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文工作
招“商”莫成招“傷”
湖南省南縣政協委員 伍萬中
2014-07-28期06版
近些年來,招商引資工作在助推本地經濟發展方面確實發揮了積極作用,因此被各級政府擺上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涌現了競相招商的熱潮。但凡事過猶不及,過急過熱了,帶來的問題不少。
招商助長政績驅動催生虛報浮夸
在加快發展的急迫心理驅使下,不少地方將招商引資視為改變本地落后面貌的靈丹妙藥,提出一些過頭的口號,如“全民招商”、“招商引資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誰英雄誰好漢,招商引資賽場上比比看”等等。同時制定一系列考核辦法,規定較重的考核分值權重,分鄉鎮和縣直部門下達招商引資的任務指標,將指標的完成情況與干部的升遷直接掛鉤。有的地方堅持招商引資情況每月一調度,每季一通報,逼得各級領導干部喘不過氣來。為了完成規定的招商引資任務,一些領導干部想盡了各種招數,結果某些地方的招商變成了“大躍進”式的一哄而上的盲目招商、為招商而招商,留下不少后遺癥。一些地方領導認為,形勢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但實際上又迫使我們搞政績驅動,這種狀況亟待改變。
一些單位為了完成任務,只好在招商引資的數據上做些“技術處理”,或者到企業搞些假證明材料,以應付上級考核。一些地方各種名目的洽談會、推介會令人眼花繚亂,浩浩蕩蕩的考察團、招商團頻繁出行,幾十億、幾百億的引資成果不時見諸報端,但往往是聲勢浩大,實際成效大打折扣,沒有招來幾個像樣的企業。有的總結招商引資的成績時花團錦簇,實際上水分不少。有的企業還沒落戶、投產,就號稱所謂的產值、稅收預計多少。結果計劃趕不上市場的變化,最后變成笑話。
為招商拼政策妨礙公平競爭
為了招來企業,不少地方政府隨心所欲違反國家統一的政策法規,在用地價格、相關手續辦理、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一些超越自身職權的優惠措施。不少地區在優勢全無的情況下,只好血拼優惠政策:你用地價格3萬元一畝,我1萬元一畝甚至“零地價”;你企業稅收地方留存部分3年內按比例部分返還,我大部分返還甚至變相“零稅負”等等,花樣繁多。國家審計署2012年6月8日發布的公告顯示,在被抽查的54個縣中,有53個縣招商引資變相減免財政性收入70億元。
在考核指揮棒的左右下,不少地方政府為了招商、留商、穩商,厚“外”薄“內”,把更多的精力、物力、財力用在服務、扶持外來客商上,而對本地企業冷落一邊,待遇嚴重不公,破壞了公平競爭這一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原則。而從實際的情況來看,由于缺乏長期“安營扎寨”的思想準備,加上適應需要一個過程,不少外來企業往往沒有本地企業成長得好,財稅貢獻、提供就業崗位等方面也不如本地企業。
不當招商成了賠本買賣
在事關招商的問題上,一些地方政府沒有處理好維護群眾利益與維護客商利益的關系,屁股一下子偏坐到了客商這一邊。有的在征地補償、居民動遷方面侵犯群眾利益;有的在企業與周邊群眾發生矛盾時,過分偏袒外來投資商;有的為保企業原料,由政府出面組織,在農民中推廣種植某種作物,一旦企業不景氣或“跑路”,利益受損的是農戶;有的在項目選擇上,對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的保護重視不夠等等。
此外,有的地方為了完成招商引資指標而饑不擇食,最后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有的地方對外來客商考察把關不嚴,導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引進來的企業是劣質企業,甚至招商過程中上當受騙;某些動機不純的投資商落戶某地后,靠所圈土地向銀行抵押貸款周轉,當維持不下去的時候就開始“跑路”,把爛攤子留給當地政府;某些靠優惠政策吃飯的投資商抓住政府“軟肋”,以走人或其他理由為要挾,不斷要求各種優惠,當把巨額的利益,包括財政性資金攫取到手實在無利可圖后走人;有的地方數年之內招商、扶商的投入遠比企業的財稅貢獻大,做的是“賠本的買賣”。
招商引資應科學合理
對于目前招商引資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建議采取綜合措施予以糾正:
一、改進考核方式,實現科學發展。堅持分類考核,按照國家對功能區的劃分,對糧食主產區和生態保護任務特別重要的區域,可以少給或不給招商任務,通過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專項獎勵的辦法解決這些地方的財政問題,以解決毀占耕地發展工業的問題。實行招商引資考核的地方,逐步降低招商引資的考核分值權重,把對地方政府考核的重點更多地放在財政收入和民生事業的支出上。取消對縣直部門下達招商任務的做法,強化專職招商部門在履行法定職責方面的作用。在考核和評價招商引資工作時,既要看成果,又要看招商成本,對虛報浮夸行為,必須堅決糾正,嚴肅處理。
二、組織專項清理,嚴肅政策法規。組織力量對各地自行制定的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進行調查摸底。在摸底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情況依法依規進行分類處理:該維持現狀的維持現狀,該剎車的剎車,切實糾正一切地方優惠無度、不按程序審批等違反國家政策法規統一實施的行為。同時要厘清各級政府的事權、財權,確保地方政府在領導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權,做到管而不死。
三、嚴格準入條件,提高引企質量。地方政府在招商引企過程中要加強對企業的考察,防止上當受騙。認真進行可行性論證,嚴格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該堅守的準入門檻必須堅守,多引進一些發展前景好、環境污染少,能立足本地資源進行精深加工的企業。對于大型的可能與周邊群眾利益發生沖突的項目,該走的群眾路線必須要走,該征求“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意見的必須要征求。
四、堅持平等對待,壯大本土企業。在重視招商引企的同時,要把更多的精力、物力、財力投入到扶持本地企業發展上來,多幫助企業解決融資、用工、項目爭取上的難題,促使其不斷發展壯大。
五、營造公平統一市場,提供良好服務,絕大多數客商更看重的是當地的硬件環境和法制、政務環境。要加強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標準化廠房建設,為客商投資創業提供良好平臺。大力整治機關干部“庸懶散奢浮軟”現象,切實轉變干部作風。推進政務公開工作,提升行政效能,規范權力運行,為客商投資興業創造良好服務環境。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