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協商
關于對我市白于山河源梁澗區生態治理的專題協商報告
按照市政協年初工作安排,環資委于5月中旬組織部分委員和市林草、財政、規劃、水利、住建等部門負責同志,就我市白于山河源梁澗區生態治理情況進行了實地視察,并召開了專題協商座談會,現將協商情況報告如下:
一、存在問題
白于山區河源梁澗區包括橫山、定邊、靖邊一區兩縣的南部鄉鎮,區域面積約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19%,是陜西省三大貧困地區和全國十八個重點貧困地區之一,現已成為整個白于山區黃土裸露最為嚴重的地區,同接壤的延安吳起、寧夏鹽池等縣形成強烈的反差。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是造林難度大工程造林少。白于山區土地面積廣闊,但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降雨量小,不僅造林施工難度大,而且造林成活率極低。同時,白于山區的林業生產,一直依賴國家林業計劃任務,不僅量小,此外沒有開展過規模性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而且長期處于撒糊椒面狀態,沒有開展過規模性的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所以森林覆蓋率提高非常緩慢。二是用于生態治理資金不足。我市每年收取的環境保護稅、水利建設資金、森林植被恢復費、水土保持補償費等稅費數額較大,但是沒有足額用于生態建設,全市生態治理水平遠遠低于周邊地區。加之對社會資金進入生態治理的政策引導不夠,民間投入明顯不足。三是農林牧比例結構失衡。為了增收和眼前利益,政府和農民更注重發展農牧業,出現超墾超種、毀林開荒、過度放牧等問題,導致農林牧三地結構嚴重失衡,有的區域農民人均耕地達到三十畝以上,遠超人均八畝的規劃定額。出現大量宜林宜草地被開墾、耕種,撂荒、再耕種的惡性循環。同樣位于白于山區的吳起縣,農民人均耕地只留兩畝半,其它全部退耕,全縣林業用地達到70%以上,而我市白于山區,農林牧三地比例連“三三制”都沒達到,林業發展舉步維艱。四是封山禁牧矛盾突出。我市白于山區農民基本處于農牧互利型生產模式,養羊業收入占到養羊戶家庭收入的50%以上,絕大多數養羊戶都是以放牧為主,飼料儲存僅備冬季等極端災害天氣喂養之用?梢哉f,封山禁牧工作的“瓶頸”問題是牧業生產方式原始,“以草定畜”沒有物質保障,放羊戶損害公共生態資源代價太小,導致封山禁牧政策執行不力。五是后期管護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市造林實行“一年造林、三年補植、長期管護”的模式,由于后期管護機制不健全,致使造林綠化成果無法得到有效保護。
二、對策建議
(一)強化頂層設計。一是建議市政府制定出臺保障生態建設用地的政策性措施文件。借鑒塞罕壩、吳起、鹽池等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成功經驗,在做好國土空間規劃的同時,盡快出臺白于山區生態治理建設用地的政策性文件。二是做好白于山區生態治理規劃。堅持“圍繞大局、規劃為先、實干為本”的原則,借鑒塞罕壩、吳起、鹽池等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共贏的成功經驗,做好白于山區生態治理頂層設計,聘請國家級別的專業調查規劃機構,在區域科技人員廣泛參與下,重點編制經濟林,水保林,生態林、重點工程林、低效林地提升改造、種草,封山禁牧等項目的中長期方案,切實做好白于山區梁、源、峁、澗、坡、溝不同立地條件類型下的各種規劃。三是要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專項資金、政策、項目支持,爭取將白于山河源梁澗區生態治理列入中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項目。強化白于山區生態建設財政投入預算管理,對政府相關部門生態建設專項資金隨項目統籌安排,善管理辦法,加強監督檢查,提高使用效益。要制定整體規劃和優惠政策,吸引社會資本、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和金融信貸資金參與白于山河源梁澗區的生態建設。
(二)創新造林機制。一是要創新造林主體。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營造林主體,鼓勵興辦集體林場、家庭林場、組建規;謭龊蛯I公司、合作社,扶持培育龍頭企業,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加強與陜林業集團、陜果集團等大型企業合作,通過企業帶動,為白于山區生態治理累積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及治理經驗,并加快生態綜合治理。二是要創新造林機制。實現“造林、育苗管護一體化”。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將造林及林木資源管護向社會承包(比如我市通過各類資源開采企業主動認領造林綠化任務,41家企業認領面積10.9萬畝)。由林業部門負責技術服務,當地政府負責鄉、村、合作社、企業承包造林,政府根據造林的成效給予補助。三是要加快碳匯市場建設。創新開展碳匯林業建設,鼓勵企業異地造林、育林,抵消碳排放,增加碳資源,調動全民全社會積極主動地投身到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
(三)堅持精準施策。一是要牢固樹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綜合運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科學開展造林種草,做到精準化施策,區域化治理。二是要大力推廣“封、改、退、還、建、調、轉、促”等措施,按照梁、峁、溝、澗地貌特點,以小流域為單元,通過規;卫,整鄉、整村、整山推進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流域山頂到溝澗分層次治理,以涵養水源,治溝保澗為重點,通過植物、工程等措施綜合施治,促進區域生態修復改善。三是要按照“家庭庭院經濟林業化、耕地環界環埂田園花;、荒山荒地生態景觀化、鄉村駐地道路風景園林化”的規劃布局,逐步實現白于山區林業“四化”造林。遵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標準,在條件好的地塊設計干雜果木本油料作物,為后續產業發展和百姓致富奠定基礎。其中,退耕地和其他耕地以經濟林為主,種樹以山地蘋果、杏、核桃、山桃、文冠果為主;平緩的宜林荒山荒地以生態經濟林為主,除上述樹種外,另外油松、側柏、楊、榆、刺槐等樹種;荒坡地以生態景觀林為主,樹種以檸條、紫穗槐、沙棘、文冠果、山桃、側柏、油松、香花槐、河北楊為主;溝底種植生態樹,主要以檸條、山桃為主、再加部分油松和側柏,提高景觀效果。
(四)注重協調發展。推行封山禁牧和“以草定畜、草畜雙贏”。一是要嚴格執行封山禁牧政策。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嚴厲打擊偷牧、夜牧、散牧等破壞生態植被行為,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生態系統自我修復功能恢復林草植被。二是要開展草場畜載能力評價體系建設。通過財政補貼、以獎代補、典型示范等方式,引導農民改良羊子品種,改革飼養方式。三是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通過政策引導、示范帶動,讓廣大群眾改變觀念,擺正生態、經濟效益的位置,充分認識到生態建設是以提高植被,改善環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的重要性。
(五)健全治理機制。一是實施分級林場建設制。為保障白于山區生態治理特別是增綠工作穩步推進,組建一支由林業科技人員和區域各級林業干部組成的專業隊伍,成立榆林市白于山區生態林業建設總場,積極爭取國家儲備林項目。同時,在定邊、靖邊、橫山三縣設立分場,在各有關鄉鎮建立基層分場,實行戶、村、鎮、縣、總場五級林場建制,并鼓勵支持發展100-10000畝的規模性股份制等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家庭林場、村集體林場、合作社和企業承包林場,夯實白于山區生態治理工作組織機構。二是改革造林機制。科學合理的將退耕地、閑置地、荒地進行規劃整合,由當地政府負責組織鎮、村、合作社、企業、農戶承包造林,林業部門負責技術服務,其中經濟林實行補貼或定單造林制度,生態林實行工程造林制度。三年造林合格后,按照誰的區域誰管護的原則,將林地交由原土地所有者進行為期五年的撫育管理,期間按標準發放撫育管理費,讓群眾在撫育管護中得到實惠。撫育管理到期后,將達到保存合格的林地轉為公益林,按標準發放公益林補助,逐步將區域內的農民轉為護林員或林業產業工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并確保造林保存率。
三是健全管護機制。白于山區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林業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導位置。森林資源具有生產周期長、易破壞、難恢復的特點。要建立健全鄉有站、村有隊管護體系,每個鄉鎮(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建立生態管護站、配備生態協管員,強化林草資源管護,或委托專業林草資源管護公司進行管護。建議政府增加森林防火防蟲經費投入,逐步利用現代化電子巡護手段管理林地。
(六)完善目標考核。一是實行各級黨委政府對生態建設任期目標責任制。任期內,不僅要保證現有林草面積不減少,還要完成區域內規劃提高的林草生產任務,否則予以問責。特別是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不論是否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須嚴肅追責,切實把生態治理責任擔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的肩上。二是結合實際建立我市生態修復治理考核和問責管理辦法,采取年度評價和三至五年考核相結合的方式,既監測評價每年的綠色發展進展成效,也綜合考核生態文明建設階段效果,堅持獎懲并舉,引導各級黨委政府長遠謀劃、系統推進白于山區生態建設長足發展。
(市政協環資委)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