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專題協商

專題協商您當前位置:首頁 >>專題協商

關于對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專題協商情況的報告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253次     時間:2021年09月29日

為了促進食品監管,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關心關注民生實事。根據市委要求部署及市政協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協秘書長柴自軍帶領市政協教科委、部分市政協委員會同相關部門于8月下旬赴市區食品生產加工廠、大型商超、酒店、便民服務點等典型場所就“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開展視察,并召開了專題協商座談會。現將協商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及成效 

(一)制度機制建設和監管能力穩步提升

一是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信息化監管、執法經費保障等問題得以研究解決。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全市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將考核權重由0.5%提高到2.5%。二是出臺一系列黨政同責文件,織密織牢市級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和各部門的食品安全責任體系,為食品安全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三是食安辦各成員單位組織了多次全市食品安全應急管理及監管業務培訓,全市食品監管人員專業素質、綜合技能和業務水平得到了穩步提高。

(二)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風險防范不斷加強

2020年,市場監管部門共對32大類15262批次食品進行了監督抽檢,使用抽檢經費1349.09萬元,所檢項目合格14965批次,不合格297批次,總體合格率為98.05%,大宗食品的合格率近年基本保持穩定。市農業農村部門監測抽檢1227批次。2021年,市場監管部門計劃抽檢16248批次,比去年增加986批次,覆蓋18大類51個品種64種食品及食用農產品。截至目前,抽檢食品、食用農產品1880批次。市農業農村部門今年計劃完成省、市縣三級監測計劃5136個批次。

(三)各項專項治理扎實開展

2020年以來,全市共開展冷藏冷凍食品經營者備案、過期食品專項檢查、粉絲粉條質量安全、流通環節校園周邊食品安全、流通環節冷藏冷凍食品、“保價格、保質量、保供應”行動以及學校食堂、食用農產品、網絡餐飲、野生動物保護、農村假冒偽劣食品、餐廚廢棄物處置等專項整治30多次。開展執法聯動138次,檢查各類市場主體9.9萬家次,發放宣傳資料1.2萬份,下達責令整改通知書188份,接受投訴舉報68起,停業整頓10戶。全市破獲食品類刑事案件21起、藥品類案件5起,搗毀犯罪窩點8個,抓獲犯罪嫌疑人84人,刑事拘留55人,批準逮捕33人,移送起訴49人,涉案金額546.82萬元。加強對食品生產經營者、網絡餐飲服務提供者主體資格的排查登記和對學校供餐單位的監督檢查。小作坊提升工程、食品使用期限標注工作也穩步推進。  

(四)智慧監管和分級管理有序推進

一是推進“陽光餐飲+智慧監管”系統工程,做好校園食品安全和餐飲質量安全提升,推動食品安全社會共治和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治理水平。目前,全市有學校食堂1363家,已實施“明廚亮灶”1311家、實現“陽光食堂+智慧監管”263家。二是全力推進風險分級管理和追溯體系建設。目前,全市有食品生產企業451家,已評定427家,(24家為新取證企業靜態分值已評定)占比94.8%;有食品經營企業1.89萬家,已評定1.48萬家,占比78%,全面完成了省級下達的目標任務;在重點品種生產企業追溯體系建設上,除部分企業停產外,已基本建設完成紙質版追溯體系,7家已建成電子追溯體系。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食品生產經營不夠規范增大監管難度

我市食品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不高,縣市區及鄉鎮食品生產經營者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管理亂的狀況普遍存在。部分食品加工經營場所硬件設施不達標,設備簡陋、衛生條件差,安全風險較大。從業人員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綜合素質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食品經營者索證索票制度落實不規范等問題在偏遠區域普遍存在。

(二)風險意識淡薄導致鄉鎮監管基礎薄弱

我市農村紅白事宴席食物,大多采取聘用鄉村流動廚師或者村民自制的方式制作,設施設備簡陋,聚集規模大,食品安全風險隱患較大。雖然全部鄉鎮已掛牌成立鄉鎮監管站,但因政府重視不夠、風險意識淡薄,加之資金不足、缺人員、少設備,監管站形同虛設,監管的最后一公里問題比較突出。

(三)檢測能力不足致使監管存在盲區

雖然縣級有食品和農產品檢測中心、鎮級有監管站,產地準出實行企業自檢合格為主,但因資金不足,檢測設備不夠,縣級檢測出現“不能檢、檢不出、無處檢”的尷尬處境。企業自檢設備嚴重不足,不能保證產地準出產品企業自檢合格,不能滿足保證質量安全的檢測需求。一些食品流動攤點、建筑工地食堂、農副產品加工廠等地,監管難以到位,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四)監管執法人員能力素質有待進一步提升

在機構改革過程中,基層監管人員變動很大,新履職人員相當一部分不具備專業食品安全監管業務知識,不能很好地適應崗位需求,亟待加大培訓力度,提升基層人員業務能力。

三、意見和建議 

(一)全面提升重點領域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一是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規模化和標準化,集中治理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產地重金屬污染和假冒偽劣農資等問題,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有效銜接機制,嚴把準入準出關口。三是完善食用農產品追溯體系,形成全環節、全鏈條監管,切實把牢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四是加強智慧監管與信用監管體系建設,進一步清理規范食品生產經營主體資格,落實“黑名單”制度,督促企業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五是加強食品抽檢監測工作,進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監督抽檢的靶向性。六是加強培訓教育,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二)加強監管部門協作交流機制

食品安全監管鏈條長,環節多,涉及農業、市場監督管理、城市管理執法、商務等多部門監管職責,各部門在監管職責上交叉互補。一是繼續強化市食品安全委員會綜合協調職能。通過輿情互報、風險會商、聯合執法、案件移送等相關工作制度,完善部門之間監管協作機制,避免出現監管盲區。通過示范創建、應急演練、節會宣傳等日常工作加強部門之間協作和配合,形成食品安全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二是構建部門之間信息共享機制。建議建立統一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臺,各監管部門及時通過信息平臺發布日常監管、案件查處、事故調查、輿情動態等信息,形成有力的信息發布和輿情宣傳聲勢。三是探索開展技術交流和成果共享。在實驗室檢測、數據采集等方面相關職能部門可以在檢測手段、人員培訓、檢測數據分析等方面探索交流合作機制,實現檢測技術、檢測手段、檢測結果的研討認證和成果共享。

(三)強化基層監管能力建設

全市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在鄉村,工作的薄弱環節也在鄉村。建議市縣兩級多方呼吁,為鄉鎮管理所適當增加人員編制,保障鄉村食品市場監管成效。積極爭取資金,落實“區域定格、網格定人、人員定責”要求,穩定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基層監管服務人才體系隊伍建設,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四)加強監管隊伍能力建設

隨著監管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網上稽查全面啟動,對以人力監管為主的傳統監管模式提出挑戰。一是加強監管隊伍專業化建設。信息化、網絡化、實驗室檢驗等新手段為監管工作提供了的技術支撐,也對監管隊伍能力建設提出了新要求。建議加強隊伍業務培訓和崗位練兵活動,同時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補充和儲備。二是提高監管隊伍的法紀觀念和專業技能。加強監管人員對食品安全法規條例的學習,開展業務技能和執法案例培訓,進一步提高監管水平,規范執法行為,樹立監管隊伍良好的形象,贏得社會對監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持續推進鄉鎮監管所規范化建設。將鄉村兩級監管工作真正落到實處,保障農村市場食品安全。 



(市政協教科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73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1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