基本農田8.7萬畝,新建加固維修淤地壩867座。新建供水工程788處,解決了32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改造縣鄉公路310公里,完成通村油路1500公里。扶貧開發整村推進204個,移民搬遷6264戶,完工3708戶,11.7萬人實現脫貧。
【傾力扶持】
民營企業發展困難逐步緩解
把加快民營經濟發展作為富民強市的重要支撐,及時研究出臺36條政策措施,幫助民營企業盡快走出困境。市縣財政投入2億元實施“助保貸”業務,撬動銀行20億元為中小企業貸款。組織政銀企對接活動5次,促成銀行與企業簽訂合同或意向貸款476.8億元,落實資金441.6億元;礦權抵押貸款政策取得突破,部分涉煤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緩解。深入實施神府省級民營經濟轉型升級試驗區十大行動計劃,選聘50名優秀高校畢業生到民營企業服務,非公經濟運行整體好轉,民營企業家的發展信心逐步恢復。實現非公經濟增加值1214億元,增長6.9%,占全市GDP比重達40.4%。
【統籌發展】
城鄉面貌持續改善
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加快城鎮化建設的有力抓手,持續加大中心城市、縣城、重點集鎮建設力度。中心城區累計開工市政項目6大類57個,完成投資13.6億元。榆林大道北段等14個項目建成投運,長城北路等18個項目加快建設,榆溪河生態長廊、東沙生態公園、空港沙地森林公園三大城市“綠肺”建成開放,新增綠化面積180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38.3%。成功創建省級環保模范城市、省級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創建通過了考核驗收。府谷率先在全省建成省級環保模范縣,清澗、定邊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錦界、東坑省級重點示范鎮和“雙十二”試點鎮村建設扎實推進,分別完成投資5.7億元和5.8億元,全市城鎮化率達53.9%!八奈灰惑w”的振南幫扶機制持續發力,全年實施振南項目50個,完成投資6.5億元,南部六縣發展后勁增強。
【多措并舉】
發展保障能力得到提升
把破解瓶頸制約作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全力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準神鐵路建成投運,神朔鐵路完成擴能改造;榆佳高速、繞城快速干道北段通車,沿黃公路一期建成通車;王圪堵水庫開始供水并正式上網發電。狠抓節能減排工作,大力實施“藍天、碧水、寧靜、清潔”四大工程,建成火電脫硫脫硝設施53臺,淘汰落后產能16.4萬噸,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3%,中心城區最后39臺燃煤鍋爐完成改造,四項主要污染物年度減排任務全部超額完成,市區、各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75%,垃圾處理率分別達到95%和75%。啟動PM2.5監測工作,全年好于二級以上天數達到336天,較上年增加14天。
【深化改革】
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心任務,堅持問題導向,加快推進行政、經濟、農村、社會等領域改革步伐。累計承接中省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02項,精簡市級行政審批事項79項,取消帶有審批和管理性質的“紅頭文件”87件,“營改增”試點擴大到鐵路運輸、電信服務等領域,農村承包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展開。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記市場主體3.5萬戶、新增注冊資本金712億元,分別增長19.4%和17.6%。啟動全省首批“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市”工作。在全省率先組織實施企業直供電交易,3家企業實現電力直接交易。啟動運行市級污染源監控平臺,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推開國家“多規合一”試點工作。深入推進神木、府谷省直管縣改革工作。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招商到位資金615億元,進出口總額達到4902萬美元。
【關注民生】
老百姓得到更多實惠
把改善保障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按照兜底補短原則,全年投入346億元,辦好民生實事。中心城區14所新建學校和1所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上學難、班額大問題基本解決。市一院二期住院綜合樓主體建成,市二院遷建工程完工。開發公益性崗位3200個,新增城鎮就業2.8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66.2萬人。啟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醫療救助報銷比例從60%提高到65%,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80元,高出全省標準50元。新開工保障性住房3.23萬套,建成1.72萬套。新聞大廈主體完工,神木縣藝術大廈等文化項目加快推進。實施城鄉體育惠民工程164項,開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動220次,我市運動員在省十五屆運動會上,取得188金、82銀、70銅的歷史最佳戰績。
【創新治理】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把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作為推進改革發展的基本保障,大力推進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全年評估重大項目424個,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了社會矛盾的發生。強化各級領導干部接訪下訪,夯實信訪責任,妥善處置了一批突出問題,進京赴省上訪分別下降34%和41%。妥善處置民間借貸糾紛,加快非法集資案件偵辦進度,民間借貸問題逐步趨于平穩。推進城區巡防機制改革,加快立體化防控體系建設,新建各類探頭4萬多個,全市治安、刑事發案“雙下降”,社會治安滿意率達91.95%,增幅全省第一。全力推進“政府監管網格化、行業直管專業化、企業管理精細化”建設,強化責任追究,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扎實開展雙擁模范城創建活動,擁軍優屬“九件實事”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為歷年之最。
【轉變作風】
行政效能明顯提升
把開展教育實踐活動作為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有效載體,持續發力掃“四風”、轉作風、樹新風,全力打造為民、務實、清廉、服務型政府。市政府班子教育實踐活動整改措施全面落實,各部門及時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認真貫徹落實“八項規定”,“三公”經費同比下降22%,公開拍賣超標公務用車425輛,清理超面積辦公用房13.7萬平方米,已立項未開工的8個樓堂館所項目全部停建。深入開展群眾滿意服務窗口創建活動,窗口單位普遍實行一站式辦理審批和服務,市政務服務中心及榆陽、府谷、綏德等縣區政務服務中心擴容投運。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和建議158件、政協提案392件,辦復率均達100%。本版圖片由本報記者賀曉瑜制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