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風采
啟動“61211”科技創新工程 建設創新型榆林
(市政協委員〓韓宇平)“十一五”期間,榆林科技創新要貫徹落實中省科技大會精神,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型地區的要求,以培育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原則,圍繞工業支柱產業、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科學規劃,求真務實,整合資源,集中力量,精心組織,啟動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程。“61211”科技創新工程是根據省政府“13115”科技創新工程計劃按1/10的比例提出來的,是指在能源化工、裝備制造、新材料、現代農業、水資源和環境保護、城鎮化與城市發展等6個重點領域,組織實施10個重大專項,攻克一批關鍵技術,開發一批名牌產品;重點支持20個重大產業化項目,形成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在重點企業、主導產業建設10個工程技術中心和研究中心,提升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主導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支持建設好10個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充分發揮人才的聚集作用和技術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程,實現“四化”、“四型”,即實現科技的國際化、信息化、專業化、市場化,建成項目帶動型、實用推廣型、特色創新型、群眾受益型的科技體系,充分發揮科技的先導和示范帶頭作用,促進全市經濟社會跨越、和諧、可持續發展,實現強市富民。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程,建設創新型榆林,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全社會、各階層的共同努力,要切實加強領導,采取得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務求創新型榆林宏偉目標的實現。
一、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科技創新關鍵在于科技人才。要積極建立和完善激勵科技進步和創新的人才政策體系,加大人才開發的投資力度,堅持項目、基地、人才一體化的原則,激勵、培養、吸引各類人才開展科技創新。要搞好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社會各界人士帶頭搞科技、搞創新、搞企業,充分調動以榆林學院及各科研院所為核心的本地科技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要建立專家人才庫、設立博士流動工作站,每年聘請50—100名博士參與榆林經濟建設。通過與大專院校、高層專家的合作,把榆林的技術創新推向全國,把國家的項目、基地建設落戶榆林。通過項目建設培養留得住的高層次人才,逐步形成事業留人、待遇留人的良好環境,使榆林真正成為凝聚各路人才、人才大有作為的“凹地”和“寶地”。
二、調動各方因素,建設科技創新平臺
科技創新“平臺”是實現創新型榆林的主要載體。啟動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作,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創新工程建設的宏觀政策和實施辦法;其次啟動實施榆林科技產業園、榆林沙地農林科技產業園、陜北(榆林)生態科技園十大科技園區和示范基地建設;第三要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質量標準體系、核心技術保護體系,有條件的大企業要建立研發中心,中小企業要建立創新專家技術隊伍;第四要搞好生產力促進中心、高新技術創業中心、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務能力建設。
三、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入格局
科技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市財政計劃在五年之內籌集3億元資金專門用于“61211”創新工程建設。要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融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新格局,為建設創新型榆林營造一流的科技發展環境提供可靠的資金保證。
四、重視信息引導作用,提升科技信息咨詢服務水平
信息是科技創新的先導。要盡快建成我市信息高速公路和綜合信息數據庫,組建起一支頭腦敏銳、訓練有素、知識豐富、分布廣泛的信息員隊伍,隨時跟蹤、研究世界經濟強國和發達地區的技術信息、管理經驗、產業狀況、市場需求,結合榆林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篩選出能夠促進榆林經濟發展、滿足市場需求的最新技術、先進經驗,篩選包裝項目,對外進行招商引資,對內吸納社會資本。
五、強化責任落實,發揮縣區和企業的積極性
實施“61211”科技創新工程,縣(區)和企業是關鍵。要搞好規劃,做好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尤其是領導干部認識建設創新型榆林的重要意義和戰略要求,使縣(區)和企業能主動參與“61211”工程的建設。同時要把“61211”科技創新工程納入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納入對各縣(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考核之中,作為考核黨政班子、黨政主要領導、分管領導政績的重要內容,逐步形成全黨、全民、全社會齊抓共管科技工作的新局面。(編輯:常瑜)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