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創文工作

創文工作您當前位置:首頁 >>創文工作

存款丟失,誰需問責?

編輯:admin     來源:    點擊數:841次     時間:2015年01月26日

◎ 儲戶將錢存入銀行,雙方就形成了委托保管的合同關系。如果儲戶的存款通過系統漏洞被冒領,除非儲戶參與其中,否則銀行要承擔部分責任

◎ 銀行要繼續強化案件防控統計制度,同時,還應加強管理水平,保證規章制度在實際操作中“不走形”

近期全國多地出現了個人客戶銀行存款丟失的案件,引發業界高度關注。

“失蹤”存款到底去哪了?又是如何丟失的?相關法律責任應如何厘清?

存款緣何“失蹤”

記者調查發現,存款丟失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銀行系統存在漏洞,存款人信息被泄露或復制;二是銀行內部工作人員借“貼息存款”違規操作。

日前,四川省瀘州市人民檢察院發布公告稱,在瀘州老窖公司上億元存款丟失案中,犯罪嫌疑人采用的主要手段就是偽造銀行票證。而近年來時有發生的客戶銀行卡被盜刷,則是犯罪分子利用技術手段復制了客戶的銀行卡信息。

相較于系統缺陷等“明傷”,“貼息存款”則更加隱秘。

事實上,“貼息存款”早已被監管部門叫停。然而,在利益的誘導下,仍有不少儲戶愿意對此一試。

由于“貼息存款”往往是資金中介、銀行人員聯手操作,儲戶為了獲得較高回報往往會被事先要求簽署“不開通短信提醒、不通兌、不提前支取”等承諾。

在此之后,儲戶存入銀行的錢往往會被銀行“內鬼”即刻劃轉至需要用錢的企業。

某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公司金融部人士透露,在經濟上行期,借款企業回款正常,儲戶的錢也就能按時被歸還。但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企業一旦出現問題無法還款,就出現了存款丟失。這就暴露了“貼息存款”的潛在隱患。

由此導致的存款丟失,既有儲戶自身的責任,也有銀行方面的責任。

法律責任需厘清

存款丟失的法律責任如何厘清?專家建議,要針對具體案件,結合造成存款丟失的原因,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厘清刑事、民事責任,并做出合理判決。

從法理上看,儲戶將錢存入銀行,雙方就形成了委托保管的合同關系。只要儲戶有合法的存款憑證,自身不存在違法犯罪行為及重大過失,雙方存款關系自然成立,銀行應承擔兌付款項的義務。

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教授張宗新認為,儲戶存在銀行的錢如果被犯罪分子通過系統漏洞冒領,除非儲戶參與其中,否則銀行要承擔部分責任。

由“貼息存款”造成的存款丟失判定則相對復雜。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不論是“陽光貼息”還是“非陽光貼息”都屬于違法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有些儲戶法律意識淡薄,一方面私下拿到高額貼息,一方面卻理所當然地以為存款存在銀行,業務辦理也在銀行場所進行,出了問題就應該由銀行負全責。

具體來看,執行“貼息存款”操作的銀行業務人員已違反了《商業銀行法》!渡虡I銀行法》第八十四條規定,商業銀行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索取、收受賄賂或者違反國家規定收受各種名義的回扣、手續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給予紀律處分。

內控“安全網”要加固

雖然違規操作、甚至構成犯罪的是個別銀行工作人員,但背后暴露出的行業操作風險和信息科技風險仍需警惕。

針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操作風險,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建議銀行應防患于未然,繼續強化案件防控統計制度,將其覆蓋到基層網點負責人和柜員的管理,把違規信貸、票據業務、金庫管理等均納入統計之中。

同時,銀行還應加強管理水平,保證已形成的、較為完備的規章制度在實際操作中“不走形”。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快速發展,便利的用戶體驗背后卻隱藏著新的技術風險。銀行個人客戶資金賬戶被盜、信息泄露等案件正在暴露出信息科技風險的“冰山一角”。

《經濟日報》記者從監管層獲悉,2014年銀行業信息科技風險承壓,發生三級以上信息科技突發事件31起,雖比2013年有所下降,但也首次出現了停機37個小時的特大突發事件。

據監管層內部人士介紹,導致銀行業信息科技風險的主要原因為“信息科技外包”,尤其是“非駐場集中式外包模式”,大量中小銀行由于資金、技術、人員有限,大多采用此種模式。銀行自己省去了建設、維護系統成本,把主要的信息科技活動都交給外包服務商進行打包,信息內容集中度很高,風險也高度集中。更嚴重的問題是,同一家外包服務商往往對接多家金融機構,在云計算、大數據的條件下,原本高度集中的風險可能傳導范圍更大、速度更快,甚至演化成系統性風險。

上述人士表示,接下來監管層將探索建立中小商業銀行災備資源共享機制,同時加大對客戶數據保護、電子銀行安全、信息系統應急管理、外包風險等重點領域的現場檢查力度。(經濟日報記者 王 璐 郭子源)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560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5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