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委員風采

委員風采您當前位置:首頁 >>委員風采

張雷威——村民眼中的“自家人”

編輯:admin     來源:榆林市政協    點擊數:2407次     時間:2015年06月30日

張雷威,市政協委員,原國家電網陜西省電力公司榆林供電公司工會主席,地地道道的陜北人,先后參加省級兩聯一包、千企千村、一村一品、萬名干部下農村活動,十四年如一日進行幫扶工作,足跡遍布榆陽、清澗、神木、吳堡、佳縣、米脂六個縣區的貧困農村,被村民親切地稱為城里來的自家人。

心里始終裝著老百姓

2003年,為響應榆林市萬名干部下鄉包村建設農村小康社會工作,張雷威主動請纓:我很熟悉農村工作,插過隊,搞過社教,知道農民疾苦。時年49歲的他開始進駐神木縣芹菜溝村幫扶,村民一見他就用懷疑的眼神問道:老張,你準備住多久?也是應付一下就走吧?他伸出三根手指頭,三年。

在芹菜溝村,張雷威真的一守就是三年。他將一間廢舊教室改造成自己吃住的地方,生活上全部自理,沒給村民添一點麻煩;自己動手翻修了校舍,建起了駐村工作組的辦公場所。工作上緊緊團結村干部、村委會。一次做飯,撒落了幾粒米,張雷威正要蹲下撿,被村支書碰見:那幾粒米,腳一搓就過去了。張雷威卻說:浪費了可惜。住下后,張雷威開始走家串戶,和農民拉家常,了解村情;套上騾車,帶著干糧、水壺、草帽,把村子的土地跑了個遍。

10天后,他召開首次村民大會,只有20多人參加。張雷威深知,這次的會要是不成功,以后就別想開了。他把了解的村情和多數家庭的情況像拉家常一樣對村民講了,然后說:我來扶貧,是要解決問題的,大家說實話,要我解決什么?村民七嘴八舌,張雷威一邊問,一邊記。這些問題在他扶貧的3年中都得到有效解決,比如改造低壓線路、扶持村民養羊等等。從這以后,張雷威只要喊開會,每次都有男女老少七八十人參加。

三年后,當他離開芹菜溝村時,已累計為村民購買舍飼養羊、養牛書籍400余冊,購買小尾寒羊36只,種植優良牧草60多畝,幫助養羊示范戶蓋起了標準化羊舍,引進良種豬、秦川牛,把芹菜溝發展為有名的專業養殖村。為村民架設農用電力線路400多米,及時解決了30多畝水澆地的灌溉問題。最受人稱道的是,不少青壯年在他的勸說下轉變了觀念,離開了粉塵嚴重的小煤窯,回到家里搞養殖。在他的帶動下,芹菜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致富的思路變了,收入多了,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好了,由有名的爛攤子村轉變為脫貧致富的樣板村。

   一心為老百姓辦實事

2006年,按照陜西省統一安排,吳堡縣的13個村被確定由陜西省電力公司定點扶持。這必須得選一位得力之人帶頭,領導想到了張雷威,又馬上猶豫了:扶貧是個苦差事,老張已經50多歲了,何況剛扶貧3年。張雷威知道了卻說:扶貧是做好事、行善事,讓我扶到老都沒意見。

于是,張雷威成了省電力扶貧團的駐縣干部并掛職副縣長,一干就是七年。吳堡縣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區,山大溝深,老百姓大多居住、耕作于塬上,深溝之下雖有黃河及其支流,塬上卻干旱異常,取水十分不易,自然環境相對惡劣。

在吳堡扶貧的七年中,電力扶貧團共投入資金400多萬元,先后為幫扶村修建9項水利工程,解決了5600多人的飲水問題;為2個村子修建了村級道路、惠民橋,解決了1000多村民的行路難問題;投資修建了寇家塬鎮尚家塬村村辦中心小學,解決了周圍6個自然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為張家山村建起了手工掛面合作社;為尚家塬村建起了散養雞專業合作社。走遍了對口扶貧5個鄉鎮、13個行政村的山山洼洼;還幫助縣政府維修和新建城區路燈100盞,購買16臺計算機,建立了農民致富信息網站;開展免費體檢和義診活動;為柳青故里張家山寺溝村6個貧困戶無償提供種羊;修建引水灌溉工程;解決村民吃菜難問題等等。為吳堡下山畔村修建了15口集雨水窖,使得這個村子的1820畝棗樹變成了農民的搖錢樹,被吳堡縣確定為千畝紅棗豐產示范園,被有關部門確定為一村一品省級示范村。

辛家溝鎮深砭焉村是移民新村,僅有的土地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村民的經濟來源就是外出打工,地荒了,人走了,僅剩一些50歲左右的老人,國家給修的移民新房很漂亮,可還是留不住人。張雷威經過多次調研,在村里選了3戶養羊示范戶,籌集資金從遼寧買回了優質白絨種羊,建起了標準化羊舍。俗話講,母羊好,好一窩;公羊好,好一坡。短短三年時間,村里由原來50余只羊發展到800多只。周邊村子看到后,紛紛來購買山羊,又趕上這幾年羊肉價格高,一只山羊一年可收入1000多元,深砭焉村現在已成為陜西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點。幾年下來,扶貧的張縣長在吳堡縣頗有名氣,“這樣的扶貧干部再扶30年我們都歡迎”。村民們這樣說道。

吳堡桑是傳統的優質桑,車家塬村栽桑養蠶歷史悠久,全村桑園面積450畝,被陜西省確定為蠶桑產業一村一品示范村,但由于小蠶共育室傳統火爐存在煤煙中毒和不恒溫等問題,導致蠶繭質量不高,直接影響蠶農收入。為解決這些問題,張雷威和農業蠶桑站技術人員多次深入車家塬村調研論證,并投入3萬余元為小蠶共育室配備電暖加熱器,建起烘繭爐,收繭室成品室,集雨窖等。該烘爐可烘干鮮繭1200公斤,大大提高了蠶繭的烘烤質量效益。同時,該村還建起了蠶絲加工廠,蠶絲被、蠶絲枕頭等產品大量銷往大城市,成了有名的養蠶專業村。

   與老百姓是一家人

張雷威常說:扶貧工作是一種責任,也是我熱愛的慈善事業。目前雖退居二線,但我仍然負責著陜西電力的社會扶貧工作,只要組織需要,我可以把扶貧工作干到底。扶貧期間,張雷威并不限于弄幾個扶貧項目。每到一處,只要是村民的事,他都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有人到城里看病摸不著頭腦,他給找人;村民鬧糾紛、婆媳不和等,他主動去調解;遇到紅白事,他都要按照當地人習俗去隨個禮。而且專門交代司機,下鄉的路上不管遇到誰,都要捎一程。有一個村子,兄弟兩不和,老人沒人管,老大孩子當兵回來想托張雷威找工作,他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要解決老人贍養問題,二是搞好兄弟關系。結果孩子被張雷威介紹去當了電工,兄弟矛盾和老人贍養兩個老問題都解決了。

駐村期間,張雷威的住所總能變成村民聚會、拉家常的場所,每到晚上燈一亮,三三兩兩就來了。他們把我當成村里人,誰家殺豬,也叫我去吃殺豬菜。張雷威回憶。

2012年,張雷威又代表陜西電力扶貧團,在米脂縣開展扶貧工作。高家圪嶗村作為省級兩聯一包重點扶貧村,在他的帶動下,實施了村級陣地文化建設項目,使村級文化室真正成了村民集中議事、培訓學習、開展文化活動的綜合陣地。另外,在該村4000米生產干道上建設了40盞6米高的太陽能路燈,成為陜西省首個村級扶貧點亮工程。

    扶貧日記的點點滴滴

10多年來,張雷威有個好習慣,無論走到哪里,他都隨身帶著一個又厚又大的筆記本。那是他的扶貧日記,幾乎記錄了他所有的扶貧行蹤,記錄了他走過的每一個村子,記錄了他扶貧工作的點點滴滴。在滿滿當當、密密麻麻的5大本扶貧日記中,隨便翻到哪頁,都能看到他的細致、執著,還有苦和樂。比如,冬天的村莊里,家家戶戶炊煙升起,農民們忙著準備年貨,想著趕在年前及時發放扶貧款,替政府分憂,為百姓解愁,我們忙一點、累一點還是很值得的,這是2008年2月12日給寺溝村的6戶貧困戶發放扶貧款。當時是農歷臘月二十五,風雪撲面,道路泥濘,縣里、鄉里的干部多數都已回家過年了,張雷威卻帶著扶貧款來到了這個貧困村看望村民。這之前,他在縣里工作一直很忙,但他反復提醒自己,一定要在過年前把款送到這幾戶人家手里。

還有一次,張雷威在吳堡縣水利工程建設檢查中,不慎摔倒,差點滾下山崖,導致腳踝受傷,骨折三處。臥床休息僅27天,他心里始終放心不下進行中的扶貧項目,此時又有幾項工程到了質量把關最關鍵的時刻。他對老伴說:我今天去下鄉。老伴一聽心疼地說:傷筋動骨100天,你不要命了,你想一輩子拄拐嗎?當老伴出去買菜時,他偷偷叫了司機,拿著雙拐又下鄉去了,奔波在寺溝村攔壩水渠工程和薛下村高抽水利工程現場,被吳堡縣百姓譽為拄著雙拐扶貧的好干部。直到現在,他的腳部仍留有殘疾。

扶貧日記記了多少天?張雷威沒數過。他說:反正只要扶一天,我都盡量爭取記一天。扶貧下過多少次鄉?張雷威也沒算過。反正我這些年基本沒過星期天,有人問我星期天下什么鄉嘛,我就說,農民哪有星期天。當別人都趁榆林煤炭經濟的火熱去掙錢,而他卻一有時間就往農村跑。有人問他對扶貧工作咋那么有興趣,他說:我肩負著省電力公司黨組幾任領導的信任和榆林供電公司一幫同事的支持,干不好扶貧工作,良心上也過不去。

作為共產黨人,張雷威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原吳堡縣縣委書記郭丁瑄在一次座談會上說:張雷威同志不僅給我們帶來了資金,解決了扶貧項目,更重要的是給我們帶來了優良的工作作風,務實的工作態度,是帶著感情的扶貧,真扶貧,他是我們全縣干部學習的好榜樣。幾分耕耘,幾分收獲,在扶貧工作期間,張雷威先后獲得了榆林市勞動模范、陜西省電力公司勞動模范、陜西省勞動模范等榮譽,2014年榮獲全國社會扶貧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周艷)


版權所有: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榆林市委員會
地址:榆林市高新區榆溪大道       聯系電話:0912-3598656       傳真: 0912-3598676
備案許可證編號:陜ICP備09011148號-1        技術支持:大一科技       本站訪問人次:4205765

久久综合影视,国产亚洲福利一区,欧美视频一区二区,久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
執行時間29ms